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茶詩
 西晉左思的《嬌女》詩也許是中國最早的茶詩了。“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
”。寫的左思的兩位嬌女,因急著要品香茗,就用嘴對著燒水的“鼎”吹氣。
  北宋最有代表性的是歐陽修的《雙井茶》詩: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斛茶養一兩芽。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夸。
  范仲淹的《斗茶歌》、蔡襄的《北苑茶》,更為后世文人學士稱道。
  陸游在他的《晚秋雜興十二首》詩中談到置酒何由辦咄嗟,清言深愧談生涯。
聊將橫浦紅絲碨,自作蒙山紫筍茶。
  元代著名的有耶津楚材的《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洪希文的《煮
土茶歌》、謝宗可的《茶筅》謝應芳的《陽羨茶》等等。元代的茶詩以反映飲茶的
意境和感受的居多。
  明代的詠茶詩比元代為多,著名的有黃宗羲的《余姚瀑布茶》、文征明的《煎
茶》、陳繼儒的《失題》、陸容的《送茶僧》等。如高啟的《采茶詞》
  雷過溪山碧云暖,幽叢半吐槍旗短。銀釵女兒相應歌,筐中采得誰最多
  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將呈太守。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
  山家不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清代也有許多詩人如鄭燮、金田、陳章、曹廷棟、張日熙等的詠茶詩,亦為著
名詩篇。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清代愛新覺羅·弘歷,即乾隆皇帝曾五次為杭州西湖龍
井茶作詩,其中最為后人傳誦的是《觀采茶作歌》詩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騎火品最好。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傾筐雀舌還鷹爪。地爐文火續續添,乾釜柔風旋旋炒。
  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王肅酪奴惜不知,陸羽茶經太精討。
  我雖貢茗未求佳,防微猶恐開奇巧。采茶覽民艱曉。
  中國的茶詩、茶詞,題材廣泛,如寫名茶的有王禹偁的《龍鳳茶》、范仲淹的
《鳩坑茶》、梅堯臣的《七寶茶》、文同的《謝人寄蒙頂茶》、蘇軾的《月兔茶》
、蘇轍的《宋城宰韓文惠日鑄茶》、于若瀛的《龍井茶》等等。寫名泉的有陸龜蒙
的《謝山泉》、蘇軾的《求焦千之惠山泉詩》、朱熹的《康王谷水簾》等等。寫茶
具的有皮日休和陸龜蒙分別作的《茶籯》、《茶灶》、《茶焙》、《茶鼎》以及《
茶甌》等等,寫烹茶的有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懷》、皮日休的《煮茶》、蘇東坡
的《汲江煎茶》、陸游的《雪后煎茶》等,寫品茶的有錢起的《與趙莒茶宴》、白
居易的《晚春閑居,楊工部寄詩、楊常州寄茶同到,因以長句答之》、劉禹錫的《
嘗茶》、陸游的《啜茶示兒輩》等。寫制茶的有顧況的《焙茶塢》、陸龜蒙的《茶
舍》、蔡襄的《造茶》、梅堯臣的《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等等,寫采茶和栽茶的
有姚合的《乞新茶》、張日熙的《采茶歌》、黃庭堅的《寄新茶與南禪師》、韋應
物的《喜園中茶生》、杜牧的《茶山下作》、陸希聲的《茗坡》、朱熹的《茶坂》
、曹廷棟的《種茶子歌》等等,頌茶和借茶抒懷。蘇軾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
茶》中的句子,“從來佳茗似佳人”,將茶比作美女;周子充在《酬五詠》詩中,
有“從來佳茗如佳什”,將茶比作美食;秦少游在《茶》詩中,“若不愧杜蘅,清
堪拚椒菊”,將茶比作名花,施肩吾在《蜀茶詞》中,“山僧問我將何比,欲道瓊
漿卻畏嗔”,將茶比作瓊漿,都表達了對茶的贊頌。陸游以同宗族的“茶神”陸羽
自比,在《試茶》詩中稱道“難從陸羽毀茶論,寧和陶潛止酒詩”。表示寧可舍酒
取茶;沈遼在《德相惠新茶奉謝》詩中認為“無魚乃尚可,非此意不厭”,則表示
愿意取茶舍魚,都充分反映了詩人對茶的偏愛。
  盧仝在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受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
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茶詩的豐富形式(一)聯句
  茶圣陸羽和他的朋友耿湋歡聚時所作的《連日多暇贈陸三山人》詩﹕
  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 (湋)
  喜是樊闌者﹐慚非負鼎賢。 (羽)
  禁門聞曙漏﹐顧渚入晨煙。 (湋)
  拜井孤城里﹐攜籠萬壑前。 (羽)
  聞喧悲異趣﹐語默取同年。 (湋)
  歷落驚相偶﹐衰贏猥見憐。 (羽)
  詩書聞講誦﹐文雅樓蘭荃。 (湋)
  未敢重芳席﹐焉能弄綠箋。 (羽)
  黑池流研水﹐徑石澀苔錢。 (湋)
  何事重香案﹐無端狎釣船。 (羽)
  野中求逸禮﹐江上訪遺編。 (湋)
  莫發搜歌意﹐予心或不然。 (羽)
  聯句最少由兩人共作﹐多則不限。據《吳門四才子佳話》載﹐明代四才子以品
茗為題留下了一首絕佳的茶詩聯句。
  午后昏然人欲眠﹐ (唐伯虎)
  清茶一口正香甜。 (祝枝山)
  茶余或可添詩興﹐ (文征明)
  好向君前唱一篇。 (周文賓)
  唐代的政治家﹑書法家顏真卿在浙江湖州刺史任上時﹐曾邀請友人月夜啜茶﹐
與陸士修等人即興作《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 (陸士修)
  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 (張 薦)
  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 (李 崿)
  御史秋風勁﹐尚書北斗尊。 (崔 萬)
  流華凈肌骨﹐疏淪滌心原。 (顏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 (葉 晝)
  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 (陸士修)
  詩的首聯“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已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茶詩的豐富形式(二)“一七體”
  茶詩之中有一種“一七體”﹐這種詩體是我國唐朝的一種古體詩種的“寶塔詩
”。韻依題目﹐全詩一韻到底。天才詩人元稹的詠茶《一言至七言詩》作階梯狀。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前豈堪夸。
  茶詩的豐富形式(三)回文詩
  回文詩中的字句回環往復,讀之都成篇章,而且意義相同。
  回文詩詞有多種形式﹐如“通體回文”﹑“就句回文”﹑“雙句回文”﹑“本
篇回文”﹑“環復回文”等。
  “通體回文”指一首詩從末尾一字倒讀至開頭一字﹐另成一首詩。
  “就句回文”指一句內完成一個回復過程﹐每句的前半句與后半句互為回文。
  “雙句回文”就是下一句為上一句的回讀。
  “本篇回文”就是一首詩詞本身完成一個回復﹐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復。
  “環復回文”指先連讀至尾﹐再從尾字開始環讀至開頭。
  如唐代呂巖創作的“玉連镮”[注]回文詩《酒箴》“神傷德壞身荒國敗”﹐僅
八個字﹐卻能組成16首回文詩。
  蘇軾的茶回文詩有《記夢二首》。詩前有短序﹕
  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夢人以雪水烹小茶團﹐使美人歌以飲。余夢中寫
作回文詩﹐覺而記其一句云﹕“亂點余花吐碧衫。”意用飛燕吐花事也。乃續之為
二絕句。
  序中清楚地記載了一個大雪始晴后的一個夢境。在夢中人們以潔白的雪水烹煮
小團茶﹐并有美麗的女子唱著動人的歌﹐蘇軾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中細細地品茶。夢
中寫下了回文詩。夢醒之后蒙眬間只記得起其中的一句﹐于是續寫了兩首絕句﹕
  其一
  酡顏玉碗捧纖纖﹐亂點余花吐碧衫。
  歌咽水云凝靜院﹐夢驚松雪落空巖。
  其二
  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培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斗晴窗。
  這是兩首通體回文詩。又可倒讀出下面兩首﹐極為別致。
  其一
  巖空落雪松驚夢﹐院靜凝云水咽歌。
  衫碧吐花余點亂﹐纖纖捧碗五顏鴕。
  其二
  窗晴斗碾小團龍﹐活火新甌淺焙紅。
  江漲雪融山上日﹐缸傾酒盡落花空。
  清代的黃伯權(清本著名詩人黃遵憲之侄)還創作過一首《茶壺回文詩》﹐其詩
如下﹕
  落雪飛芳樹﹐幽紅雨淡霞。
  薄月迷香霧﹐流風舞艷花。
  其詩又可回讀為﹕
  花艷舞風流﹐霧香迷月薄。
  霞淡雨紅幽﹐樹芳飛雪落。
  此外﹐清代詩人陳瓊仙曾以秋天的景物為名創作27首回文詩﹐總標題名為《秋
宵吟》﹐其中《秋月》一首﹐算是首茶詩﹐它寫詩人于月下泛舟﹐樹木與山巒在模
糊的月光下移動著﹐詩人品茗彈琴﹐在竹聲中詩興頗濃。詩云﹕
  輕舟一泛晚霞殘﹐潔漢銀蟾玉吐寒。
  楹倚靜蔭移沼樹﹐閣涵虛白失霜巒。
  清琴瀹茗和心洗﹐韻竹敲詩入夢刊。
  驚鵲繞枝風葉墜﹐聲飄桂冷露浸浸。
  其詩可回讀為﹕
  浸浸露冷桂飄聲﹐墜葉風枝繞鵲驚。
  刊夢入詩敲竹韻﹐洗心和茗瀹琴清。
  巒霜失白虛涵閣﹐樹沼移蔭靜倚楹。
  寒吐玉蟾銀漢潔﹐殘霞晚泛一舟輕。
  在回文茶詩中﹐最有名的要數清代張奕光的《梅》
  香暗繞窗紗﹐半簾疏影遮。
  霜枝一挺干﹐玉樹幾開花。
  傍水籠煙薄﹐隙墻穿月斜。
  芳梅喜淡雅﹐永日伴清茶。
  其詩倒讀為﹕
  茶清伴日永﹐雅淡喜梅芳。
  斜月穿墻隙﹐薄煙籠水傍。
  花開幾樹玉﹐干挺一枝霜。
  遮影疏簾半﹐紗窗繞暗香。
  由于回文詩的用韻﹑形式要求苛刻﹐所以歷代留傳下來的絕大多數回文茶詩詩
意不夠新鮮﹑完整﹐有的甚至莫名其妙﹐辭意混亂﹐成為一種無聊的文字游戲。
  茶詩的豐富形式(四)竹枝詞
  竹枝詞是原唐代巴蜀一帶的民歌﹐自劉禹錫仿作后﹐成為文士競相習用的文學
形式。
  竹枝詞專以泛詠地方風土為分﹐其中有不少是反映茶鄉﹑茶市﹑茶俗的。如以
下幾首﹕
  范成大的《夔州竹枝歌》﹕
  白頭老媼簪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
  背上兒眠上山去﹐采桑已閑當采茶。
  元人馬祖常的一首竹枝詞﹕
  紅藍染裙似榴花﹐盤蔬饤饾芍藥芽。
  太官湯羊厭肥膩﹐玉甌初進江南茶。
  明王稚登一首﹐專詠西湖龍井﹕
  山田香土赤如沙﹐上種梅花下種茶。
  茶綠采芽不采葉﹐梅花論子不論花。
  清康友祥一首專詠茶器﹕
  州西陶老制茶壚﹐赤日行天雨傘舒。
  一至官場人送禮﹐陶壚名已傳江湖。
  清佚名作《上海洋場竹枝詞》詠高大雅致的上海麗水臺茶樓﹕
  臺名麗水上三層﹐龍井珠蘭香味騰。
  楚館秦樓環四面﹐王孫不壓曲欄憑。
  清周順侗《篿川竹枝詞》描寫了當時西鄉茶戶的生活﹕
  三月春風長嫩芽﹐村莊少婦解當家。
  殘燈未掩黃粱熟﹐枕畔呼郎起采茶。
  茶鄉生計即山農﹐壓作方磚白紙封。
  別有紅箋書小字﹐西商監制白芙蓉。
  六水三山卻少田﹐生涯強半在西川。
  每到三月﹐茶芽萌發﹐家中少婦殘燈下將黃粱煮熟﹐喚醒丈夫去山上采茶。茶
被壓制成方形茶磚﹐用白紙緘封﹐貼上有小字的線箋﹐到集市賣﹐以維持一年生計
  茶詩的豐富形式(五)排律
  以下是齊己的一首五言排律《詠條十二韻》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甘傳天下口﹐貴占火前名。
  出處春無雁﹐收時谷有鴦。封題從澤國﹐貢獻入奉京。
  嗅覺精新極﹐嘗知骨自輕。研通天柱響﹐摘遶蜀山明。
  賦客秋吟起﹐禪師晝臥驚。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
  晚憶涼泉對﹐閑思異果平。松黃干旋泛﹐云母滑隨傾。
  頗貴高人寄﹐尤宜別柜盛。曾尋修事法﹐妙盡陸先生。
  齊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陽人﹐出家大溈山同慶寺﹐復棲衡岳東林﹐自號
衡岳沙門。
  這首五言排律的茶詩共有十二聯。前二聯首先介紹了百草之靈的茶所具有的品
性﹐后十聯分別描繪了茶的生長﹑采摘﹑入貢﹑功效﹑烹煮﹑寄贈等一系列茶事﹐語
言上的對仗堪稱一絕﹐除首尾二聯外﹐每聯上下兩句都對仗工整﹐極顯語言的優美
整飭。
  茶詩的豐富形式(六)古詩
  以下是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詩《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序略)
  嘗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楚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觸無鹽﹐顧慚西子妍。朝坐有余興﹐長吟播詩天。
  此詩是一首詠茶名作﹐字里行間無不贊美飲茶之妙﹐為歷代詠茶者贊賞不已。
  下面是盧仝的一首七言古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 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該詩又稱《七碗茶詩》。它以神逸的筆墨﹐描寫了飲茶的好處﹐為世人稱奇。
  詩中描述詩人關閉柴門﹐獨自煎茶品嘗﹐茶湯明亮清澈﹐精華浮于碗面。碧云
般的熱氣裊裊而上﹐吹也吹不散。
  詩人剛飲一碗﹐便覺喉舌生潤﹐干渴頓解﹔
  兩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后﹐精神倍增﹐滿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飲后﹐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樂的事情﹐隨著毛孔散發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渾身都感到輕松﹑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仿佛進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這時只覺兩膠 生出習習清風﹐飄飄然﹐悠悠地飛上了青
天﹐“蓬萊山﹐在何處﹖”詩人要乘此清風而去﹗
  優美的詩句﹐高雅的立意﹐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
  茶詩的豐富形式(七)茶詞
  從宋代起﹐詩人把茶寫入詞中﹐留下了不少佳作﹐其中﹐以黃庭堅最為有名﹐
如《品令》
  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零。金渠體凈﹐只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松風﹐
早減二分酒病。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
能言﹐下快活自省。
  《滿庭芳》
  北苑春風﹐方圭圓壁﹐萬里名動京關。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尊俎風流戰勝
﹐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
賓有群賢。為扶起燈前﹐醉玉頹山﹐搜攪胸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
君未寢﹐相對小窗前。
  《看花四》
  夜永蘭堂醺飲﹐半倚頹玉﹐爛熳墜鈿墮履﹐是醉時風景。花暗觸殘﹐歡意未闌
﹐舞燕歌珠成斷續﹐催茗飲﹐旋煮寒泉﹐露井瓶竇響飛瀑。纖指緩﹐連環動觸。漸
泛起﹐滿甌銀粟﹐香引春風在手﹐似粵嶺閩溪﹐初采盈掬。暗想當時﹐探春連云尋
篁竹。怎歸得﹐鬢將老﹐付與杯中綠。
  另外﹐蘇軾有一首《行香子》
  綺席才終﹐歡意猶濃﹐酒闌時高興無窮。共夸君賜﹐初拆臣封。看分香餅﹐黃
金縷﹐密云龍。斗贏一水﹐功放千鐘﹐覺涼生兩腋清風。暫留紅袖﹐少卻紗籠。放
笙歌散﹐庭館靜﹐略從容。
  茶詩的豐富形式(八)元曲
  元曲中有相當部份是與茶有關的﹐如李德載《喜春來﹐贈茶肆》小令十首﹐下
面節錄其中的三首
  (一) 茶煙一縷輕輕揚﹐攪動蘭膏四座香﹐烹煎妙手勝維揚。非是謊﹐下馬試
未嘗。
  (七) 兔毫盞內新嘗罷﹐留得余香滿齒牙﹐一瓶雪水最清佳。風韻煞﹐到底屬
陶家。
  (十) 金芽嫩采枝頭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聞無。君聽取﹐聲價徹
皇都。
  ●功夫茶之茶歌
  閩粵地相接,姻婭不斷絕。五娘適陳三,荔枝為作伐。山水相連系,名茶并英
發。饒平嶺頭白,溪茗鐵觀音。嫩芽化齏粉,條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無余
缺。
  潮人無貴賤,嗜茶輒成癖。和、愛、精、潔、思,茶道無與敵。水、火、器、
烹、飲,茶藝至精辟。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潔。西湖
處女泉,桑浦龍泉液。四指動飛輪,滌器凈且熱。柔條圍細末,首沖去浮沫。關羽
巡城流,韓信點兵滴。罐干茶云熟,飲盡不見屑。一沖號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
沖為肉,芬芳留齒頰。四沖已云極,清風生兩腋。腦海騁奇思,胃腸清宿食,匪獨
療干渴,夏興冬不息。不可一日無,百郁俱辟易。
  潮人多遠游,四海留蹤跡。偶逢故鄉人,同作他鄉客。共品三兩杯,互通鄉消
息。鄉思起莼鱸,鄉情如膠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開其端,歷代有增
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澤。
  ●陸游茶詩續《茶經》
  《茶經》的續篇──敘述了天下各種名茶﹐記載了宋代特有的茶藝﹐論述了茶
  “飯囊酒甕紛紛是﹐誰賞蒙山紫筍香”──講的是人間第一的四川蒙山紫筍茶

