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fā)于作者微信公號【爸鼻馬迷】 ID: lucytalkshow
今天,我給大家講個笑話。笑話的名字是:《堅信預言的魏豹》。
秦朝滅亡楚漢相爭。割據(jù)山西地區(qū)的西魏王魏豹與漢王劉邦相約裂土封王,共同抗擊項羽。在經(jīng)歷彭城慘敗后,魏豹改變心意,找了個借口帶兵離開漢王,還和項羽遙向聯(lián)絡。那么,魏豹為什么要堅定地叛離漢王呢?
據(jù)《史記》記載,魏豹對漢王的使者這樣解釋,“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今漢王謾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奴耳,吾不忍復見也。”就是嫌漢王待諸侯貴族粗鄙無禮,他跟漢王合不來。但是,還有一個更重要更直接的原因,他并沒有說。
魏豹曾經(jīng)邀請一位很有名氣的方士許負,為自己喚作薄姬的寵妃看相。許負說薄姬相貌大富大貴,將來會生下一位天子!魏豹聞之大喜,既然兒子都是天子了,那自己這個諸侯王稱霸亂世登基為帝就順理成章。可以說正是許負的預言,才使得魏豹下了最終決心。
后來,漢王派軍滅掉了西魏國,魏豹被俘,宮眷也都成了漢王的俘虜。再后來,那位薄姬為漢高祖劉邦生下了皇子劉恒。最后,被分封在偏僻北方的劉恒于呂后駕崩后登基,成為大名鼎鼎的漢文帝,他的母親薄姬成了薄太后。她真的生下了一位天子。但跟魏豹,真的沒啥關系。
初讀,小皮覺得魏豹就是一個笑話。他狂妄愚蠢,盲目自大,竟然為了一句虛妄不著邊際的預言就悍然撕毀盟約,結果成了階下囚。反倒是劉邦眼光長遠,為了安撫魏地民心,沒有立即泄憤殺掉他。但是,讀史畢竟不是為了記住一批年代久遠的人名大事,更不是為了在酒酣耳熱之際吊書袋博眼球,只有設身處地深入歷史瞬間,才會發(fā)現(xiàn)其中一些與現(xiàn)代藕斷絲連的意味和感觸來。
魏豹根據(jù)預言做決定,其實完全符合當時的客觀現(xiàn)實。首先,他是魏國王室后裔,在魏地擁有深厚的民心和軍事實力。劉邦俘虜他后沒有殺他還任命他為將軍,就是顧及他的影響力;其次,他最初追隨哥哥魏咎起兵復國,在魏咎戰(zhàn)敗自殺后接過了指揮權,又追隨項羽殺入關中。他能當上西魏王是因為軍功和實力。也就是說,他和當時的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淮南王英布一樣,都是割據(jù)一方握有實權的諸侯王,具備爭霸天下的實力。
當時楚漢相爭,漢王新敗,勉強在滎陽一代艱難建立起防御。在楚漢對峙誰都無法取勝的階段,魏軍動向的重要性,堪比1930年中原大戰(zhàn)時在關外靜觀局勢的東北軍,一旦倒向其中一方,則另一方必敗無疑!必須承認,魏豹的戰(zhàn)略思路很清晰,他必定是先與項羽聯(lián)合打垮漢王,再等待時機和項羽爭奪天下。所以,魏豹還真不是狂妄自大。
魏豹相信預言,也不能證明他就愚蠢。需知那時的方士,乃國家認證的正規(guī)學者,他們所做出的預言,學名為"讖語",就是假托神仙圣人,預決吉兇,告人政事。歷代君王對讖語都是寧信其有的態(tài)度。秦始皇時期,就有方士盧生海外求仙帶回《圖錄》一書,其中就有"亡秦者胡也"的讖語,使得始皇帝大修特修長城以防備胡人。而后來的漢光武帝劉秀曾經(jīng)公開為讖語的公布傳播制定規(guī)范的法律。也就是說,提出預言可不是胡扯八道,而是那個時期典型的主流文化!
具備了相符的實力地位,再加上有讖語這樣的輿論支持,魏豹做出叛漢附楚的決定,源于自己的清醒判斷,而他最終“一語成讖”,并不是因為愚蠢盲目輕信傳言,只是實力不足使然。
在這個所謂的笑話中,我們聊到了讖語。正由于讖語的存在并持續(xù)發(fā)揮效用,的確抹黑了很多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混淆了我們這些現(xiàn)代人對于歷史的理解認知。
就像我們前文提到的那句著名讖語“亡秦者胡也”,不僅被太史公記進了《史記》,也著實讓秦始皇本人如臨大敵。以至于后人笑談,秦始皇忙著修長城防備北方的匈奴胡人,卻沒想到葬送天下的,竟是自己身邊的小兒子胡亥!
