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心理學、認識論及動機理論三方面論述了設疑的功能,圍繞五個方面討論了如何在化學教學中巧妙設疑,并列舉了一些實際案例,目的在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巧妙設疑 功能 方法 課堂效率 思維能力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進入更高層次循環往復的過程。化學教學中能夠巧妙設疑,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在化學學習中學會思考,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而研究、發現、掌握和運用規律,以求獲取新知。
一、巧妙設疑的功能
化學教學中的設疑簡單的說:就是設計問題情景或提出問題。無論在科學研究中還是在教學中,“問題”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思維往往是由實踐中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引起的,所以問題能引發思維。因此化學教學中,一般地說,首要的也是提出問題。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可以把科學的認識過程分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三個階段,從而化學教學中的提問在學生的一般認識過程起著一個導向作用。從問題的本身看,我們說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它本身一定包含著提出問題者迄今所不知道的東西,即問題本身包含著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從教學的角度看,問題的產生往往是教師根據特定的教學目的,將學習者已知的內容與將要學習的內容聯系起來,在二者的結合點上形成問題,并讓問題成為引起學習者從已知了解未知的指路標。教學中的設疑可以引發思維,引起探究,為學習指明方向,激發學生者的學習動機。設疑與解疑或設疑與探究的良好配合與互動,有利于知識的進一步理解或有利于新知識的形成。明確設疑在教學中的功能對研究化學教學中的巧妙設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巧妙設疑的方法
“學起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會有思,才會有探究,才會有鉆研,才會有對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教師于恰當處設疑,會使學生在感到枯燥乏味、教條性的內容中有出乎意料的新穎感,會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學生思維的縱跳,創造出難以想象的學習成果。設疑時,要做到“胸有教材,眼中有學生”,針對教材,針對學生,巧妙設疑。
1.新課伊始,激趣設疑
課堂伊始設疑,是最佳的新課導入方法之一。新課程強調要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質疑探究。問題情境的創設有利于將課堂教學內容生活化、趣味化,為學生克服認知和思維上的障礙,從而順利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教師根據授課的內容,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激發興趣,引出新課。這樣可以使學生發現問題的所在,在他們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強烈的時候,授課開始,引導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的狀態,為學習新知識做好準備。
[案例]《二氧化碳的制備》這一新課的導入可以做如下的設計:向學生展示一個集氣瓶并蓋上毛玻璃片,先提出第一個問題:“有人說這個集氣瓶是空的,有人說里面可能裝了哪種氣體?同學們,你們的看法如何?把你的猜測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同學們立即產生了興趣,有的說是空氣,有的說是氧氣,有的說是二氧化碳等等。緊接著第二個問題自然產生:“那么如何來驗證你們的猜想?說說你的做法。”在大家討論完驗證方法并通過實驗證明此瓶氣體為二氧化碳時,我提出了第三個問題:“你知道這瓶氣體老師是如何獲得的嗎?”從而自然引出新課,此時的學生通過這幾個問題的引導不僅溫故了舊知,而且對新知充滿了期待和渴望,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2.關鍵知識,突破設疑
眾所周知,中學化學教學中注意提高45分鐘的課堂效率是極為重要的,在關鍵處設疑不僅能起到對教學內容承上啟下的作用,還能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激發并維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有學者認為:“從某種程度上看,課堂教學的藝術正是課堂提問的藝術。”課堂設疑要選擇合適的內容和時間,問題要針對關鍵知識,針對性強的提問,能達到思維與情感的碰撞與交匯,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知識儲備。課堂內容的重點是關鍵處,學生最難理解的知識點是關鍵處,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銜接也是關鍵處。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用自己敏銳的眼光捕捉學生心靈的信息,巧妙設疑,及時設疑,能讓學生處于“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境地時,瞬間“柳暗花明”。
[案例]在教學常見的鹽:碳酸鈉、碳酸氫鈉和碳酸鈣時,可以這樣來設計問題:
首先多媒體情境創設:“媽媽正準備往發酵的面中放入堿水蒸饅頭,孩子走過來說:“怎么這么酸哪?”媽媽說:“沒事,放點純堿水就好了。”20分鐘后,饅頭出鍋,松軟而多孔,比入鍋前大了許多。且品嘗后感覺一點也不酸了。“
利用熟悉的生活情景,成功的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針對這情景中涉及到的重點及難點——鹽的性質,學生較難理解,假如就知識點講解會非常枯燥乏味,因此設計時結合了生活情景,通過以下一系列問題來引導學生對鹽性質的研討:
問題一:純堿是堿嗎?