  “遙想解酲須底物﹐隆興第一壑源春”──這是福建隆興的“壑源春”﹔
  “焚香細讀《斜川集》﹐候火親烹顧渚春”──是說浙江長興顧渚茶﹔
  “嫩白半甌嘗日鑄﹐硬黃一卷學蘭亭”──此言紹興的貢茶日鑄茶﹔
  “春殘猶看小城花﹐雪里來嘗北苑茶”──說的也是貢茶北苑茶﹔
  “建溪官茶天下絕﹐香味欲全試小雪”──這說的是另一個貢茶福建建溪茶。
  此外﹐還有許多鄉間民俗的茶飲﹐如
  “峽人住多楚人少﹐土鐺爭響茱萸茶”──湖北的茱萸茶﹔
  “何時一飽與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四川的菊花土茗﹔
  “寒泉自換菖蒲水﹐活水閑煎橄欖茶”──浙江的橄攬茶。
  這些詩作大大豐富了中國歷史名茶的記載﹐且多為《茶經》所不載。
  如“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又如“汲泉煮日鑄﹐舌本方味永”
﹐言日鑄茶務必烹以名泉﹐方能香久味永。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講當時的茶藝“分茶”(一種能使茶盞
面上的湯紋水脈幻化出各種圖案來的沖泡技藝)﹐和分茶時須有的好天氣﹑好心境。
  “眼明身健何妨老﹐飯白茶甘不覺貧”﹐則更是進入了茶道的至深境界﹕甘茶
一杯滌盡人生煩惱。
  茶之功效在陸游的詩中也得到多方面的闡述。
  “手碾新茶破睡昏”﹐“毫盞雪濤驅滯思”──茶有驅滯破睡之功﹔
  “詩情森欲動﹐茶鼎煎正熟”﹐“香浮鼻觀煎茶熟﹐喜動眉間煉句成”──茶
助文思﹔
  “遙想解酲須底物﹐隆興第一壑源春”──茶解宿酒﹔
  “焚香細讀《斜川集》(蘇軾之子蘇過的文集)﹐候火親烹顧渚春”──茶宜伴
書。
  有鑒于此﹐后人有詩云﹕“放翁九泉應笑慰﹐茶詩三百續《茶經》。”

