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強東喊話到聚美的假貨風波,奢侈品和化妝品的假貨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雖然相關店鋪已經遭到處理,電商平臺的假貨現象已呈現出冰山一角,所謂的B2C和旗艦店,冠冕堂皇背后藏了多少貓膩。
淘寶上假貨風行的時候,我們傾向于在價格偏高的B2C平臺購物,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的旗艦店成了我們購物的首選,表面上的正規并不代表產品都是正品。電商平臺和賣家貓捉老鼠式的游戲十分普遍,電商平臺假貨的出現也非一日而成,通過和一位在京東與天貓均在開店的朋友聊天,從下面幾個方面為大家揭示一些假貨產生的根源。
審查只看資質不看商品?
不管是京東還是天貓,在商家入駐的資格審查上是比較苛刻的,但這并不意味著萬無一失。目前B2C平臺的審查重點在商家的資質上而非商品本身,比如對商家的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開戶證明以及品牌申請或授權證書要求比較嚴格,但對實際商品幾乎沒有監管。
電商平臺對商品的來源、產地等信息不做管理,即使對于廠家自產自銷的商品,連生產許可證都可有可無。部分商家在申請到商鋪資格后,便開始打著旗艦店或者授權店的名義進行一些假冒產品的銷售。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在某些B2C平臺上存在奢侈品和化妝品的售假行為。
在電商平臺有個不成文的約定,一旦在某一電商平臺做到了該類目前50名,再去入駐其他電商平臺在審核上會有一些后門。不排除某些商家借助在原來電商平臺上的影響力在新平臺上做一些嘗試,就算是被查實封店,對自己的影響也比較有限。
可以說電商平臺審查上的漏洞是假貨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問題應該從商品的問題上來解決而非只注重商家的資質。在利益面前你永遠無法保證正規商家不會做不合乎道義的事。
質量差和假貨一樣嗎?
在這個品牌泛濫的年代,幾乎每個公司都注冊好幾個品牌,電商平臺上的品牌旗艦店也越來越多。在網購行業一直有個概念不是很清楚,假貨和質量差有區別嗎?
可以說網購加重了買家和賣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商品的描述和實際總會有些差別。在這個炒作泛濫的年代,品牌的知名度已經不需要百年的積累,在電商平臺上幾次首頁推薦就已經足夠引起不少買家的關注。一些假冒和有質量問題的商品改頭換面打著品牌的旗號去銷售也就不足為奇。
不少所謂的品牌旗艦店背后,是只有十幾個工人的小作坊或者商品完全來自某工廠的貼牌生產,旗艦店只不過是他們在網上的門面罷了,他們賣自己品牌的產品,招幾個美工把店鋪裝修得高端大氣,再依靠低價和百罵不怒的客服,加以一定的刷單行為,迅速把自己的排名搞上去。人氣上去之后實際銷量就會慢慢增加,用戶收到東西之后不滿意去處理也是商品質量問題,和假冒沒有任何關系。
在假貨的定義問題上,不少賣家在打擦邊球。
賣家售假也有苦衷?
人們在購物時往往傾向于低價格,這在電商平臺上也相當明顯,對于描述相當的產品我們更傾向于購買低價而非高價。而在不少電商平臺上,根據商品的銷量進行搜索排序,賣家為了提高名次往往選擇低價充銷量,但為了保證利益,在商品的選擇上便出現了劣質品和假貨。電商發展了十幾年,競爭越來越激烈,同樣賣家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不少人售假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賣家售假的另一個苦衷和電商平臺有很大關聯。一些電商平臺甚至給出45個工作日的資金回流時間,按照一位天貓賣家的計算,一件商品沒有200%的利潤區間就是虧本。要保證利益又要和同類產品做價格對比,特別是C2C平臺上商品價格普遍較B2C平臺低,售假不失為一個“理性”的選擇。
這么說來,電商售假問題被揭發之后,電商平臺在關店處理的同時更應該思考自身存在的問題。把賣家應得的利潤還給他們,而非拿著他們的資金去做金融和眾籌來填補自己的腰包。賣家和電商平臺如同是魚肉和刀俎,他們沒有能力直接反抗,只得耍些小點子來彌補自己的利益。
奢侈品售假,只是電商這個多米諾骨牌中的一環,這塊出現了問題,受影響的絕不只是某個商家,而可能導致整個電商平臺的淪陷。如何解決假貨問題,是多數電商平臺當前的主要問題,不要慢慢消磨消費者對電商平臺的信任,也不能層層刮磨賣家對電商平臺的依賴,從自身找問題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