問題二:那它為什么還叫做純堿呢?
問題三:加了純堿的饅頭為什么不酸了?酸從何而來?
問題四:純堿和酸真的反應嗎?如何驗證自己的猜想?
問題五:加了純堿的饅頭為什么松軟多孔呢?
可見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創設作為鋪墊,提出了幾個有針對性有啟發性的問題作為攻克難點的突破口,有效提高了課堂的實效性。
3.不同學生,分層設疑
在新課程里,把課堂設疑看作是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有利于加強師生交流、生生互動,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建立和諧的課堂關系。設疑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考慮所有學生的認知水平,根據學生的差異性,提出的問題要有層次性,同一個問題可以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問題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層層深入。問題要清晰明了簡短,對于那些含糊不清、籠統、抽象、繁瑣的問題,學生很難理解。問題提出后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否則設疑可能就變成了一種形式。
[案例]在第五單元金屬的化學性質中,學習鐵與硫酸銅反應時,可根據提問對象的不同從以下五個問題進行提問:(1)觀察并描述鐵絲放入硫酸銅溶液中的實驗現象。(2)通過現象推斷出鐵與硫酸銅反應產物并嘗試寫出化學方程式。(3)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后,固體及溶液的質量各有什么變化?(4)為什么鐵能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其它金屬能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嗎?(5)這個反應在現實生產中有什么用?以設置不同的疑問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問題也不要一次性提出,可以分2至3次提出5個問題,否則多個難題放在一起,會打擊學生積極性。對后進生創設低臺階、層層遞進以逐漸觸及問題的實質;中等生則采取誘導式提問;優等生則只點撥關鍵。這樣才能使每位學生都得到發展,很好地落實了因材施教的素質教育理念。
4.探究學習,延伸設疑
課堂的尾聲不是知識的終點,不斷探索才是化學的生命。新課程不僅強調學生要通過問題來學習,還要把學習過程看成是“解決了前面的問題,又產生了新的問題”的過程。這就要求設置的疑問需具有探究性、開放性,吸引學生參與課堂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接受新知識,產生更多新問題,走出教室、走進生活,從而引發進一步的思考探究。探究開放性問題的設計要有一定難度,不僅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思維性,又要延伸學生的思維發展區,使大多數學生能夠“跳一跳,夠得到”。
[案例]在學習完酸堿鹽的性質以后,有這樣一個常見的問題:兩瓶失去標簽的無色溶液氫氧化鈣和稀硫酸,如何區分?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適合于不同基礎的學生,開放性很強。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多種途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給更多學生提供了表現的機會。
總之,化學教學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過程,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來到學校,不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是為了變得更聰明”。它給我們以啟迪:為了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把握好設疑的時機,創設誘人深思的問題情境,就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教學多邊活動的順利進行,也可以啟迪學生思維,及時反饋學生信息,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激發學生的創新力,科學探究能力等。困此,巧妙設疑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劉鎖海.淺談課堂設疑藝術[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5年
[2]段天兵.化學教學中如何巧妙設疑[G].實驗教學與儀器;2005年01期
[3]楊文敏.巧妙設疑,優化初中化學教學[N].新課程導學;2013年第20期
[4]教育研究與評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4),67
[5]吳葉紅.汪佳敏;使用課堂教學藝術.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