  ●茶詩---詠茶名詩
  目錄
  唐 李白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山仙人掌茶 并序
  唐 皎然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顧渚行寄裴方舟
  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困寄元居士晟
  唐 白居易
  重題居東壁
  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謝蕭員外寄蜀茶
  吟元郎中白須詩兼飲雪水茶因題壁上
  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歡宴因寄此詩
  琴茶
  唐 元稹
  一至七字詩——茶
  唐 柳宗元
  巽上人以竹間自采茶見贈酬之以詩
  唐 盧仝
  謝孟諫議寄新茶
  唐 杜牧
  茶山
  唐 齊已
  聞道林諸友嘗茶因有寄
  嘗茶
  謝中上人寄茶
  謝[左水右邕]湖茶
  -------------------------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山仙人掌茶 并序
  唐 李白
  余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
蝠,大如鴉(一作鴨)。按仙經蝙蝠一名仙鼠。千歲之后,體白如雪,棲則倒懸。蓋
飲乳水而長生也。其水邊處處有茗草羅生,枝葉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飲之。
年八十余歲,顏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異于他者。所以能童振枯,扶人壽也
。余游金陵,見宗侄位置中孚,示余茶數十片。拳然重迭,其狀如手,號為仙人掌
茶。蓋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末覿,因持之見遺,兼贈詩,要余答之,遂有此作。
后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末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余興,長吟播諸天。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 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注]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陽節。從唐時起,就有在重陽節登高賦詩、插茱萸或
相聚飲酒之風俗。杜甫在《九日藍田會飲》詩有“興來今日盡君歡”之句。陸羽于
肅宗上元初(760)在吳興苕溪結廬隱居時,同皎然結成“緇素忘年交”,情誼篤
深,生死不逾。此詩作于陸羽隱居妙喜寺期間。皎然在重陽節同陸羽品茗、賞菊、
賦詩,開創以茶代酒,移風易俗之新風。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唐 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講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食酒多自欺。
  秋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注]這首五、七言古體茶歌,是皎然同友人崔刺史共品越州茶時即興之作。題
中雖冠以“誚”字,微含譏嘲之意,乃為詼諧之言。其意在倡導以茶代酒,探討茗
飲藝術境界。皎然在茶詩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鮮明藝術風格,對唐代中后期中國茶
文學----詠茶詩歌的創作和發展,產生了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此詩約作于德宗貞
元初(785)。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唐 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講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食酒多自欺。
  秋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注]這首五、七言古體茶歌,是皎然同友人崔刺史共品越州茶時即興之作。題
中雖冠以“誚”字,微含譏嘲之意,乃為詼諧之言。其意在倡導以茶代酒,探討茗
飲藝術境界。皎然在茶詩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鮮明藝術風格,對唐代中后期中國茶
文學----詠茶詩歌的創作和發展,產生了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此詩約作于德宗貞
元初(785)。
  顧渚行寄裴方舟
  唐 皎然
  我有云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
  伯勞飛日芳草死,山家漸欲收茶子。
  [是鳥][1]鳴時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時。
  由來慣采無近遠,陰嶺長兮陽崖淺。
  大寒山下葉末生,小寒山下葉初卷二山名。
  吳婉攜籠落花亂,度水時驚啼鳥飛。
  家園不遠乘露摘,歸時露彩猶滴瀝。
  初看抽出欺玉英,更取煎來勝金液。
  昨夜西風雨色過,朝尋新茗復如何?
  女宮露澀青芽老,堯市人稀紫筍多。
  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采之長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貯此芳香思何極。
  [注]顧渚行是一首歌行體的茶詩,作者言其顧渚山的見聞。裴方舟經歷末詳。
  [1]:“決”右旁加“鳥”
  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困寄元居士晟
  唐 皎然
  喜見幽人會,初開野客茶。
  日成東井葉,露采北山芽。
  文火香偏勝,寒泉味轉佳。
  投鐺涌作沫,著碗聚生花。
  稍與禪經近,聊將睡網賒。
  知君在天目,此意日無涯。
  [注]皎然同陸迅等人共品天目山茶,因此茶為隱士元晟惠贈,故即興賦詩相寄
謝。陸迅經歷末詳。

