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天體,有些天體之間存在“傳承”的關系,比如小質量恒星的演化到了末期后會逐漸演變成白矮星,大質量恒星的演化到了末期后會逐漸演變成中子星甚至是黑洞。恒星之所以擁有著和行星不一樣的命運和歸宿,是因為它們內部存在強大的驅動力——核聚變反應,也就是說核聚變反應的情況決定了恒星的形態。
前段時間英國《自然》期刊上出現了一篇天文研究論文,一支來自美國的天文團隊在觀測宇宙的過程中發現了一顆特別的白矮星,因為這顆白矮星的不遠處存在一顆體積和質量都和木星相似的行星。這個行星的存在違背了人類對白矮星現有的認知,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該如何解釋它的存在呢?
該論文指出,這支美國天文團隊在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系統的幫助下發現了這顆行星,并將其取名為“WD 1586b”。根據研究人員的介紹,他們在進行系外行星數據篩選的時候注意到了WD 1586b,他們發現它的體積和質量和木星較為相似,但奇怪的是它的不遠處存在一顆白矮星。
什么是白矮星?宇宙中每個恒星都有自己最終的宿命,像太陽這種質量級別的恒星最終就會變成一顆白矮星,因為它的質量還不足以演化成中子星和黑洞。那么太陽如何變成白矮星的呢?由于內部不停地進行核聚變反應,太陽不斷膨脹,到了生命的中后期逐漸變成一顆紅巨星,然后膨脹到一定程度后外層的物質都會消散,只剩下一顆內核,這就是白矮星。
簡而言之,太陽“褪去”外殼后會變成一顆白矮星,但是它在紅巨星階段會對周圍的行星造成威脅。電影《流浪地球》的主要故事情節就是未來的人類面臨著即將膨脹為紅巨星的太陽,需要驅動地球遠離太陽。也就是說,面臨已經進入紅巨星階段的主恒星,周圍的行星幾乎沒有“抵抗力”,最終都有很大的幾率被主恒星給吞噬掉。
按照這樣的理論,那么主恒星變成白矮星之后,它的周圍應該不太可能存在其它大型行星了,那為什么WD 1586b還會出現在白矮星的附近呢?對此該研究團隊的成員表示,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這顆類似木星的行星在白矮星形成之前與主恒星存在非常遠的距離,但是紅巨星的引力不斷吸引它靠近,當紅巨星消散后它的位置更靠近白矮星了。
當然這僅僅是一種假設,隨著研究的深入未來可能還會出現其它說法。而該發現讓我們再一次認識到,宇宙里依然可能存在著違背已有認知的天文現象,因此我們需要做的并不是自我懷疑和否定,而是從奇怪的天文現象中尋找與現有理論存在聯系的點,然后研究兩者之間誰才是成立的。科學探索是一個艱難且漫長的過程,天文探索更是如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