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房地產市場的不斷發展,對中國人來說,房子不僅象征著家,同時也代表著一筆巨大的財富。相關機構數據顯示,目前房產已經占據家庭財富的70%以上。因此,對于很多普通家庭來說,父母辛辛苦苦打拼了一輩子,最后留給子女最大的財富可能就是房子。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如何把這樣一筆巨大的資產最大限度地而且很順利地傳承給孩子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隨著父母的離去,很多家庭因為房產繼承與分割問題而引發矛盾,甚至最后“對簿公堂”。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與中國人的傳統思維觀念密切相關。人們認為立遺囑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父母在世并且身體康健時,作為子女,往往不知如何開口,而且多數老年人內心也比較忌諱,生前大都不愿意談及此類問題。基于這個原因,在房產過戶當中,身后繼承算是最常見的方式了。當然,除此之外,不少人也會選擇買賣方式過戶和贈予方式過戶兩種方式。不過,盡管過戶方式很多,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對于房產繼承的問題仍舊一知半解,這也是導致問題不斷出現的原因之一。
不過,從2021年1月1日起,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典法,就要正式開始實施了。與以往的一些法律相比,民法典對于房子繼承問題作了更加細致的修正和完善。伴隨“新規”來襲,房子不用爭了,以后再鬧也沒用了,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有必要提前了解。
一、繼承方式過戶迎來“大變化”
第一、新增代位繼承。在現有《繼承法》中,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繼承人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但是,民法典在原有的基礎之上新增了代位繼承,依據最新的規定,侄、甥也可以繼承房產。筆者認為,此舉大大避免了因為沒有法定繼承人而導致遺產收歸國有,加大了對私產的保護力度。
不妨通過一個例子,對比一下現有的《繼承法》和民法典之間的區別。比如,老王父母早亡,一生未婚,哥哥前些年去世,如今身邊只剩下了一個弟弟,還有哥哥留下的一個兒子。如果按照現有的《繼承法》,老往去世時,由于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所以房產由弟弟繼承即可。但是按照民法典,由于新增了代位繼承,房產則由弟弟和哥哥的兒子共同繼承。
第二、關于遺囑效力。根據現有《繼承法》來看,公證遺囑效力最高。但是,依據明年開始實施的民法典,刪除了“公證遺囑效力優先”規定,如果有多份遺囑,而且內容發生相抵觸的情況時,以最后確立的那份遺囑為準。除此之外,民法典還調整了遺囑形式,將《繼承法》中的錄音遺囑修正為錄音錄像遺囑,同時還新增了打印遺囑。在筆者看來,遺囑形式的調整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特點,順應了科技發展的趨勢。
筆者認為,關于遺囑效力的調整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動,非常值得關注。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了解:李大爺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早些年,他曾公證了一份遺囑,去世后房產由兒子和女兒平分。但是,李大爺去世前的幾年,一直由女兒和大兒子照顧,小兒子不聞不問,所以李大爺又立了一份遺囑,房產由大兒子和女兒平分。不過,由于第二份遺囑沒有經過公證,所以李大爺去世后,兒女們做房產分割時,小兒子根本不同意。
