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 窯、汝窯和定窯并稱為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 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并中國瓷器發展史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 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產生于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這一時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藝發展,東漢時期北方人民南遷以及厚葬之風的盛行的基 礎上,以中國東部浙江的上虞為中心的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中國瓷器的發源地。這件浙江上虞縣面官鎮出土的東漢時期青釉水波紋四系罐,為我們展示了瓷 器燒造工藝發展的初期Art-miss情況。唐代瓷器的制作技術和藝術創作已達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涌現;明清時代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前代。我國的陶瓷業至今 仍興盛不衰,質高形美,其中比較著名的陶瓷產區有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廣東石灣和楓溪、江蘇宜興、河北唐山和邯鄲、山東淄博等。
清時期彩瓷的種類很多,從燒造工藝上來區分,除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兩大類。釉上彩是先燒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進 行彩繪,再入彩爐低溫二次燒成,釉上五彩,粉彩、琺瑯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燒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繪畫圖案,罩透明釉高溫一次燒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適當的部位涂繪釉上彩,入爐低溫二次燒成。青花礬紅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屬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終形成青花類;色釉瓷類;彩瓷類三大系列。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瓷器源于陶器,而精于陶,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實現了從陶器到瓷器的進化;
1、兩萬多年前:陶器誕生
在已出土的眾多陶器文物中,考古學家已經確認最早的陶器是江西省萬年仙人洞中出土的陶器,經過中外考古學家用專業儀器鑒定這些陶器距離現在已經有兩萬多年,目前這些陶器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2、半坡文化時期:彩陶誕生
距今約8000年前,人們學會了用彩色圖案裝飾陶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文化時期,陶上出現了最早的彩繪。甘肅大地灣一期文化遺存曾出土200多件彩陶,是中國境內迄今為止發現時期最早的一批彩陶。
3、馬家窯文化:彩陶頂峰到來
彩陶文化分布廣泛,延續時間長,綿延5000多年。公元前3300年出現的馬家窯文化彩陶,多甕、瓶、盆罐等器型,裝飾面積大,構圖繁密,回旋多變。被譽為中國彩陶藝術的頂峰。
4、商周:原始青瓷誕生、發展
瓷器的燒成溫度比陶器高,隨著建窯技術改進,窯內溫度升高,于是原始青瓷誕生了。商周時期正是從陶器過渡到瓷器的漸進階段,也就是原始青瓷發生發展的階段。
