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帶孫秘笈——“少管”
我和老伴是第一批執行國家獨生子女政策的一代。我們只有一個女兒,女兒和我們的情況相同,也只有一個孩子。小外孫自打一出生,就成了我們全家的寶貝疙瘩,也開啟了我和老伴的帶孫生涯。 和老朋友、老同事聚會時,我們的重大議題之一就是彼此交流帶孫心得。我的帶孫心得就是——“少管”。 有人會說:“家里就這么一個寶貝蛋兒,少管怎么行?”這里我要解釋一下:少管不等于不管,少管是要管得恰到好處,既要盡職盡責,又不要越權越位。 一.生活上要“少管” 首先,在居住上保持距離。女兒結婚后,我們就沒再住在一起。女兒雖然是獨生子女,但自理能力很強,女婿也很懂事。兩個孩子在一起生活我們很放心。所以,雖然在一個城市,我們依舊分開生活,給彼此一個空間。就這樣瀟灑自在了幾年。 外孫出生后,我們搬家了。搬得離女兒家比較近,依然沒有住在一起。其實,家里的房間是夠住的,但他們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和帶孩習慣,如果參與太多,反而像是在“干涉內政”。 外孫小的時候,我們白天去女兒家,晚上他們下班我們就回到自己家,一來可以看看電視溜溜彎,二來可以保證晚上的良好睡眠,以便第二天繼續“戰斗”。 外孫上學后,我們在自己家為他們做好中午飯和晚上飯,一到放學,他們就會來我們家吃飯。女兒、女婿上班很忙,下班再給孩子做飯就太緊張了,我們退休在家,做好后勤保障,讓他們也能稍微輕松一點。吃完飯,他們回家,我們就又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了。 其次,在習慣上相互尊重。現在的年輕人都受過高等教育,講究科學育兒,從懷孕之前就開始上各種培訓課,看各種相關書籍,理論上他們懂得確實多。但不得不說,實踐中,他們還缺乏一些經驗。我們家在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都是商量著來,不盲目否定任何一方。
比如孩子飲食方面,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口味都重,后來從女兒女婿那里知道小孩尤其是幼兒時期,對鹽的攝入量應該是嚴格控制的,否則對身體不益。因此,我們就適當改變一下生活習慣,有意做清淡的飯菜。
比如在孩子看病方面,孩子小的時候一生病,女兒女婿就會比較慌張,又打針又吃藥。有時,通過孩子的反應我們可以判斷無非就是普通的感冒受涼而已,這時,我們會建議盡量不要讓孩子打針,吃藥也要適量。當然,最后的決定權還在孩子的父母那里,我們不會越俎代庖。
不管是生活中的哪個方面,我們作為外公外婆都只是點到為止。過多參與對外孫的管理,不僅我們自己很累,也會讓女兒女婿不知所措,弄不好還會讓他們兩口子鬧矛盾,好心辦壞事就得不償失了。
二.學習上要“少管”
我們都不是沒文化的老人,我老伴當年也是地道的 “學霸”。但現在必須承認,我們的知識結構已經遠遠跟不上孩子們現在的學習節奏了,甚至可以說已經脫節了。所以在學習上,我們依舊秉承“少管”的原則。
首先,校內學習不做過多指導。外孫已經上小學了,但通過這幾年的觀察,我們發現:如今小學生的學習遠不是當年寫寫字、背背課文、算算加減乘除那么簡單了。小學教材靈活、超前、內容豐富,一般的老人很難招架,除非您原來從事的是教師職業。
所以,作為缺乏教育經驗的普通老人,我們很少輔導外孫學習,輔導不好再把孩子教歪就不好了。輔導功課是女婿女兒的責任,只有在他們倆都出差的情況下,我們才會監督外孫做完作業并給他簽字。做作業期間要求他獨立完成,獨立檢查,盡量不問我們。
其次,培訓班的學習不過多參與。孩子培訓班的學習也是一大重點。常聽女兒女婿說培訓班的題如何的難,有些英語題他們當年高考也沒見過。俗話說:沒有金剛鉆難攬瓷器活。對于培訓班我們是知難而退的,外孫的培訓班由女兒女婿全程參與。我們這個年齡再去學習應試知識、琢磨做題技巧,對自己是折磨,對外孫也是不負責。但我們會在女兒女婿有急躁情緒的時候,勸他們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還小,理解能力有限,題目太難,只能一遍一遍慢慢來,越急效果越不好。
管得多,不如管得好。這就是我帶孫心得。到了我們這個年齡,凡事要量力而行,照顧好自己不給兒女添麻煩是我們的宗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給兒女幫幫忙是我們的責任,幾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其樂融融是我們的目標。
也希望各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都能來這個不錯的平臺分享一下各自的帶孫心得,讓我們的老年生活錦上添花、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