  重題居東壁
  唐 白居易
  長松樹下小溪頭,
  班鹿胎中白布裘。
  藥圃茶園為產業,
  野麋林鶴是交游。
  云生潤戶衣裳潤,
  嵐隱山廚火燭幽。
  最愛一泉新引得,
  清泠屈曲繞階流。
  [注]詩人于憲宗元和十年(815)被貶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曾于廬山
香爐峰下、湓水之濱,種植茶園,開鑿清泉,結屋而居,仿效當年陸羽在信州一饒
品泉生涯。這是草堂落成后,蘭人重題東壁詩(四首之二)。約作于元和十三年
(818)
  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唐 白居易
  故園周匝向交親,
  新茗分張及病身。
  紅紙一封書后信,
  綠芽十片火前春。
  湯添勺水煎魚眼,
  天下刀圭攪曲塵。
  不及他人先寄我,
  應緣我是別茶人。
  [注]詩人被貶謫江州司馬后,在廬山腳步下結廬而居。此詩是在他收到忠州刺
史李景儉眾蜀地寄來新茶后所作的酬謝詩。約作于元和十三年(818)

  謝蕭員外寄蜀茶
  唐 白居易
  蜀茶寄到但驚新,
  渭水煎來始覺珍。
  滿甌似乳堪持玩,
  況是春深酒渴人。

  吟元郎中白須詩兼飲雪水茶因題壁上
  唐 白居易
  吟詠霜毛句,
  閑嘗雪水茶。
  城中展眉處,
  只是有元家。
  [注]憲宗元和十五年(820),白居易從忠州刺史任上被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
員外郎。元稹時在京城剛任祠部郎中。此詩約作于元和十五年冬
  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
  想羨歡宴因寄此詩
  唐 白居易
  遙聞境會茶山夜,
  珠翠歌鐘且繞身。
  盤下中分兩州界,
  燈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遞舞應爭妙,
  紫筍齊嘗各斗新。
  自嘆花時北窗下,
  蒲黃酒對病眠人。

  琴茶
  唐 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動內,
  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后春多夢,
  不讀書不老更閑。
  琴里知聞唯淥水,
  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常相伴,
  難道吾今無往還?
  [注]這是一首“琴”與“茶”雙詠之詩。并借琴茶之靈性以喻樂天“君子陶陶
”之品德風范。此詩作于唐文宗大和年間

  一至七字詩——茶
  唐 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 將知醉后其堪夸。
  [注]這是一首構思巧妙,語言流暢,意境高雅,音律和諧的茶歌。詩人在題后
有小注云:“同王起諸公送白居易分司東郡作。”

  巽上人以竹間自采茶見贈酬之以詩
  唐 柳宗元
  芳叢翳湘竹,零露凝清華。
  復此雪山客,晨朝掇靈芽。
  蒸煙俯石瀨,咫尺凌丹崖。
  圓芳麗奇色,圭璧無纖瑕。
  呼兒爨金鼎,余香延幽遐。
  滌慮發真照,還原蕩昏邪。
  猶同甘露飲,佛事薰毗耶。
  咄此蓬瀛侶,無乃貴流霞。
  [注]詩人于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十一月貶永州司馬,住在龍興寺(該寺猶存,
在今湖南省沅陵縣城西北)期間,與寺僧巽上人交往密切。這首詩是在詩人目睹巽
上人親自采制晨茶的經過情景,及品飲僧人珍貴香茗的感受之后寫的酬謝詩。此詩
約作于元和初年。

