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任務,框架主題為“父母之愛”,要求同學們自選角度,通過一兩件事例展示來自爸爸或者媽媽對自己的濃濃愛意。
在和女兒的短暫討論時間里,我們還是按照“先研讀題目、再選擇題材、最后編排結構”的方式,確定具體的寫作思路。
研讀題目,最重要的是找出題眼,明確作文中想要表達的主題。
女兒很快就找到了本次作文總題目中的題眼,即“愛”,文章的主旨就是要歌頌父愛或者母愛。在一篇字數不多的小學生作文里,想要既歌頌父愛又歌頌母愛,顯然承載過多,所以我們討論后決定,本文選取歌頌母愛。
母愛有很多種,對子女有哺育之恩,有關懷之情,也有教育之德,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同樣需要在篇中進行選擇。一篇作文想要清楚地表情達意,必須保證情感線索不能多,否則容易混淆主題。在我的提示下,女兒果斷選擇了教育之德,即重在表達媽媽對自己學習成長的深情付出。
選擇題材,重要的是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事例,突出主題的多個維度。
明確了作文主題后,我和女兒在選擇具體寫作事例的過程中出現了分歧。
按照老師的布置,要通過一兩件事例表現主題。女兒經過羅列親身經歷和仔細比較后,選擇了“媽媽帶病堅持陪自己上英語輔導班”和“自己英語沖刺班考試名列前三,媽媽欣喜異常”這兩件事。但是我在考慮后,卻認為這樣安排有失妥當。
承載表達主題的具體事例,為了凸顯展示效果,增強讀者印象,就一定要呈現不同的維度。例如本文的主旨是要表達母愛,想表達母愛的教育之德,那選取的事例就要展示出媽媽的不同側面,既要有媽媽對女兒的殷切希望,也要有媽媽對女兒的默默支持,這樣媽媽的文學形象才會顯得有血有肉。這就像一幅油畫,不能通體都用單一色調,即使單一色調也不能用一樣的明暗度,只有多層次多角度,畫作才會被賦予活力。
而女兒選取的兩個事例,恰恰就犯了取材單一的毛病。都是媽媽關注女兒參加英語學習的事例,兩個事例重復疊加,也就顯得視角過于簡單,好像媽媽只關心女兒的學習,就顯得不近人情,文學形象就顯得蒼白無力。
經過解釋,女兒很快就明白了其中關竅,改變了事例安排。她最后選的是“媽媽帶病堅持陪自己上英語輔導班”和“媽媽鼓勵支持自己當服裝設計師的愛好”。我覺得很好,既凸顯了媽媽對女兒學習的督促,也展現了媽媽對女兒健康成長的支持。
編排結構,重要的是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突出自己文章的亮點。
其實上面兩個步驟,是所有孩子們在學習寫作中都要遵守的規則,真正能夠突出寫作者智慧火花的,恰恰是文章在結構上的“小清新”、“小確幸”。
舉個比較形象的視覺例子:當你面前有一排修剪得很整齊的小樹苗時,你會很難去注視特定的某一棵,因為它們過于規范劃一;但當某一棵上被系上了紅紗巾,那你會一眼發現,因為它太特別了。
同樣的道理,當左右的小朋友都按照老師傳授的基本結構規范作文時,你想別出心裁,就必須在遵守結構的前提下,給自己的文章加上標記。比如某一句別致的結尾或者起首語,某一種特別的序號,某一類只屬于你自己的特定詞匯,等等,因人而異,因文而異。
女兒認為我的想法很好玩兒,就托著腮幫子思考加何種標記。很快,她告訴我,媽媽帶病堅持陪自己上英語課時,自己心里難過得想哭;而當自己親手做好晚禮服給媽媽看時,兩個人很高興,這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
于是,我們明確了這樣安排結構:兩件事例,選用別致的結尾句,通過比喻手法烘托出母愛的不同意境。最終,女兒采取了通感的手法,賦予不同場景中的母愛以不同的味覺。母愛可以是咸的,也可以是甜的。這個標記就很有意思了。
下面就是女兒自己寫出的這篇作文《母愛的滋味》。根據老師的批改,效果還不錯,得到了比較高的分數(總分30分)。
我覺得這堂父女之間的小小寫作討論,啟發女兒今后有意識地為自己的文章添加個人印跡,是她得到的一項主要收獲。
歷史推薦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們在“爸鼻馬迷”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