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咖啡是將咖啡豆經過烘焙、研磨、沖泡等工藝制成的飲料,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飲用歷史,是世界上流行范圍最為廣泛的飲料之一。對于咖啡的功效以及是否健康的爭議,似乎一直沒有停止過。
在今天這篇文章中,我們匯總了與咖啡有關的權威研究成果。總體而言,盡管咖啡可能存在潛在健康益處,且適量飲用咖啡因飲料(如咖啡和茶)可以成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當前證據不足以推薦通過咖啡因或咖啡來預防疾病。
咖啡如何影響肝臟?常喝咖啡,肝臟硬度更低
已經有不少觀察性數據表明,咖啡攝入與肝硬化風險較低有關。來自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的一項大型研究,進一步詳細評估了咖啡攝入量對肝臟健康的影響,研究表明,常喝咖啡與肝硬度降低有關,但沒有觀察到與肝臟脂肪變性的關聯。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胃腸病學會(AGA)期刊《臨床胃腸病學和肝病學》(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研究納入了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NHANES)中的4510名>20歲參與者。參與者平均年齡48歲,約四分之三的人超重或肥胖,約一半人有鍛煉習慣。研究將喝茶或喝無咖啡因咖啡的人群作為對照組。數據分析顯示,每天喝>3杯咖啡但不喝其他飲料的人群,肝硬度測定結果低0.9 kPa(kPa為肝臟硬度衡量指標);相較于不喝咖啡的人群,每天喝>3杯咖啡與晚期肝纖維化風險降低60%有關。
有意思的是,無論喝多少咖啡,咖啡因含量都與肝硬度測定結果沒有顯著相關性。這提示,咖啡對肝纖維化的保護效果可能不是源自咖啡因。
經常飲用咖啡,結合適當的飲食和藥物治療,有助于降低血清尿酸水平
痛風是一種常見的炎性關節疾病,與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生活方式因素(包括營養過剩、肥胖、壽命延長、飲酒等)導致痛風和高尿酸血癥的發病率不斷升高。合理的疾病管理與干預非常重要,除了適當的藥物治療外,生活方式和營養方面的醫學建議是患者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2年,奧地利風濕病和康復學會對痛風和高尿酸血癥患者的營養和生活方式建議進行了循證更新。該建議在2015版的基礎上,更新納入了截至2021年6月的研究證據。文中共有10條建議,其中1條建議為:經常飲用咖啡,結合適當的飲食和藥物治療,有助于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因此值得提倡(證據:2b(B級)|一致性水平:9.6)。
建議指出,根據研究顯示,咖啡可以降低痛風風險。既往科學家們對咖啡飲用量與高尿酸血癥風險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不同的評估。2016年的一項薈萃分析顯示,咖啡飲用可能與較低的痛風發病風險有關,但由于證據有限,因此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分析。
2018年的一項薈萃分析結果發現,男性咖啡飲用量與血清尿酸水平之間沒有相關性,但女性相反。雖然經常喝咖啡確實可以降低痛風的發病率,但其只能被視為支持性的手段。
NEJM綜述:咖啡因的代謝、生理作用,以及每天攝入上限
《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指出,基于大量證據回顧,總的來說攝入咖啡(因)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癌癥風險,每天喝3-5標準杯(標準杯定義為8 oz,235 ml)咖啡還與減少幾種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癥、肝病、結石和帕金森病)風險有關。但過量攝入咖啡因仍有不良影響。由于新陳代謝差異,每個人對咖啡因的敏感性不一而同,可參考的建議是:普通成人每天咖啡因攝入上限為400 mg,孕期或哺乳期女性的每天咖啡因攝入則建議限制在200 mg。
通常來說,攝入咖啡因后,人體會在45分鐘內完全吸收,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在15分鐘-2小時左右達到峰值。咖啡因能被吸收至身體各處,且穿過血腦屏障到達大腦。在成人體內,咖啡因的半衰期通常為2.5-4.5小時,但個體差異很大,代謝酶活性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
此外,吸煙會使咖啡因代謝加速一倍,而懷孕則會明顯減緩咖啡因代謝,在孕晚期,咖啡因半衰期可長達15小時。部分藥物也會減緩咖啡因的清除,包括口服避孕藥、喹諾酮類抗生素、心血管藥物,支氣管擴張藥和抗抑郁藥,通常是因為這些藥物與咖啡因的代謝都需要相同的酶的參與。反之,咖啡因會影響多類藥物的作用。
