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館,不僅有如林的碑石,還有許多石刻珍品,這些珍品陳列在碑林一室東西兩側的展廳里。東側是石刻藝術館,以宗教石刻為主,西側是石刻藝術室,主要陳列漢唐時期的陵墓石刻。
先來看西側的石刻藝術室,該展廳是西安碑林博物館內的又一基本陳列,始建于1963年,匾額上的“西安石刻藝術室”7個大字為陳毅元帥所題。1999年,為迎接建國50周年大慶,對此陳列進行了重新調整,現展出文物90余件,主要包括陜北東漢畫像石和唐代陵園石刻,這些石刻宏闊精美,富麗生動,被譽為我國“第一座大型室內石刻藝術室”。
陵墓石刻是隨著陵寢制度和喪葬習俗的發展而產生的,陵墓石刻一般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類,地下石刻以墓室內的實用性兼裝飾性石刻及石刻棺槨、墓志銘等為主,石刻藝術室展示的集中出土于陜北的東漢畫像石和隋唐石棺槨便是典型的地下陵墓石刻中的代表。地上石刻主要是置于古代帝王貴族陵墓前的大型石刻品,分為儀衛性和紀念性兩類。陜西的陵墓石刻則以漢唐時期最具特色,也最具份量,其中的精品又大都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石刻藝術室。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陜北米脂、綏德等東漢墓葬中發現了相當數量的畫像石,這些畫像石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刻畫生動,線條流暢,具有濃厚的黃土高原地域特色。它們以表現現實生活和神話傳說為主,是東漢時期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的真實反映,為研究東漢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下圖是1957年綏德出土的朱雀、鋪首、青龍。
在石刻藝術室內,陳列著一對似獅似虎的怪獸,它們造型獨特,雕刻逼真,這就是我國較早的陵墓石刻——東漢雙獸。因它們立于墓前鎮守陵墓,有著鎮遏災難,避除邪惡的用途,所以又稱為“避邪”。獅子為百獸之王,而老虎向來以兇猛著稱,將二者合為一體,應更添勇猛之威,這也許正是制作者的匠心所在。
這是一具外形酷似一座房屋的石棺,棺蓋由整塊石頭雕刻而成,蓋下部分由6塊石板鑲為一體,中間開門,兩側開窗,四周刻有斗拱、門窗、瓦當,并線刻有青龍、朱雀、侍從等圖案,儼然一座隋代歇山式建筑。這座設計獨特,雕刻精致的石棺為研究隋代建筑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這具石棺叫李和石棺,1964年出土于三原縣李和墓。李和(557—581),北周將軍,官至延州總管,加上柱國,隋開皇二年(582)卒。其石棺蓋長2.5米,寬1—0.79米,通高1.16—0.99米,石棺以陰線刻、淺浮雕等技法雕刻朱雀、玄武、武士、神人等,精工華麗,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這是李壽墓,李壽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因會同李淵在反隋征戰中有功,死后陪葬唐高祖獻陵。這套葬具是1972年在陜西三原縣焦村李壽墓出土的,并于1996年被評為國寶級文物。
李壽墓出土的石槨是罩護在棺外的一層葬具。該石槨由28塊青石組成。前面正中有兩扇可以開合的石門,外部四周雕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及衛士、文臣、武將、仙人等形象。
石槨內部四周線刻樂伎、舞伎、侍女等畫面,頂端則線刻星相圖。這些雕刻圖案生動地再現了唐代宮廷樂舞及貴族生活的盛況,是研究唐代服飾、舞蹈、音樂及社會生活的珍貴資料。
我們所見的大部分墓志均為方形,但李壽墓的墓志卻很獨特,它是由龜頭、龜尾、龜身相連的完全寫實的龜形墓志,龜的背甲為墓志蓋,龜身為用楷書寫成的李壽墓志銘。龜在中華民族的崇拜觀念中,有著長壽和高貴的象征,把墓志雕刻成龜形,應是寄托了對死者在地下得以安息長眠的愿望。
這頭蹲獅,原立于陜西三原縣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的永康陵前,1959年移存西安碑林博物館。將石獅立于墓前是由東漢時期獅虎合一的“避邪”和麒麟等形象演變而來的,同樣起著鎮守、護衛陵墓的作用。自唐代以后,我們見到的以獅子為原形的寫實雕刻很多,而這件蹲獅則刻于初唐,早于后來的走獅形象,因而被譽為我國早期石獅雕刻的典型。
這件石犀原立于唐高祖李淵獻陵前。這件貞觀九年(635)的作品體積碩大,造型獨特,形象生動,實為唐代陵墓石刻藝術中的精品之作。整個石犀重達十噸,用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這件作品在雕刻風格上承襲了漢魏石刻穩重、質樸的特點,但手法上則更加寫實、精確,充分體現了初唐雕刻藝術的趨尚與風格。在這件石犀的右前足的底座上至今還保存著“高祖懷遠之德”的字樣,唐書中也有在初唐時期林邑國(今越南)向中國贈送活犀的記載,所以說這件石犀本身理應視為中外友好往來的紀念物。
