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出自司馬遷的《史記》,這說明在古代,人們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為了利益而奔波。
當人們置身于復雜的社會當中,最不可避免的就是人際交往,良好的人際交往圈子不僅能夠讓自己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還能夠及時地與圈內(nèi)好友,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還能夠得到相應的支持和幫助。
每個人的交友圈子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對于朋友的定義也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擁有許多朋友,但是真正關系密切的卻屈指可數(shù)。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本身原有的價值,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邊一個朋友都沒有。
很多人對于這個觀點表示不認同,他們認為朋友之間的感情是無法用利益來衡量的,真正的朋友能夠做到雪中送炭。而那些會因為你一時落敗而離開的朋友,實際上根本就算不上是真心朋友,沒有也罷。
資源稀缺狀態(tài)
美國一個跨學科團隊,曾經(jīng)對于資源稀缺狀況下,個體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專項考察。研究結果顯示,當一個人的注意力被某種稀缺資源過分占據(jù)之后,其認知和判斷能力將會全面下降。
當個體處于資源稀缺的情況之下,會容易忽視許多真正有價值的因素,從而造成內(nèi)心的焦慮,以及資源管理方面的困難。
在人際交往當中,不可避免的將會涉及到利益關系,這種利益關系實際上只的并不僅僅是物質(zhì)方面,還包括精神方面,例如關心、陪伴、愛等等。
例如在職場當中,你們之間能夠從彼此身上獲得一些資源,并且相互交流對自身有益的工作信息。例如在生活當中,你與關系親密的朋友之間,能夠得到支持、理解等等。
但是,如果你身邊的朋友只想讓你一味的付出,卻不會耐心聽取你的想法,不會真正關心你的生活狀況,那么這種資源的交換就會失調(diào),久而久之,你們之間的關系就會破裂。
實際上在這項規(guī)律的背后,隱藏著一個人際交往當中的潛規(guī)則,那就是相互獲取,相互利用。
在稀缺資源的情況之下,你的朋友將無法從你身上獲得任何好處,那么,你便失去了本身的價值,時間久了,朋友自然會選擇離你而去。
社會心理學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指出,不平等的社會地位滋生了各種各樣的偏見。
當人與人之間存在一定差距,而這種差距又是由于必然的條件,例如學識、經(jīng)驗、智力等原因導致時,這種差距將無法避免。而雙方在這種不平等的交往當中,也會感受到痛苦。
人們在生活當中總是會刻意避免擁有過多的負面情緒,而這些正處于生活低谷的人,通常存在著墮落現(xiàn)象。換句話講,在他人失去原有價值的時候,人們?yōu)榱耸棺约翰皇芷溆绊懀瑫匀欢坏剡x擇遠離這些人。
刻板印象
在生活當中,所有人都希望能夠將自身利益最大化,那么,為什么有些人打心底里不喜歡出生底層的人呢?這實際上主要源于雙方心里的不平等。
總體來講,社會中的人際關系實際上就是一種無形的網(wǎng),它本身就會不斷產(chǎn)生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又會通過道德以及文明來合法化,以此來達成雙方的默契。
站在社會建構理論的角度上來講,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實際上主要是通過語言以及發(fā)生場合建造自我身份,并且形成秩序和利用關系的社會生態(tài)。
人類的本性當中始終存在著惡劣的一面,人們討厭無法幫助自身的人,而這種想法實際上來源于人類的本性。
著名心理學家約瑟夫·康拉德曾經(jīng)指出,將那些邪惡歸結于超自然的因素,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事情,因為人類自身就足以實施每一種惡行。
大多數(shù)人在社會當中生活,心理都很難維持平衡,并且大多數(shù)人都是自以為是的,他們對于社會資源存在危機感,因此很容易對他人造成傷害。
綜上所述,自私是每個人本性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適當?shù)淖运绞强梢员辉彽模菂s不可以作惡,而這條警戒線就在于個體的行為是否會傷及他人,一旦傷及到他人,這種自私就是不可被原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