雖然中等劑量(40-300 mg)的咖啡因就有助于在當下減輕疲勞、提高反應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咖啡因不能彌補長期睡眠不足后的性能下降。養成喝咖啡因飲料的習慣后,如停止飲用,可能還會出現戒斷癥狀,包括頭痛、疲勞、機敏性降低和情緒低落,甚至類似流感的癥狀。戒斷癥狀通常在停止攝入后1-2天最嚴重,持續時間可達2-9天,慢慢減量可以緩解這些癥狀。
不過這篇綜述文章的作者團隊提醒,盡管有潛在健康益處,但當前證據不足以推薦通過咖啡因或咖啡來預防疾病。不過,對于非孕期、哺乳期且沒有特殊健康問題的人群來說,適量飲用咖啡因飲料,如咖啡和茶,可以成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復旦/哈佛近20萬人研究:咖啡可能與慢病發生風險呈負相關
近日,《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一項來自復旦大學、哈佛大學等研究機構的成果。這項研究基于近20萬人長達32年的隨訪數據,評估了8種飲食模式與主要慢病[主要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卒中等)、2型糖尿病和癌癥]之間的關聯性。
這8種飲食模式分別為:得舒飲食(DASH)、地中海飲食(AMED)、低胰島素飲食(rEDIH)、低炎癥飲食(rEDIP)、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美國癌癥研究所飲食(WCRF/AICR)、健康植物性飲食(hPDI)、糖尿病風險飲食(DRRD)、2010替代健康飲食(AHEI-2010)。研究表明,保持健康的飲食模式與降低慢病風險有關,8種飲食模式中,低胰島素飲食、低炎癥飲食、降低糖尿病風險飲食更有可能降低各種慢病風險。
而從具體的食物來看,咖啡、全谷物與慢病呈負相關,即這些食物吃得越多,罹患慢病風險越低。加工肉類、低能量飲料、紅肉、炸薯條、高能量飲料和雞蛋與慢病呈正相關,即這些食物吃得越多,罹患慢病風險越高。去除咖啡成分后,低胰島素飲食、低炎癥飲食、降低糖尿病風險飲食與慢病風險相關性減弱,但整體趨勢相似。
喝咖啡對心臟好不好?新研究填補臨床證據空白
有不少人擔心,攝入咖啡因會不會影響心血管健康,如升高血壓和心律失常等。近期,一項發表在《自然評述·心血管》(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的研究指出,在不經常飲用咖啡的人群中,攝入咖啡因會誘導腎上腺素釋放并升高血壓。然而,如果每天喝咖啡,只需一周就會對咖啡因的這些作用產生耐受性。謹慎使用高劑量咖啡因是合理的,但對于經常攝入咖啡因的人來說,不用太擔心它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咖啡和茶中含有數百種除了咖啡因以外的其他成分,這些成分可能會增加CVD風險。例如,有研究指出,大量飲用未經過濾的咖啡(其中含有較多二萜類咖啡醇)可能會顯著增加血清膽固醇濃度。但在過濾咖啡(drip-filtered)或速溶咖啡中,咖啡醇的量可忽略不計。
此外,近期《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一項重磅研究,填補了咖啡對心臟急性影響方面的隨機對照臨床證據空白。這項最新研究證實,攝入咖啡并不會導致每日房性早搏數量(新發房顫的預測因素)明顯增多,但可能與每日室性早搏數量增多、身體活動水平提高、睡眠時長縮短有關。
參考資料
[1] Sebastian Niezen, et al., (2021). Coffee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liver stiffness: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tudy.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DOI: https://doi.org/10.1016/j.cgh.2021.09.042
[3] Rob M. van Dam, et al., (2020). Coffee, Caffeine, and Health.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ra1816604
[5] van Dam, R. M., & Hu, F. B. (2022). Caffeine consumption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1-2.
[6] Gregory M. Marcus et al, Acute Effects of Coffee Consumption on Health among Ambulatory Adults. NEJM. Doi:10.1056/NEJMoa2204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