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中子源路一號中國散裂中子源
活動安排:
開幕式:2021年5月22日8:30 A1綜合實驗樓
學生專場:2021年5月22日上午8:30-11:30、下午2:00-4:30
成人專場:2021年5月23日上午8:30-11:30
一、學生專場日程安排
參觀路線:A1 綜合實驗樓(起點)- B3 RCS設備樓中控室- B7 靶站譜儀大廳-中國散裂中子源大門(終點)
科普講座安排如下:
上午9:00-10:50
科普報告1:《中子源的秘密》
報告人:殷雯 研究員
【報告人簡介】
殷雯,博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高能所東莞研究部中子科學部副主任, 多物理譜儀的負責人,屏蔽體和遙控維護組組長。2004年畢業于山西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多年來從事中國散裂中子源靶站物理設計、高能粒子輻射防護的中子物理設計、材料輻照機理研究等,主持多個國家面上基金、973項目子課題、院先導專項子課題項目,2007年和2012年在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作訪問學者,發表SCI論文50余篇。2020年獲得廣東省三八紅旗手稱號、中科院優秀黨員稱號。
科普報告2:《高能粒子的奇幻之旅》
報告人:黃蔚玲 研究員
【報告人簡介】
黃蔚玲,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工學博士。研究領域涉及粒子加速器束流診斷與測量、電磁場與微波系統、蒙特卡洛方法與仿真模擬等。1996年至2006年就讀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2006年3月博士畢業后入職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先后參與了中國散裂中子源加速器環高頻關鍵設備的預制研究、反角白光中子源中子開關設計等工作,2012.10 – 2013.04期間,于英國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做高級研究學者,2014年起常駐東莞服務于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建設。目前主要負責加速器束流診斷與測量系統的流強測量和縱向形狀測量等研究工作,并負責有國家級項目3個,省級項目2個,發表論文9篇,專利成果1項。
科普報告3:《中子照相帶你探秘文物的世界》
報告人:陳潔 特聘研究員
【報告人簡介】
陳潔,博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青年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子衍射和成像譜儀技術、實驗方法學及其應用。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負責人、CSNS通用粉末衍射譜儀組副組長,能量分辨中子成像譜儀負責人。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期間CSC公派美國斯坦福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先后在德國海姆霍茲柏林材料與能源研究所和英國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做訪問學者。先后承擔和參與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國散裂中子源”、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謝家麟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和重點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維修改造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研究項目。
下午2:30~4:20
科普報告1:《中子衍射-能看到原子的超級顯微鏡》
報告人:繆平 研究員
【報告人簡介】
繆平,中山大學物理學學士、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材料結構專業博士,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經日本散裂中子源學習工作多年,全面參與2臺中子衍射儀建設、調試、運營和用戶支持工作。2019年回國加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負責中國散裂中子源高分辨中子衍射儀建設,該譜儀將成為我國唯一一臺超高分辨率中子粉末衍射譜儀,并具備國際先進的超高分辨能力。此外,他在材料研究方面也有豐富經驗,擅長同時利用中子、同步輻射光源、繆子、電子等多種先進研究手段對材料電磁特性進行研究,在國際高水平雜志上發表了多篇文章。
科普報告2:《中子、光子、繆子-探索神秘的微觀世界》
報告人:鮑煜 特聘研究員
【報告人簡介】
鮑煜,博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特聘青年研究員,繆子加速器專家,長期從事繆子物理相關研究。2010年博士畢業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師從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加速器大師謝家麟院士。先后在德國、瑞士、美國的頂尖研究所和高校從事科研工作近十年。畢業后長期從事繆子加速器研究,在繆子束線、冷卻、及繆子實驗方面具有廣泛經驗。作為主要人員完成了國際首次正繆子束團壓縮實驗,在《物理評論快報》(PRL)上以第一作者發表實驗結果。作為子項目協調人參加高能繆子對撞機的設計和模擬工作,完成了束團合并、最終冷卻等重要環節的設計工作。目前領導團隊從事基于中國散裂中子源的繆子源研究工作,承擔多項國家及中科院項目,發表論文二十余篇。
科普報告3:《空間望遠鏡與宇宙煙花》
報告人:熊少林 研究員
【報告人簡介】