5、秦朝:陶塑巔峰
秦始皇制兵馬俑,陶藝跨界雕塑,陶器制作工藝達到巔峰。陶塑的制作繁榮而獨具特色,秦始皇陵兵馬俑被世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代表其陶塑制作的巔峰。
6、東漢:瓷器時代到來
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從原始青瓷到青瓷,完成了跨越階段的演變,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瓷器。且出現了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越窯創燒。
黑釉瓷器出現在東漢中、晚期,早期燒制黑釉最成功的為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
7、兩晉:裝飾工藝發展
兩晉開始使用化妝土,即把較細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調和成泥漿,涂在陶胎或瓷胎上,起到美化作用。
西晉晚期點彩工藝出現,把褐彩點繪在瓷器釉面上,之后入窯燒制,是最早的釉上彩,點彩流行于東晉、南北朝,并為以后的龍泉青瓷繼承。
三國兩晉開創了另一類青瓷代表窯系——龍泉窯創燒,龍泉窯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20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影響十分深遠。
8、北齊:成功燒制白瓷
東漢已出現早期白瓷,北齊成功燒制出白瓷,但成熟的白瓷到隋代才出現。白瓷的巔峰瓷為北宋的汝窯。
9、隋代:北方窯系發展
隋代以前窯場主要集中在江南和四川地區,隋文帝統一全國后,北方窯場及其燒制的瓷器明顯增多。隋代白瓷燒制工藝日趨成熟,它也是我國陶瓷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10、唐代:南青北白
唐代瓷器生產出現了爭奇斗艷的局面,南方以生產青瓷為主,代表窯口為浙江的越窯;北方以生產白瓷為主,代表窯口為河北的邢窯,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有著“南青北白”的美稱。
陶器又一高峰——唐三彩被應用于墓葬,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個代的里程碑,到了唐代以后,這種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得到了廣泛11、宋代:百花齊放
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聚齊,其中鈞窯在長沙窯的基礎上穩定掌握了銅紅釉的燒制,創造鈞紅。還有以刻花著稱的陜西耀州窯、“白底黑花”特色鮮明的磁州窯、點茶絕佳搭檔的建盞,百花齊放。龍泉窯取代越窯成為南方青瓷的代表,創燒粉青與梅子青。
景德元年,浮梁鎮所產的青白瓷令宋真宗趙恒愛不釋手,于是將浮梁鎮賜名為'景德鎮'。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景德鎮三個字,從此,景德鎮一詞沿用至今。
12、元代:景德鎮崛起
忽必烈在景德鎮設置浮梁瓷局,專為皇室服務,開啟了景德鎮的官窯之路。元朝時,景德鎮將鈷作為釉料燒制出了霽藍釉,又在鈷在胎體上繪畫,創燒出青花瓷。
13、明洪武:御窯成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景德鎮設置御窯廠。
14、明永樂:創燒甜白釉
永樂一朝,宮廷重白瓷,景德鎮創燒甜白釉瓷,釉色乳白,溫澤柔和,純凈淡雅。
15、明宣德:創燒祭紅
景德鎮的陶工在明宣德時期創燒的著名紅釉品種,色澤和純度都超過了鈞紅。因祭紅器作祭祀郊壇之用,人稱“宣德祭”。
16、明成化:斗彩 素三彩
斗彩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的組合,創燒于宣德年間,成化時期最受推崇,比如成化斗彩雞缸杯。明代創燒素三彩,正德時已極為精致。素三彩為釉上彩,一共三種顏色,多為黃、綠、紫,不用紅色。