  謝孟諫議寄新茶
  唐 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將軍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天子末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王非][1] ,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唯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千卷,
  四碗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膚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從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注]一天清晨,時任常州刺史的孟簡派人給盧仝送來了三百片唐貢山產的貢茶
。這首詩就是盧仝在品嘗了天子及王公大臣才能得享的“陽羨茶”之后,寫給孟刺
史的致謝詩。此詩約作于812或813年春,孟簡任常州刺史監修貢茶期間。
  [1]:左王,右為上下三個田

  茶山
  唐 杜牧
  山實東南秀,茶稱瑞草魁。
  剖符雖俗吏,修貢亦仙才。
  溪盡停蠻棹,旗張卓翠苔。
  柳村穿窈窕,松徑度喧[1] 。
  等級云峰峻,寬平洞府開。
  拂天問笑語,特地見樓臺。
  泉嫩黃金涌,芽香紫璧裁。
  拜章期沃日,輕騎若奔雷。
  舞袖嵐侵潤,歌聲谷答回。
  磬聲藏葉鳥,云艷照潭梅。
  好是全家到,兼為奉詔來。
  樹蔭香作帳,花徑落成堆。
  景物殘三月,登臨愴一杯。
  重游難自克,俯首入塵埃。
  [注]茶山,在唐湖州長城縣(今浙江長興縣)顧渚山。地處太湖西岸,盛產紫筍
茶,入品陸羽《茶經》,稱其為茶中上品。據《吳興縣志》載:唐代中期大歷五年
(770),在顧渚源建草舍三十余間于此造茶。至德宗貞元十七年(801),湖州刺史顧
詞以為院宇隘漏,建寺。以東廊三十間為貢茶院,專司造貢茶。按唐制每歲春三月
采制第一批春茶時,湖、常二州刺史都要奉詔赴茶山督辦修貢事宜。這首《茶山》
詩,即是詩人在湖州刺史任內,作于宣宗大中四年(850)春三月。
  [1]:虺字“蟲”換“琢”字右旁
  聞道林諸友嘗茶因有寄注
  唐 齊已
  旗槍冉冉綠叢園,谷前初晴叫杜鵑。
  摘帶岳華蒸曉露,碾和松粉煮春泉。
  高人夢惜藏巖里,白[石垂]封題寄火前。
  應念苦吟耽睡起,不堪無過夕陽天。
  嘗茶
  唐 齊已
  石屋晚煙生,松窗鐵碾聲。
  因留來客試,共說寄僧名。
  味擊詩魔亂,香搜睡思輕。
  春風[上雨下言]川上,憶傍綠竹行。
  謝中上人寄茶
  唐 齊已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煙。
  綠嫩難盈籠,清和易晚天。
  且招臨院客,試煮落花泉。
  地遠相勞寄,無來又隔年。
  謝[左水右邕]湖茶
  唐 齊已
  邕湖唯上貢,何以惠尋常。
  還是詩心苦,堪消蠟面香。
  碾聲通一室,烹色帶殘陽。
  若有新春者,西來信勿忘。
  [注]作者曾在岳麓山道林寺清修多年。這首詩是他在遠離寺院后,寄懷念之情
所作的茶詩。

  ●品茶論詩(易心堂輯)
  《嬌女詩》
  [晉]左思
  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晰。
  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
  鬢發覆廣額,雙耳似連璧。
  明朝弄梳臺,黛眉類掃跡。
  濃朱衍丹唇,黃吻瀾漫赤。
  嬌語若連瑣,忿速乃明■。
  握筆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執書愛綈素,誦習矜所獲。
  其姊字惠芳,面目燦如畫。
  輕妝喜樓邊,臨鏡忘紡績。
  舉觶擬京兆,立的成復易。
  玩弄眉頰間,劇兼機杼役。
  從容好趙舞,延袖象飛翮。
  上下弦柱際,文史■卷襞。
  顧眄屏風畫,如見已指擿。
  丹青日塵暗,明義為隱賾。
  馳騖翔園林,果下皆生摘。
  紅葩掇紫蒂,萍實驟抵擲。
  貪華風雨中,焂忽數百適。
  務躡霜雪戲,重綦常累積。
  并心注肴饌,端坐理盤■。
  翰墨戢函按,相與數離逖。
  動為爐鉦屈,屣履任之適。
  心為荼荈劇,吹噓對鼎■。
  脂膩漫白袖,煙熏染阿錫。
  衣被皆重池,難與沈水碧。
  任其孺子意,羞受長者責。
  瞥聞當與杖,掩淚俱向壁。
  (注:“■”符號為原文缺失)
  《茶詩》
  [五代晉]鄭邀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惟憂碧粉散,常見綠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和韋開州盛山茶嶺》
  [唐]張籍
  紫芽連白蕊,初向嶺頭生。
  自看家人摘,尋常觸露行。
  《喜園中茶生》
  [唐]韋應物
  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爾植荒園;
  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茗坡》
  [唐]陸希聲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華鮮。
  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嘗茶》
  [唐]劉禹錫
  生怕芳叢鷹嘴芽,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滿碗花。
  《峽中嘗茶》
  [唐]鄭谷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園里火煎嘗。
  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夸鳥嘴香。
  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鹿門病家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湖州貢焙新茶》
  [唐]張文規
  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御簾開。
  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湖州紫筍來。
  《茶》
  [唐]元稹
  茶。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后豈堪夸。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唐]李白
  嘗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余興,長吟播諸天。
  《重過何氏五首》
  [杜甫]
  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
  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
  自逢今日興,來往亦無期。
  《走筆謝夢諫議寄新茶》
  [唐]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請,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圍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對茶》
  [唐]孫淑
  小閣烹香茗,疏簾下玉溝。
  燈光翻出鼎,釵影倒沉甌。
  婢捧消春困,親嘗散暮愁。
  吟詩因坐久。月轉晚妝樓。

  《尚書惠蠟面茶》
  [唐]徐寅武
  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芽獻地仙。
  飛鵲印成香蠟片。啼猿溪走木蘭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
  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
  《茶》
  [宋]林逋
  石碾輕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間絕品人難識。閑對茶經憶古人。
  《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
  [宋]蘇軾
  仙山靈雨濕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詠茶》
  [宋]蘇軾
  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寵加。
  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貢茶。
  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
  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
  《汲江煎茶》
  [宋]蘇軾
  活水還須活水烹,自臨釣石汲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椀,臥聽山城長短更。
  《嘗新茶》
  [宋]曾鞏
  麥粒收來品絕倫,葵花制出樣爭新。
  一杯永日醒雙眼,草木英華信有神。
  《水調歌頭·詠茶》
  [宋]白玉蟾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
  槍旗爭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
  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
  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
  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茗飲》
  [金]元好問
  宿醒來破厭觥船,紫筍分封入曉前。
  槐火石泉寒食后,鬢絲禪榻落花前。
  一甌春露香能永,萬里清風意已便。
  邂逅化胥猶可到,蓬萊未擬問群仙。

  《嘗云芝茶》
  [元]劉秉忠
  鐵色皴皮帶老霜,含英咀美入詩腸。
  舌根未得天真味,算觀先通圣妙香。
  海上精華難品第,江南草木屬尋常。
  待將膚腠侵微汗,毛骨生風六月涼。