熊少林,博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物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主要從事空間高能輻射現象的探測研究,主要包括宇宙伽馬射線暴、引力波、磁星爆發以及地球伽馬閃等。目前擔任“懷柔一號”極目衛星(GECAM)首席科學家,參與的空間科學項目包括:慧眼空間X射線望遠鏡(Insight-HXMT)、天宮二號天極望遠鏡(POLAR)、費米空間伽馬射線望遠鏡(Fermi/GBM)、空間變源監視器(SVOM)以及增強型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臺(eXTP)等。
二、成人專場日程安排
提醒:18歲以下未成年人請預約“學生專場”,孕婦和放射性禁忌癥患者不適宜進行。
參觀路線:A1 綜合實驗樓(起點)- B1 直線設備樓- B3 RCS設備樓- B7 靶站譜儀大廳-中國散裂中子源大門(終點)
科普講座安排如下:
上午 9:00-10:50
科普報告1:《同步輻射光源:從一代到四代》
報告人:董宇輝 研究員
【報告人簡介】
董宇輝,博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多學科研究中心主任。1990年畢業于中山大學物理系,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1995年至1997年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9月至1998年9月由國際理論物理中心資助在意大利Trento大學材料工程系進行訪問研究,1998年9月至2000年12月在意大利Trento大學材料工程系任客座研究員,2000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杰出人才”,現為高能所副所長、多學科研究中心主任。現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常務理事,光生物學學會主任;中國晶體學會理事、生物大分子委員會委員。曾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長期致力于利用同步輻射綜合方法進行蛋白質結構與功能關系研究。近年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一是在發展蛋白質結構解析先進實驗技術和方法學方面,曾推進蛋白質晶體衍射與X射線小角散射方法相結合研究蛋白質溶液結構,首創了一種不需要反常散射或同晶置換即可解析全新蛋白結構的相位迭代法(被美國物理學會的同行評價為“相位解析問題上的重要進展”);發明了對參與衍射的蛋白質晶體尺寸進行校正、使得必需的衍射畫面數目降低一個數量級等方法,推動了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應用于晶體結構解析的技術進步;二是在大科學裝置研發方面,主持北京同步輻射裝置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的建設,為國內蛋白質結構研究提供了一個可靠高效的實驗平臺。任“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驗證裝置”副總經理、“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常務副總指揮,負責科學目標確定、光束線站建設和技術研發。
科普報告2:《捕捉1/4世界》
報告人:趙潔 副研究員
【報告人簡介】
趙潔,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2015年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博士期間主要參與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探測器安裝與調試,并作為核心人員承擔全探測器中微子振蕩數據分析。2015年開始主要參與江門中微子實驗,負責江門中微子實驗低本底控制,并研究太陽中微子、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2015年入選第一屆“趙忠堯博士后”,并獲得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與中國科學院聯合資助。2019年被江門中微子實驗合作組授予“JUNO Young Researcher Award”。202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
科普報告3:《當中子遇上硼-探索癌癥治療新利器》
報告人:童劍飛 副研究員
【報告人簡介】
童劍飛,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BNCT實驗裝置治療端運行負責人。2005年和2009年分別獲得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士、韓國慶北國立大學碩士學位,目前在職博士在讀。從2009年起參與了中國散裂中子源建設、2013年起開始對硼中子俘獲治療裝置設計和建設。
主要負責中國散裂中子源靶站靶站核心設備研發,國內首臺BNCT實驗裝置關鍵設備研發、建設和運行,目前正在對BNCT臨床裝置關鍵設備研發。完成了中國散裂中子源靶站設備國內自主研制首個低溫慢化器等靶站關鍵設備熱設計與優化,為散裂中子源穩定運行和功率提升提供理論基礎。完成了國內首臺基于加速器BNCT高功率固體鋰靶研發,解決了中子產生靶多個關鍵問題,實現其安全穩定高效運行。發表論文20多篇,專利多項。
公眾科學日掃碼報名
名額有限,預約成功后,我們會對報名信息進行審核,審核結束后,您的手機將會收到“訪客驗證碼”的通知短信,活動當天憑碼入場。
友情提示:
1、參觀時請勿攜帶雙肩包等大型包,貴重物品請隨身攜帶;
2、建議您穿合適的鞋子進行參觀;
3、活動當天,觀眾在無發熱、乏力、咳嗽、鼻塞、流涕、咽痛、腹瀉等癥狀的前提下,在預約的入場時段內,方可進入;
4、活動過程中請全程佩戴有防護功效的醫用口罩,請服從工作人員管理保持現場秩序;
5、根據實際情況,活動內容、形式和相關的規章制度可能臨時(包括但不限于)采取更為嚴格的限流措施、減少或取消部分線下活動等,如有變化,我們將第一時間通知,敬請諒解。
6、特別聲明:公眾科學日為公益科普活動,預約報名和現場參觀完全免費,謹防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