后人的笑談無非就是事后聰明的馬后炮。秦始皇出兵三十萬北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qū),是出于維護北境安全取得戰(zhàn)略緩沖地的考慮,無論那個“胡”指誰,至多只是浩瀚史料中的佐料或者當時的一個傳言,完全不足以影響一個政治家的戰(zhàn)略決策。
說完了秦皇再聊聊漢武。太史公在《孝武帝本紀》中開篇就點明,“武帝好巫蠱,熱衷祭祀。”這不是因為司馬遷被武帝處以腐刑故意貶低皇帝,而是完全實事求是的說法。在秦漢時期,崇信占卜巫術是絕對正確的舉措,表明皇帝敬畏天地尊重傳統(tǒng)。至于武帝晚年因為巫蠱之術,廢立太子掀起腥風血雨,也絕不是迷信昏庸,而是源于老皇帝對外戚勢力崛起,君權受到威脅所采取的極端應變之策。
有關讖語改變歷史人物決策過程乃至扭轉歷史民心的事例典故,在史書中不勝枚舉。比如東漢末年的軍閥袁術,因為堅信“得玉璽者得天下”,就揣著漢朝玉璽登基,最終兵敗身死;比如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席卷天下,歸因于那句膾炙人口的“蒼天已死 黃天當立”;甚至于元末紅巾軍起義也如法炮制,搞出一句“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讖語來。
為什么讖語能夠“一言九鼎”?為什么讖語在歷史長河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這源于我們傳統(tǒng)文化骨子里對于神秘主義的崇信,對于話語權的重視。上古缺乏發(fā)達的科技和對世界的認知,所以無論君主還是臣民,都對天意無比崇敬。就連我們文字的起源,不也始于占卜問吉兇的甲骨文嗎?
從當權者角度看,既然讖語來自上天,如光武帝劉秀一般自命為天子、借助讖語掌握話語權的君主們,自然樂見其成。因為只要有上天撐腰,就不怕文化程度不高的黎民黔首不信服。
同樣,百姓中讀書人不多,能主動認知世界的更是鳳毛麟角。既然無法理解王朝更迭、世事變幻,那就用讖語來說服自己。一句讖語就能掃去心中疑慮,總結來龍去脈,豈不簡單省事?
于是,在這樣的邏輯中,神秘的讖語就像一段密碼,被包裹在歷史基因里,代代流傳,成為我們這些現(xiàn)代人茫然不覺的認知短板。這還真不是笑話,其實我們和魏豹一樣,依舊在自己的日常決策過程中受到讖語的推動。當然,現(xiàn)代的讖語已經(jīng)改頭換面,叫廣告。
言簡意賅、瑯瑯上口、直指人心、迅速流傳,這是富于政治意味的讖語千古不衰的原因。很可惜,這也是廣告流行語的特質(zhì)。我們對秦始皇、魏豹、袁術這樣的古人重視讖語付之一笑,但想想廣告流行語對我們自己的思維判斷乃至個人生活的侵蝕,還能輕易笑得出來嗎?
同日新月異的科技發(fā)展相比,人類其實是拖著來自原始社會的頭腦和身體,努力適應著變革。所以,廣告才會無孔不入,成為掌控引誘人們思維的現(xiàn)代版讖語。
小皮當年拿到人生第一筆工資后,就買了兩盒“腦白金”孝敬父母。我的購買不需要同事好友指點,更不用父母指名,因為“腦白金”鋪天蓋地的廣告早就告訴我,孝敬父母,就買“腦白金”!現(xiàn)在想來很傻很天真,可當時小皮卻廣受夸獎,認為我有孝心有眼光會買禮物。
我已經(jīng)笑不出來了。你呢?你我或許已經(jīng)自詡成年成熟見過世面,不再輕信“背背佳”、“三株口服液”、“巨人腦黃金”、“小罐茶”的廣告轟炸,但身為父母的我們,一旦聽到“孩子語文成績不夠好,上**網(wǎng)校找**老師”的指點,身材漸趨臃腫的我們,一旦聽到“到**機構,三個月還你魔鬼身材”的引導,正在籌錢買房的你我,一旦聽到“住**府邸,享富貴豪情”的鼓勵,就保證一定不會動心,不會乖乖把錢掏出來嗎?
盡管我們不愿承認,但這就是事實!我們的生活規(guī)則乃至許多社會規(guī)則,就像讖語是人為制造人為傳播一樣,被商業(yè)機構暗暗設定好,有條不紊地改變著。因為商業(yè)時代的商業(yè)機構,就是希望現(xiàn)代人和古時不識字的黎民百姓一樣,變傻,變簡單。你越喜歡錢,越焦慮,越無腦,你就越是VIP,你就越開心,你就越得以“尊享人生”。
你我相比魏豹,其實沒啥兩樣,高明不到哪兒去。
既然看到了讖語的前世今生,既然類比到了廣告的可怕和細致入微,我們也就明白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生活得快步如飛,而快樂卻離我們卻原來越遠?因為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伴隨信息爆炸變得更加富有誘惑,逼迫你和別人比,和自己比,和數(shù)字比,和物質(zhì)比,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比,比來比去,沒完沒了。
因為資本力量不想讓你安靜思考,恨不得把廣告鋪滿道路房間乃至電梯里,恨不得印在你的睡衣上。因為資本不想讓你讀書學習,你讀的書越多,就越遠離浮華,遠離消費,遠離“剁手族”行列,心理防御就越強。
所以,兄弟姐妹們,你讀書越多懂得越多,從書里找到的樂趣就越多。你也就擁有了至臻的理性,擁有了幸福感和滿足感。其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知足就好。
那天早上,我陪著女兒上學。電梯顯示屏正一遍一遍地叫囂:“婚紗照,巴黎拍;婚紗照,羅馬拍;想去哪兒拍,就去哪兒拍!”我跟女兒說:“這在古代叫讖語,今天叫廣告,其實就是21世紀的魔咒,聽多了就會變成傻子。”我說這話時一本正經(jīng),壓根兒沒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