17、明正德:紫砂壺誕生
江蘇宜興丁蜀鎮于正德年間燒成紫砂壺,為后人推崇,被譽為茶器之首。
18、明嘉靖:青花五彩
基本上以紅黃綠藍紫五色彩料為主,其中藍色為釉上青花,其余彩料皆為釉上彩,畫面濃重艷麗,創燒于宣德年間,嘉靖年發展成熟。
19、清康熙:五彩 琺瑯彩
此五彩非彼五彩,康熙時用釉上藍取代了釉下青花,稱釉上五彩或康熙五彩。
琺瑯為元代傳入的一種顏料,一直被應用于金屬工藝(例如景泰藍),康熙時被用作瓷胎繪畫,稱為琺瑯彩,是釉上彩瓷中最精美的一種。
祭紅于明中期失傳,直到康熙才得以復原,在復原祭紅的過程中,意外燒制出更紅艷鮮明的紅釉瓷,因督窯官姓郎,故名郎窯紅。
20、清雍正:顏色釉巔峰
雍正極其偏愛素色的顏色釉瓷,他在位期間景德鎮創燒數十種新釉色,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清康熙年間,粉彩作為瓷器釉上彩繪藝術已開始創燒,雍正時期成熟,并大肆盛行。
21、清乾隆:各種炫技
中國瓷器的最高峰,熱衷于燒制各種高難度瓷器,也是中國瓷器最后的輝煌,此后呈斷崖式下滑。
22、清宣統:御窯停辦
清宣統三年(1911年),有630多年歷史的景德鎮御窯廠停辦。
23、1957年:復燒五大名窯
1957年,周恩來總理做出“盡快恢復祖國歷史五大名窯,尤其是龍泉窯和汝窯”的重要指示。
24、現代:復興與創新
當代陶瓷藝術不僅要承繼著悠久的傳統技藝,也要發展中國當代的陶瓷藝術。除了恢復諸多歷史名窯生產,也在材質和工藝方面進行探索,糅合更多藝術創作的方法,探索陶瓷與其他材料的結合,不局限在傳統的陶瓷造型和功能的基礎之上。
盤點現今最值錢的十大瓷器:
現存最大南宋龍泉窯荷葉蓋罐胎質潔白細膩
這件荷葉蓋罐,通高31.3厘米,寬23.8厘米,腹徑將近1米。造型相當別致,罐身圓潤,蓋子獨特,蓋沿彎曲呈荷葉狀,給人流動的韻律感。整個荷葉蓋罐器型大,色澤明亮,是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寶。荷葉蓋罐是中國瓷器中的一種,它豐肩鼓腹,罐身敦厚飽滿,蓋作荷葉形,蓋沿的荷葉邊曲線起伏平緩,鈕較低,器物由此得名。荷葉蓋罐有青花、青釉等不同質感,上面有牡丹紋、條紋、云龍紋、印花荔枝紋等,荷葉蓋罐尺寸不一,一般較小的荷葉蓋罐可能是用來裝茶葉的,較大的荷葉蓋罐用來裝酒或者其他器物。值得一提的是這件青釉荷葉形蓋罐是目前中國現存最大的南宋龍泉窯荷葉蓋罐,被四川省遂寧縣列為不可輕易展出的國寶級文物。
元青花加金彩帶蓋梅瓶欣賞
此梅瓶通高43cm,小口、豐肩,器形規整,胎質堅實,釉面白中閃青,青花色調藍艷,有寶石藍的感覺。帶有黑褐色的斑點,微微帶點錫光,手感凹凸不平。青花紋飾繪畫瀟灑自如,筆線有力,多層次結構,緊湊調和,與金彩飛鳳紋飾交相輝映,富麗堂皇,具有一種壯美之感。足底呈內凹圈足,寬厚較淺,有不規整之感,砂底,有細小的砂眼及黑糊麻點,釉斑自然,周圍有淺淺的火石紅色。此梅瓶造型古樸,優美俊秀,顏色艷麗,富有靈氣,不見一點人工作偽痕跡,為研究元代青花加金彩瓷器提供了寶貴實物。
明成化素三彩鴨形香薰的可愛造型
明成化素三彩鴨形香薰的可愛造型,香熏亦稱香爐、熏籠,是一種用于熏香的生活器具。古代較早時候的香熏均為陶瓷燒制,或斂口扁圓腹,或呈球形,或有提梁,或有雙耳,或有足,大小不一林林總總,器壁上一般都鏤有多處圓孔,用來散發香氣。日前,在武漢博物館正在舉辦的“御窯遺珍——景德鎮官窯博物館元、明官窯出土瓷器展”上,筆者見到一個明代成化年間的素三彩鴨形香熏,看上去憨態可掬,十分可愛。
鼻煙壺上的畫作賞析
鼻煙壺上的畫作賞析,日前,在陪同省有關部門的專家參觀一家單位的展示廳時,一件玻璃瓶內畫引起了筆者濃厚的興趣,畫面表現的是“文革”時期的題材,署“桃江畫苑作”款識,沒有作者的姓名,當仔細地觀看了筆墨技法的運用,感覺是十分嫻熟,按內容和題款應該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作品,并非是一般藝徒所能繪,自己估計很有可能出自吳松齡先生之手。拿著拍下的照片,登門拜訪了吳松齡先生的大兒子、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吳澤鯤,因當時的汕頭市工藝美術研究所設在安平路天華百貨商店的樓上,吳澤鯤就是內畫組長,他一看照片即予以確認這就是其父親吳松齡在1975年創作的。吳松齡先生早年的作品如今已經很難見到了,這真是喜出望外,特將此作品提供給諸位欣賞一番。
