本文首發于作者微信公號【爸鼻馬迷】
全文約2800字,閱讀需 4 分鐘
隨著年齡增長,身邊熟人朋友的孩子們陸續都進了初中高中階段。可在同這些朋友日常交流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注意到一個很明顯的問題。那就是:進入中學階段之后,許多小學時期乖巧懂事的孩子變得不愛和父母交流,甚至于親子之間還爆發了各種各樣的冷戰!
我的天吶!聽到朋友們的林林總總的抱怨與委屈,我不禁驚出了一身冷汗!我腦補一下長大幾歲后女兒對我不理不睬的場景,再看看此時還在書桌前認真寫作業的小小背影,心中百感交集。要是女兒長大后不理我了,我這個爸爸該怎么辦?!
既然看到前面豎起了“此處施工請繞行”的指示牌,再硬往前闖就顯得不夠理智。所以,在綜合朋友敘述和查閱網友說法的基礎上,我對孩子長大后不樂意搭理父母這個現象,進行了一番思考,也做出了一些自己的結論。今天在這里班門弄斧,希望對朋友們有點兒用處。
中學階段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不是個例,而是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仔細想想,答案就包含在問題中。因為孩子已經進入了中學階段,孩子長大了。
回想我自己的青春成長經歷,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自然擁有了更強烈的自我意識,更鮮明的獨立性,同時對世界也具備了更多的好奇。他們非常迫切地希望更加了解自然、社會乃至自己。簡而言之,孩子除了吃飽穿暖之外,較童年期有了更多的需求。而父母如果還像以往那樣只提供基本層面的需求,那就必然引起“供需矛盾”。
如果父母意識不到這種“供需矛盾”,一味照搬小學時期對待孩子的說話方式,指望孩子遵命照辦,就會碰上孩子的冷眼相對。因為你說的,同孩子希望聽到的,根本就是兩回事嘛!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也沒有存心要跟父母作對的孩子,所以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冷淡、矛盾乃至對抗,都源于雙方有效交流的不足。既然找到了這個原因,那我們的對策應該也很簡單:想方設法,同孩子進行高效友好的溝通。
因為這篇文章是我提前預備的,足足提前了好幾年,我準備拿它對付未來家里那個女中學生。所以,下面的內容只能是我想,屬于我個人的思考。
我想,和未來的女中學生有效溝通,類似于自己主持會議的性質,既需要了解聽眾在想什么,也希望他們聽得懂你在說什么。會議雙方一旦就某個議題達成了共識,這個會就算開成功了。基于這個理解,想跟孩子有效溝通的父母,就有了一定的借鑒。
首先,降低姿態,當個合適的對話者。
孩子已經長大了,就別再像《紅樓夢》里的賈政一樣,總端著一副主事大老爺的架子,指望著在孩子面前一言九鼎不容辯駁。這種居高臨下俯視的姿態極易引起成長中孩子的反感。聊天氣氛都不對,就別奢求有什么溝通效果了。
父母并不是完人圣人,父母也和孩子一樣,有缺點,甚至有終生無法彌補的短板。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應當泄一點兒底氣,把姿態放低,和孩子形成對話中的平視格局。既然你有缺點,孩子也有缺點,那就干脆放下架子,把自己當作孩子的“忘年交”朋友,和孩子探討問題,而不是說教,更不是沒完沒了的嘮叨。
有了放低姿態這個心法,我想,孩子起碼愿意坐下來談,而不是直接想逃走。
其次,淡化自我意識,弄明白孩子在想什么。
《自私的基因》這本書告訴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希望得到旁人的重視,而不是當陪襯。根據這個邏輯,父母就應當反思一下,是不是在和孩子的溝通中太過自我,是不是總希望孩子當個傾聽者,絲毫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站在孩子的角度,誰都不想和父母產生矛盾。他們不想跟父母說話,可能是根本不知道該說什么。父母有時候會主動跟孩子說話,但無非就是想了解孩子在學校中表現和感受,尤其關注學習成績。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很功利甚至不近人情,一點也不關心自己。