  《雪煎茶》
  [元]謝宗可
  夜掃寒英煮綠塵,松風入鼎更清新。
  月圓影落銀河水,云腳香融玉樹春。
  陸井有泉應近俗,陶家無酒未為貧。
  詩脾奪盡豐年瑞,分付蓬萊頂上人。
  《詠貢茶》
  [元]林錫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花葆蕾拾瓊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已產靈芝又產茶。
  《茶煙》
  [明]瞿佑
  蒙蒙漠漠更霏霏,淡抹銀屏冪講帷。
  石鼎火紅詩詠后,竹爐湯沸客來時。
  雪飄僧舍衣初濕,花落艄船鬢已絲。
  惟有庭前雙白鶴,翩然趨避獨先知。
  《采茶詞》
  [明]高啟
  雷過溪山碧云曖,幽叢半吐槍旗短。
  銀釵女兒相應歌:筐中摘得誰最多?
  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將呈太守。
  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
  山家水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藍素軒遺茶謝之》
  [明]邱云霄
  御茶園里春常早,辟谷年來喜獨嘗。
  筆陣戰酣青疊甲,騷壇雄助錄沉槍。
  波驚魚眼聽濤細,煙暖鴟罌坐月長。
  欲訪踏歌云外客,注烹仙掌露華香。

  《武夷茶》
  [清]陸廷燦
  桑苧家傳舊有經,彈琴喜傍武夷君。
  輕濤松下烹溪月,含露梅邊煮嶺云。
  醒睡功資宵判牘,清神雅助畫論文。
  春雷催茁仙巖筍,雀尖龍團取次分。

  《采茶歌》
  [清]陳章
  鳳凰嶺頭春露香,青裙女兒指爪長。
  度澗穿云采茶去,日午歸來不滿筐。
  催貢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蓮心,誰知儂比蓮心苦。
  茶歌茶舞
  易心堂輯
  《富陽江謠》
  富春江之魚,富陽山之茶。
  魚肥賣我子,茶香破我家。
  采茶婦,捕魚夫,
  官府拷掠無完膚。
  昊天何不仁?此地一何辜?
  魚何不生別縣,茶何不生別都?
  富陽山,何日摧?
  富春水,何日枯?
  山摧茶亦死,江枯魚始無!
  嗚呼!山難摧,江難枯,
  我民不可蘇!
  《龍井謠》
  龍井龍井,
  多少有名。
  問問種茶人,
  多數是客民。
  兒子在嘉興,
  祖宗在紹興。
  茅屋蹲蹲,
  蕃薯啃啃。
  你看有名勿有名?
  《傷心歌》
  鳥叫出門,
  鬼叫進門。
  日里摘青,
  夜里炒青。
  手指起泡,
  眼睛發紅。
  種茶人家,
  多少傷心。
  《武夷山茶歌》
  采茶可憐真可憐,
  三夜沒有兩夜眠。
  茶樹底下冷飯吃,
  燈火旁邊算工錢。
  《臺灣茶歌》
  ㈠
  好酒愛飲竹葉青,采茶愛采嫩茶心;
  好酒一杯飲醉人,好茶一杯更多情。
  ㈡
  得蒙大姐按有情,茶杯照影景照人;
  連茶并杯吞落肚,十分難舍一條情。
  ㈢
  采茶山歌本正經,皆因山歌唱開心;
  山歌不是哥自唱,盤古開天唱到今。
  ㈣
  茶花白白茶葉青,雙手攀枝弄歌聲;
  忘了日日采茶苦,眼上情景一樣好。
  《采茶歌》
  [清]陳章
  鳳凰嶺頭春露香,
  青裙女兒指爪長。
  渡洞穿云采茶去,
  日午歸來不滿筐。
  催貢文移下官府,
  都管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蓮心,
  誰知儂比蓮心苦。
  《采茶歌》
  三月春風長嫩芽,村莊小婦解當家。
  殘燈未掩黃粱熟,枕畔呼郎起采茶。
  茶鄉生計即山農,壓作方磚白紙封。
  別有紅箋書小字,西商監制自芙容。
  六水三山卻少田,生涯強半在西川。
  錦官城里花如許,知誤春歸幾少年。
  深山春暖吐萌芽,姊妹雨前試采茶,
  細葉莫爭多與少,筐攜落日共還家。
  頭遍采茶茶發芽,手提茶藍頭戴花,
  姐采多來妹采少,采多采少早回家,
  莫讓爹媽把心掛。二遍采茶正當春,
  采罷茶葉繡手巾,兩邊繡的茶花朵,
  中間繡的采茶人,姐妹繡花用了心。
  三遍采茶忙又忙,又要采茶又要插秧,
  去插秧來茶葉老,去采茶來秧要黃,
  采茶插秧兩頭忙。
  《采茶歌》
  采茶去,去入云山最深處。
  年年常作采茶人,飛蓬雙鬢衣襤褸。
  采茶歸去不自嘗,婦女烘焙終朝忙。
  須臾盛得青滿筐,誰其販者湖南商。
  好茶得入朱門里,瀹以清泉味香美。
  此時誰念采茶人,曾向深處憔翠死。
  采茶復采茶,不如去采花。
  采花雖得青錢少,插向鬢邊使人好”。
  《鑼鼓茶歌》
  歌手拿上鑼鼓,兩人對唱,每人兩句,夾以鑼鼓,一韻到底。或一人唱一人和
,或一人唱眾人和,形式不拘一格。
  日上山頂正偏斜,遠望大姐來送盅茶,
  左提米泡鹽蛋酒,右提一壺花椒茶,
  喝了盅茶再來挖。
  遠望大姐來送茶,米泡鹽蛋手中拿,
  男女老少加把勁,插到田邊好喝茶。
  郎在高山砍竹麻,姐在山窩喊喝茶,
  一日砍倒三捆竹,三日砍倒九捆麻,
  哪有閑工吃姐茶。

  《男女對歌》
  正月里是新年,郎把皇歷翻幾翻,
  哥,看個好日子上茶山。
  出個什么門販個什么茶,就在我家種莊稼,
  哥,外種莊稼內安家。
  六月里太陽大,田難種來地難挖,
  姐,一心只想販紫茶。
  中隔兒壁有個王老八,年年進山販紫茶,
  哥,沒有幾個銀錢帶回家。
  我要走來你就走,你要走來我不留,
  哥,留在我家結冤仇。
  送郎哥到箱子邊,打開箱子拿銀錢,
  哥,常把小妹記心間。
  送郎哥到大門庭,大門庭前一對紗燈,
  哥,要學蠟燭一條心。
  送郎哥到大門口,雙手扯著我郎手,
  哥,實是難舍又難丟。
  送郎哥到稻場邊,腳踏石磙發誓愿,
  哥,九年不回等十年……。
  高坡修屋不怕風,有心戀郎不怕空,
  只要兩人情誼好,冷水泡茶慢慢濃。
  婚儀茶歌
  《茶茗詞》
  酒食芯芳,芬茗清香。克湮克祀,是蒸是烹。
  甘露之美,璧玉之精。既清且潔,神其來韻。
  《彩茶歌》
  彩茶清潔笑顏開,香透玉蘭郎莫猜。
  紅粉佳人早有意, 風流才子抱琴來。
  《傳茶詞》
  執茶者執茶,司杯者捧杯。
  當茶一獻,禮性三讓,
  夫妻相和好,琴瑟與笙簧。
  《贊茶歌》
  說贊茶,就贊茶,我把茶籽說根芽……
  人也好,水也甜,水里加糖比蜜甜,
  恭喜你夫妻結百年……
  茶男茶婦,成雙成對。
  姜鹽泡茶,多滋多味。
  之子于歸,茶喝雙杯。
  宜室其家,再要糖茶。