自從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在倫敦佳士得以1568.8萬英鎊(約合2.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創下中國瓷器的最高成交紀錄之后。中國瓷器在世界拍場上的表現越發搶眼,在國內的價格也是一路飆升。直到去年11月,在英國班布里奇拍賣行,一只清粉彩'target='_blank'>乾隆粉彩鏤空轉心瓶以4300萬英鎊(約5.5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中國藝術品之時,中國瓷器也迎來了最為風光的時期。但是此后的“未付款”懸疑,不僅使中國買家成為眾矢之的,也使瓷器市場受到了影響。
掐絲琺瑯器圖片鑒賞
盒通體呈圓扁形制,體分上下兩部,中間以子母口相合,整體呈現莊重端正之態。蓋盒器表施琺瑯彩繪工藝,外壁以深淺藍釉為地,上部盒蓋隆起,中心主體以六面棱紋為地掐絲勾繪楷書“春”字圖案,“春”字中心則又開光繪壽星圖畫,壽星手執祥物,端坐于蒼松樹下,面部以銅鑄鎦金浮雕形式嵌于其畫之上,壽星面容滿面皺紋,但笑逐顏開,精神矍鑠,充滿喜慶氣氛。“春壽”圖案周圍描繪神龍八寶題材,彰顯祥瑞之態。蓋盒周身分八部紛繪人物故事題材圖畫,其上人物雕琢如蓋頂壽星相同,亦采用鎦金銅鑄浮雕樣式,形成呼應效果。其間或于游園賞花,或于樹下詠讀,或尋梅訪友,或彈琴自怡,場景色澤豐富爛漫,人物面目喜慶歡愉,各有趣味。蓋盒器底以冰梅紋為飾,其間梅花五彩絢爛,三兩成簇點綴于冰紋之間,與器壁周身花卉圖案相互映襯,盡顯整器繁麗華美面貌。
圓明園中珍藏的玻璃珍品欣賞
清代乾隆琉璃料器代表了中國古代玻璃制作最高水平,持續了近三千年的中國古代玻璃,在清代乾隆時期,發生了里程碑式的飛躍和質的革命性變化。其達到的精美程度和藝術水準,與當時創造的瓷器、銅器、玉器的藝術成就并駕齊驅,其集熔鑄、雕刻、磨研和冷熱加工技藝于一身,是袖珍濃縮型藝術瑰寶,甚至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品種。因此清代乾隆琉璃料器精品,成為高檔次收藏家爭相追逐進藏的對象,清代乾隆之后琉璃料器開始衰落,至今再沒超越。
清早期牛血紅六棱貫耳尊欣賞
牛血紅六棱貫耳尊,通高46厘米,釉色深紅泛紫色,光澤沉著內斂,六棱規制精整,施釉及于底部。細察貫耳內側,釉層沉著熟舊如尊身,又從修足處輕撫,包漿自然明顯,誠為舊器無疑。據知此器業經著名古陶瓷專家維蓮、唐愷和宋業偉所鑒定。
王琦老子出關圖粉彩觀音瓶欣賞
“珠山八友”之首王琦,現已成為中國陶瓷研究及收藏領域中無人不曉的名字。傳世作品受關注程度有目共睹,常成為海內外各大拍賣公司的重要拍品。
小件瓷器不容忽視
小窯口古瓷造型雖然相
對粗俗些,但也不乏品相、紋飾俱佳者,而且其器型多樣、題材廣泛、畫風活潑,具有很大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尤其是它們折射出的古代民風民俗等歷史文化,往往是那些大窯口古瓷所欠缺的。近年來,對于一些出土紀年瓷的考證,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小窯口古瓷的價值。
陶瓷中的白玉——景德鎮白瓷
多年來,研究古陶瓷的人都執著地認為,被這位才華橫溢的女詞人稱為“玉枕”的其實是一件宋代景德鎮生產的青白瓷枕,理由何在?根據今人的考古資料,宋代景德鎮生產的青白瓷,胎質細膩潔白,薄巧堅致,釉質晶瑩潔凈,釉面明澈麗潔,釉色白中透青,青中映白,似澄澈之秋水,如溫潤之美玉,因之,當時人送給它一個“饒玉”的美名。為什么稱為“饒玉”呢?那是因為當時的景德鎮還是饒州府下轄的昌南鎮,至北宋真宗時,才獲得以年號“景德”名鎮。而后來的人們又將這個瓷種稱之為“影青”“映青”“罩青”“隱青”……都可謂抓住了它的基本特質:冰肌玉骨,晶瑩淡雅。
中國古代收藏品藝術品門類繁多,但如果以市場標準來衡量,則仍然是以明清宮廷藝術品、文人文房器物、佛教藝術品這三大類為市場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