很顯然,按照現有《繼承法》來看,基于公證遺囑效力最高的原則,李大爺的第二份遺囑是無效的。但是,按照民典法來看,法院在判定各份遺囑之間的效力時,公證遺囑已經沒有了優先性,而是以最后訂立的遺囑為準。說得通俗一點,伴隨民法典的正式實施,小兒子再鬧也根本沒有用了。筆者認為,這一調整,體現了遺囑人的意愿,也更加體現了法律的人性化和溫情。
第三、繼承權的喪失與寬恕制度。根據現行《繼承法》,發生傷害、遺棄、虐待被繼承人,以及偽造、篡改或者銷毀遺囑等行為,都將喪失繼承權。但是,民法典又新增了兩點:一是以脅迫被繼承人修改遺囑的也將喪失繼承權。二是新增了繼承人寬恕制度,這是很大的變化。什么意思呢?說得通俗一點,即使喪失了繼承權,也要給繼承人改過的機會。正所謂,知錯就改,善莫大焉,浪子回頭金也不換,所以只要能悔過自新,而且被繼承人也同意了,那么就有恢復繼承權的機會。
同樣,我們以一個例子來做下說明。在老伴去世后,劉阿姨身邊只剩下了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但兒子并不孝順,平時都是女兒照顧自己,所以在制訂遺囑的時候,劉阿姨打算把房產全部留給女兒。不過,過了幾年,兒子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且確實也有了悔改的表現,劉阿姨也原諒了自己的兒子。基于這種情況,劉阿姨的兒子就可以逐步恢復對房產的繼承權。
第四、新增遺產管理人角色。《民法典》第1145條至第1149條,明確提出遺產管理人的角色,同時也指出了遺產管理人的職責。根據規定,基于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民政部門、村民委員會、律師等等都可以擔任遺產管理人,所以建議立遺囑人在訂立遺囑的時候最好應該明確一下,這樣就可以確保遺產得到妥善處理,從而有效維護繼承人、債權人的利益。實際上,在筆者看來,遺產管理人就是一個“主事”的人,在繼承開始之后,牽頭協助完成所有繼承工作,這樣就避免了房產繼承中出現的各種不必要的麻煩。這一點很好理解,就不再贅述。
房產繼承過戶,作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過戶方式之一,伴隨民典法的實施,如今有了更詳細、更全面的規定,相信此舉可以有效解決很多家庭面臨的房產繼承問題。除此之外,在房產過戶的過程當中,我們往往還會考慮到過戶成本的大小。因此,說完了身后繼承過戶,接下來,我們簡單說一說另外兩種大家比較關心也比較常見的過戶方式,即房產贈予過戶和房產買賣過戶,至于選擇哪一種,大家可自行斟酌。
二、房產贈予過戶和房產買賣過戶
辦理房屋贈予,一般流程是,贈予人與受贈人之間需要訂立房屋贈予的書面合同,然后雙方當事人憑房屋所有權證、贈予合同等材料,按照規定繳納的相關稅費,并進行公證。最后,受贈人憑借贈予書、產權證、公證書、契稅收據等文件到房地產管理部門辦理房屋所有權的轉移登記。在贈予過程中,由于父母和子女是近親屬關系,而且父母是無償贈予子女的,所以免收營業稅和個稅。
具體來看,辦理房屋贈予產生的費用主要有公證費、登記費、契稅、印花稅等等,其中契稅比例為房屋評估價值的3%,占據大頭。我們以一套100萬的房產為例,房屋贈予產生的稅費加起來約3萬元,比較固定。
對買賣過戶,大家都比較了解,這是二手房市場最常見的一種過戶方式。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房產證已滿五年并且是唯一住房,住房面積也小于90平方米,那么免征營業稅和個稅,刨掉一些雜七雜八的費用后,基本只需繳納1.%的契稅。顯然,同樣是一套100萬的房子,只需繳納1萬多的稅費,這要比贈予過戶的方式更省錢。
不過,如果房產證未滿五年并且非唯一住戶,住房面積也大于90平方米了,繳納的稅費可能就比較多了,一般來說,主要包括3%的契稅,房產買賣之間差額部分20%的個稅,以及5%-6%左右的營業稅。需要注意的是,賣出價與買入價的差額越大,出售時繳納的稅費也就越多。
最后總結一下,伴隨民法典的正式實施,繼承過戶有了更全面的補充和規定,明年開始,房子不用爭了,再鬧也沒有用。當然了,對比三種過戶方式,可以發現,繼承過戶是稅費支出最低的,但在這個過程中,存在不少不確定性因素,所以需要提前做好規劃,立好遺囑。此外,贈予過戶的稅費是固定的,而買賣過戶則需要根據房產證的年限以及是否為唯一住房來判定,所以到底選擇哪一種,大家可以結合自身情況來選擇。最后,祝福天下父母都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