既然我們要和孩子對話,就需要花點兒功夫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
說到這里我想談談我和女兒的聊天內容。這個內容可以說經常改變。女兒喜歡看電影《魔戒》的時候,我就跟她談原著作者托爾金,跟她聊電影中沒表現的細節和背景;后來女兒喜歡看《哈利波特》,我們就一起看原著,還不斷提示對方忽略掉的魔法世界小常識;再后來女兒學校敲定課外必讀書單,那我就算沒時間細看,也會在網上找一些書評,找時間跟女兒交流。
我想,未來可能女兒會跟我聊起更多內容,這其中一定有我陌生的東西,但沒關系,因為我想跟她溝通,那我就一定會花時間查找、琢磨、分析,然后透過這些細節弄明白她在想什么,再然后,才是有效的溝通。
再次,講求方法,謀求溝通最佳效果。
與孩子溝通真的是門學問!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溝通方法。如果我們能夠細心觀察孩子,就會發現,伴隨年齡增長,孩子有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訴求。想知道答案?那就閉起嘴巴,鼓勵孩子來說,把自己從“我講”的角色變成“我聽”。
以前我面試工作單位的時候,前輩教導我,一定要在面試官提問時全神貫注,盯著他的眼睛,因為這才是表現尊重的最佳方式。同樣的道理,父母在和孩子對話時,千萬別把他們當作以往的“小屁孩兒”,而要保持良好的姿態和表情,讓孩子感受到關注與尊重。
我想,聽到孩子講出了有道理的話,最好能通過語言、目光或體態來表示肯定。而對于孩子說出的錯誤觀點,千萬別急著糾正,更不要打斷孩子。
當然,溝通也僅僅局限于語言。我們還可以采用培養共同愛好,一起鉆研分析一道題或者構思一篇作文的方式強化親子關系。這種方式不一而足,主要目的在于增進父母與子女間的感情。此外,千萬別把話題固定在學習上。隨著年齡增長,父母的認知結構與孩子已經不同,幾乎沒有共同語言可尋,不妨多談談如何待人接物,如何面對新事物的挑戰。
最后,為親子交流預留空間時間
現在,一個家庭中最忙的其實是孩子。從每天早上起床到晚上入睡,孩子都沉浸在繁重的學校和輔導班的課業壓力中。而且,小學階段只是起步,孩子進入中學尤其是高中后,就會更加忙碌。
當如此忙碌的孩子希望和父母聊聊天時,我們難道好意思說自己很忙沒有時間嗎?要知道,孩子不會因為家長忙而停止成長,他們的思想變化反而比以前更快!想了解孩子想什么,必須要讓他們說出來。家長改改自己的日程或者習慣,耐心友好地聽孩子講話,會使他們體會到自己的成長,感受到尊重。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父母不要因為孩子沒達到自己心理預期的目標,就對孩子橫加指責,更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尊重他們,理解他們,幫助他們,父母也就給了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達到最佳溝通效果。
我讀本科的時候,在一次院足球隊的慶功宴上,一位平日溫文爾雅的男同學在喝了幾杯酒之后,竟然因為別人勸酒時說了句“你酒量根本不行”的玩笑話,突然變成了狂怒暴躁的惡魔,扔下酒杯,幾乎要把對方給掐死!
好多天后,這位同學才對我揭示了真相。原來,從小到大,他的父親總是訓斥他學習不認真成績不理想,總會說他“根本不行”!久而久之,“根本不行”這四個字成為他性格深處的一個定時炸彈,一旦有人觸動,他就會情緒失控,頻臨崩潰……
在思考如何同未來的女兒溝通時,我總會想起這位陽光男孩兒眼含熱淚,一臉落寞的樣子。我希望我能夠在將來總結反思得更多,準備得更多,讓女兒可以快樂陽光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