  喪儀茶歌
  《哭茶歌》
  爺哎 …… 你莫喝陰家的亡魂湯,
  來喝陽雀沒開口的細葉茶。
  爺哎 …… 你起來陪客喝杯茶,
  保佑你的兒孫享榮華……。
  《獻茶歌》
  百節裙,細細開,折折打開有茶葉,
  清明茶兒針針尖,茶香送爺見佛勒……
  川芎茶,香又香,
  一頭走,一頭唱,
  糕點糧食加煙酒,西去路上莫作渴……。
  《茶茗詞》
  恭祝致告,茗獻清芬。
  仙人掌設,瑞草魁號。
  龍團解渴,雀舌生津。
  雨前云霧,珠寶味歆。
  《奠茶歌》
  一奠茶兮茶芬芳,龍團雀舌味異常,
  愿吾父(母)兮來嗜此,嗜飲庶幾樂無疆。
  二奠茶兮茶新鮮,習習清風達九天,
  愿吾父(母)兮來嗜此,嗜飲庶幾樂無邊。
  三奠茶兮茶滿杯,青果黃芽瑞草魁,
  原吾父(母)兮來嗜此,嗜飲庶幾樂悠哉。

  《節慶茶歌》
  正( 羅啊火)月摘(也)茶是新年,(呀喂兒唷),
  奴找東家佃茶(兒)園(哪荷嘿)。
  一(羅啊火)佃茶(唷)四十二畝(呀喂兒唷),
  管家面前討價(呀啊)錢(哪嗬嘿)
  ……
  正月采茶(呀啊)是新年,
  姐妹采茶(唷)進茶園,
  一佃茶園十二(啊)畝(羅唉),
  當官(的呀)許下兩吊錢(乃唉)
  ……
  《贊茶歌》
  良言報喜獨生花,出了那家來這家。
  這家老板笑哈哈,出門就喊請喝茶。
  吃了茶來多謝茶,吃茶不能算打發。
  老板打發出了手,游春好去拜別家。
  《祭祀茶歌》
  四月采茶茶滿園,茶樹底下小蛇盤,
  多燒香燭黃表紙,保佑茶山得平安。
  七月采茶七月七,各處鄉親來祭祖,
  摘些細茶丟籃內,祖宗來把郎保佑。
  十月采茶茶葉黃,姐在房中許豬羊,
  豬和羊來都許過,賣罷茶葉早回鄉。
  九月過了十月忙,十月家家焚寶香。
  十月有個香茗會,香茗大會謝玉皇……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唐 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2), 軍將打門驚周公(3)。
  口云諫議送書信(4), 白絹斜封三道印(5)。
  開緘宛見諫議面(6), 手閱月團三百片(7)。
  聞道新年入山里(8), 蟄蟲驚動春風起(9)。
  天子須嘗陽羨茶(10),百草不敢先開花(11)。
  仁風暗結珠蓓蕾(12),先春抽出黃金芽(13)。
  摘鮮焙芳旋封裹(14),至精至好且不奢(15)。
  至尊之馀合王公(16),何事便到山人家(17)?
  柴門反關無俗客(18),紗帽籠頭自煎吃(19)。
  碧云引風吹不斷(20),白花浮光凝碗面(21)。
  一碗喉吻潤(22), 二碗破孤悶(23)。
  三碗搜枯腸(24),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25)
  五碗肌骨清(26), 六碗通仙靈(27)。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28)。
  蓬萊山(29),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30)。
  山中群仙司下土(31),地位清高隔風雨(32)。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33),墮在顛崖受辛苦(34)!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合得蘇息否(35)?
  作者簡介:盧仝(約795-835)唐代詩人。自號玉川子,范陽(今河北涿縣)
人,年輕時隱居少室   山,家境貧困,刻苦讀書,不愿仕進。曾作《月蝕詩》
譏諷當時宦官專權。“甘露之變”   時,因留宿宰相王涯家,與王同時遇害。
時年四十歲。有《玉川子詩集》。
  注釋:
  (1)走筆:疾書。孟諫議:即孟簡,字畿道,唐德州平昌(今山東商河以北
)人。進士擢第,官至諫議大夫,元和六年出任常州刺史及越州、襄州、睦州等地
刺史。
  (2)日高丈五:指天已大亮。
  (3)軍將:低級武官。周公:周武王之弟,各旦因封地在周,故稱。驚周公
:驚起睡夢。
  (4)口云:口說。一作“口傳”。
  (5)白絹:采用生絲織成的平紋織物。
  (6)緘:書信。宛見:好像看到。
  (7)手閱:親手收檢。月團:即茶餅。
  (8)聞道:聽說。入山里:上山采茶。
  (9)蜇蟲:藏在泥土中過冬地蟲。
  (10)天子:古稱統治天下的帝王。陽羨茶:產于江蘇宜興。
  (11)百草不敢先開花:這里是夸張的筆法。
  (12)仁風:溫和的風,即春風。暗結:暗暗形成。蓓蕾:花蕾含苞未開的花
。這里指茶芽。
  (13)黃金芽:最早發出的一些茶芽,顏色微黃。
  (14)摘鮮:采摘新鮮的茶芽。焙芳:烘焙茶葉。封裹:把焙干的茶葉包裹起
來。
  (15)至精至好:極好的茶葉。不奢:(茶葉數量)不多。
  (16)至尊:至高無上的地位,此指皇帝。王公:皇帝下面的高級官員。這句
是說茶葉供奉皇帝之余就該獻給王公。
  (17)山人:盧仝自稱。
  (18)柴門:用樹條編扎的簡陋的門。
  (19)紗帽籠頭:紗帽罩在頭上(不是當官的所戴之烏紗帽)。
  (20)碧云:形容湯色碧綠。
  (21)白花:指茶湯的餑沫。陸羽《茶經.五之煮》:“沫餑,湯之華也。華
之薄者為沫,后者為餑,輕細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于環池之上,…… ”
  (22)喉吻潤:喉中感到滋潤。
  (23)孤悶:孤單煩悶。
  (24)枯腸:比喻才思枯窘。
  (25)不平:不公平。
  (26)肌骨:泛稱身體。清:清爽。
  (27)仙靈:神仙。
  (28)腋:胳肢窩。習習:微風吹拂貌。
  (29)蓬萊山: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之一。
  (30)歸去:到蓬萊山去。
  (31)司:掌管。下土:大地,指人間。
  (32)地位:境地。
  (33)蒼生:舊指百姓。
  (34)顛崖:高峻的山邊。這句是說許多人因采茶而可能從顛崖上掉下去而喪
生。
  (35)蘇息:困乏后得到休息。
  說明:凡論茶者,皆好引此詩,多取“一至七碗”之句,俗稱《七碗茶歌》。

