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之說
謝明德
《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認為,“寵”與“辱”皆為身外之物,因外物而喪失自己,因世俗而喪失天性,是本末倒置,不分強弱輕重之為。細品原文,寓意深刻,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第一,寵亦辱也,辱亦寵也。寵前有辱,辱后有寵。老子認為受寵與受辱為一體,人之所以“寵辱若驚”,是因為“貴大患若身”,關鍵是我們如何看待寵辱。《莊子·列御寇》有一則寓言: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王說之,益車百乘。反于宋,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莊子曰:“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莊子(道家)辛辣諷刺,入木三分,看淡寵辱,把宋人曹商的受寵比喻為舐痔瘡所得。寵辱若驚,是人們換的患得患失的重要表現;“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寵即是辱的開始。第二,“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認為,身體是禍患的本源,因為世人太看重自己的身體,如果沒有這個身體,哪還有寵辱之事啊?!《莊子·知北游》說“此身非汝有”。老子這里所講的身體,主要指人的私心私欲、貪心貪念;第三,“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意思是,以身為貴,以百姓為愛。只有一個人心系天下,珍惜天下百姓重于對自己的珍惜時,愛惜天下人勝過愛自己時,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給他,才可以交付給他,這樣的人才有資格治理天下。所以老子說,只有少私寡欲,見素抱樸,被褐懷玉,才能達到心靈的無上妙境。
總而言之,如何看待寵辱,決定了一個人道德境界和思想高度。利祿榮辱之心人皆有之,對于寵辱,一般人都無法超越,所以總是“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歸根結底,其實是個人私欲作崇。人心欲望不止,自然會寵辱若驚。古人云“無欲則剛”,只有減少欲望,漠視榮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才能活得更灑脫自在,進而寵辱不驚。積極入世,超然出世,安頓好自己的心靈,達觀自然,無論身處尊貴地位,還是身處危險境地,都能坦然處之,心里不會產生任何波動。人們應當以一種博大的胸懷對待人生路上的順利與挫折,讓一切順其自然。以超然的心態看待苦樂年華,以平常的心境面對一切榮辱得失。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這大概就是圣人老子教給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吧。
謝明德 教授
2023.4.7 拙筆于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