  ●西山蘭若試茶歌(1)
  唐 劉禹錫
  山僧后檐茶數叢(2), 春來映竹抽新茸(3)。
  宛然為客振衣起(4), 自傍芳叢摘鷹嘴(5)。
  斯須炒成滿室香(6), 便酌沏下金沙水(7)。
  驟雨松風入鼎來(8), 白云滿盞花徘徊(9)。
  悠揚噴鼻宿酲散(10),清峭徹骨煩襟開(11)。
  陽崖陰嶺各殊氣(12),未若竹下莓苔地(13)。
  炎帝雖嘗未辨煮(14),桐君有錄那知味(15)。
  新芽連拳半未舒(16),自摘至煎俄頃馀(17)。
  木蘭墮落花微似(18),瑤草臨波色不如(19)。
  僧言靈味宜幽寂(20),采采翹英為佳客(21)。
  不辭緘封寄郡齋(22),磚井銅爐損標格(23)。
  何況蒙山顧渚春, 白泥赤印走風塵(24)。
  欲知花乳清泠味(25),須是眠云跂石人(26)。
  作者簡介: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洛陽人。貞元進士,當
過監察御史、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任太子賓  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和柳宗
元交往很深,人稱“劉柳”。后與白居易唱和往還,也稱“劉白”。有《劉夢得文
集》。劉  禹錫在這首詩中寫下了“斯須炒成滿室香”的詩句,說明在唐代雖然
是以蒸青團茶為主,但那個時代也出現有炒青。
  注釋:(1)蘭若:梵文“阿蘭若”的略稱,即寺廟。
  (2)后檐:廟的后面。
  (3)新茸:茶芽背面生長的白毫。這里指新生的茶芽。
  (4)宛然:好像。
  (5)鷹嘴:茶芽的美稱。
  (6)斯須:一會兒就炒得滿室茶香。
  (7)金沙水:在浙江長興山顧山啄木嶺。
  (8)驟雨松風:用來形容煮茶時水沸發出的聲音。
  (9)白云和花:均指浮于茶湯面上的白沫。
  (10)悠揚:指茶香幽長。噴鼻:指茶香撲鼻。宿酲散: 酲指醉酒,意指酒醒

  (11)清峭徹骨:清高的茶香滲透入骨。煩襟開:掃除了胸中的一切煩惱。
  (12)陽崖陰嶺各殊氣:山南山北氣候各不一樣。
  (13)未若竹下莓苔地:都沒有竹下莓臺地茶葉好。
  (14)炎帝雖嘗過茶,但不懂煮茶的方法。
  (15)桐君雖著有《采茶錄》,但不知道茶的味道。
  (16)連拳:卷曲著。
  (17)俄頃:頃刻之間。
  (18)木蘭:茶香似木蘭花香。
  (19)瑤草:古時人們想象中的仙草。
  (20)幽寂:僧人坐禪需要喝茶,以達到坐禪時不食不睡,進入寂的境界。
  (21)翹英:草木的精英,指茶葉。
  (22)郡齋:郡守的住所。
  (23)標格:風格、茶味。
  (24)蒙山:指四川蒙頂茶,顧渚:浙江紫筍茶。白泥赤印:古代郵寄物品,
都在封裹之后用泥打上印章,稱封泥印。這是說多么好的茶葉經過長途風塵運輸,
茶葉也要受損。
  (25)花乳:茶湯。清泠味:清涼的味道。
  (26)眠云跂石:眠于云間,坐在石上。這就是說只有山區種茶人才能嘗到真
正的茶味。
  ●《寄周安孺茶》(宋)蘇軾
  大哉天宇內,植物知幾族。靈品獨標奇,迥超凡草木。
  名従姬旦始,漸播桐君錄。賦詠誰最先,厥傳惟杜育。
  唐人未知好,論著始于陸。常李亦清流,當年慕高躅。
  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俗。豈但中土珍,兼之異邦鬻。
  鹿門有佳士,博覽無不矚。邂逅天隨翁,篇章互賡續。
  開園頤山下,屏跡松江曲。有興即揮毫,燦然存簡牘。
  伊予素寡愛,嗜好本不篤。粵自少年時,低回客京轂。
  雖非曳裾者,庇蔭或華屋。頗見綺紈中,齒牙厭粱肉。
  小龍得屢試,糞土視珠玉。團鳳與葵花, 式砆雜魚目。
  貴人自矜惜,捧玩且緘櫝。未數日注卑,定知雙井辱。
  于茲自研討,至味識五六。自爾入江湖,尋僧訪幽獨。
  高人固多暇,探究亦頗熟。聞道早春時,攜工赴初旭。
  驚雷未破蕾,采采不盈掬。旋洗玉泉蒸,芳罄豈停宿。
  須臾布輕縷,火候謹盈縮。不憚頃間勞,經時廢藏蓄。
  髹筒凈無染,箬籠勻且復。苦畏梅潤侵,暖須人氣燠。
  有如剛耿性,不受纖芥觸。又若廉夫心,難將微穢瀆。
  晴天敞虛府,石碾破輕綠。永日遇閑賓,乳泉發新馥。
  香濃奪蘭露,色嫩欺秋菊。閩俗競傳夸,豐腴面如粥。
  自云葉家白,頗勝中山醁。好是一杯深,午窗春睡足。
  清風擊兩腋,去欲凌鴻鵠。嗟我樂何深,水經亦屢讀。
  陸子咤中泠,次乃康王谷。麻培頃曾嘗,瓶罌走僮仆。
  如今老且懶,細事百不欲。美惡兩俱忘,誰能強追逐。
  姜鹽拌白土,稍稍従吾蜀。沿欲外形體,安能徇心腹。
  由來薄滋味,日飯止脫粟。外慕既已矣,胡為此羈束。
  昨日散幽步,偶上天峰麓。山圃正春風,蒙茸萬旗簇。
  呼兒為佳客,采制聊亦復。地僻誰我従,包藏置廚簏。
  何嘗較優劣,但喜破睡速。況此夏日長,人間正炎毒。
  幽人無一事,午飯飽蔬菽。困臥北窗風,風微動窗竹。
  乳甌十分滿,人世真局促。意爽飄欲仙,頭輕快如沐。
  昔人固多癖,我癖良可贖。為問劉伯倫,胡然枕糟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寒韻馨香
唐代茶詩賞析合輯~
詠茶名詩
《兮·古今》——詩詞中的茶(六)
歷代名人詠茶詩詞精選.
品茶論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门峡市| 彭水| 靖西县| 浏阳市| 蓝山县| 抚宁县| 青神县| 乌审旗| 普宁市| 四子王旗| 清远市| 西城区| 光山县| 施秉县| 微博| 邳州市| 海林市| 惠安县| 南澳县| 施秉县| 康定县| 甘德县| 台南县| 台中县| 开鲁县| 连山| 大厂| 江口县| 清镇市| 台山市| 洮南市| 双柏县| 龙门县| 涟源市| 同江市| 乌恰县| 墨竹工卡县| 鹤庆县| 宁陵县| 浙江省| 沙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