這件石虎也出土于李淵獻陵,是貞觀九年的作品。
這只鴕鳥,是唐會昌六年(846)的作品,三原縣唐武宗(李炎)端陵出土。
下面來看看石刻藝術室內的六件著名石刻——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是安放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寢(昭陵)司馬道上的6件著名石刻的總稱,它們的原型是李世民在開國戰爭中曾經騎過并且壯烈戰死的6匹戰馬。將6匹戰馬采用高浮雕的形式雕刻在整塊巖石上并立于陵前以示紀念,是李世民親自作出的決定,這充分顯示出李世民對6匹戰馬的深厚感情,同時展示著大唐創業的艱難歷程。
六駿浮雕刻于公元636年,由唐代大畫家閆立本主持設計并挑選名匠雕刻而成,唐大宗李世民還親自為每匹戰馬寫了贊辭,并由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書寫在每件浮雕的右上角。昭陵六駿氣勢恢宏,形象傳神,刀法洗練,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品中的杰出代表。遺憾的是,作為國寶級文物,六駿浮雕中最精美的“颯露紫”和“拳毛騧”早在1914年已被盜運到海外,現存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4件也都被割裂成數塊,多有殘缺,令人惋惜。
這是特勤驃石刻,國寶級文物。相傳此馬“聲如晴空霹靂”,在李世民與宋金剛作戰時,將宋的長矛震掉。此馬可連續疾馳千里,后暴死,以三品官禮葬于太原。
青騅石刻,國寶級文物。它是李世民在唐初統一戰爭中所騎的戰馬,由瓦崗寨義軍領袖李密所獻。此馬可識方向,為李世民平定竇建德時所乘。
什伐赤石刻,國寶級文物。什伐赤是一匹純紅色的駿馬,是西域汗血馬的一種。此馬“奔跑如燕,不聞蹄聲”,為李世民生擒強敵王世充時所騎。石刻上的駿馬凌空飛奔,身上中了五箭,可以看出是在沖鋒陷陣中受傷的。在這一重大戰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傷亡三匹戰馬,基本完成統一大業。關于“什伐赤”的名稱,有人認為“什伐”或譯作“叱撥”,是波斯語“阿濕婆”的縮譯,即漢語“馬”的意思;有人說,“什伐赤”是用突厥官號命名的一匹坐騎;也有人說,“什伐赤”其實就是“十伐赤”,就是說這是一匹經歷過十次征伐的赤色戰馬。
颯露紫石刻是復制品,原件現存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颯露紫是李世民在一生中經歷的最艱苦、最輝煌的戰役中所乘的戰馬,也是昭陵六駿浮雕中唯一一件出現人物的作品。畫面反映的是公元621年李世民攻打洛陽時,颯露紫胸前中箭,李世民手下大將丘行恭趕到,將自己的馬讓給李世民,并迅速為颯露紫拔箭的情景:颯露紫低頭佇立,強忍疼痛,丘行恭神態悲傷,動作謹慎。在這里我們絲毫沒有感到是在面對冰冷的石頭,而是在目睹一場有血有肉的動人場面。
拳毛騧(guā)石刻也是復制品,原件也現存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拳毛騧是李世民與劉黑闥作戰時所乘戰馬,戰斗中拳毛騧身中9箭,喋血沙場。
白蹄烏石刻,國寶級文物。因毛色純黑,四蹄雪白而得名。此馬可躍大江,它是李世民與薛仁杲作戰時所乘戰馬。
石刻藝術室除了漢唐陵墓石刻外,還有一些其他石刻精品。
這尊老子石雕像,是唐代華清宮朝元閣遺物,老君正襟危坐,雍容恬靜,在深思熟慮的儀態中,顯得溫厚肅穆,整個雕像端莊、恢宏,是唐代石刻中的精品,屬國寶級文物。
這座碑首,1951年西安市東郊中興路窯場出土,是唐代碑刻珍寶。
這盞石燈,由燈室、蟠龍石柱和臺座三大部分組成,原立于乾縣西湖村石牛寺中,1959年移存博物館。該燈原九層數疊,現存七層,通高1.8米。屋脊軒然,燈室精巧,石柱透雕四條蟠龍,神異華麗,是國內現存最為完好精美的唐代石燈。
這尊周倉像,則是清代石刻,出土于富平縣東里橋。
在石刻藝術室門前,還可以看到許多雕有不同造型的石柱,這是明清時立在宅院門前供主人和來客拴馬用的拴馬樁。這些拴馬樁是1988年從渭北高原征集來的,它可以使我們欣賞到純真、質樸的民間雕刻工藝。
東側的石刻藝術館,以佛教石刻為主。整個展館分為序廳、造像碑展區、安國寺展區、小型佛像展區和大型佛像展區,共有150多尊獨具特色的佛教造像。
佛教最早于公元前六世紀產生于印度,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兩漢之際傳入我國,并于南北朝時期廣為流行,于是佛教藝術也便隨之興起。隨著歷史的發展,佛教在隋唐兩代達到鼎盛時期,佛教藝術也走出魏晉時的古樸風格而達到盡善盡美的藝術境地。西安碑林博物館收藏的佛教石刻造像,數量多,時間跨度大,形式多樣,多出土在關中地區,基本反映了佛教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這尊造像刻于北魏皇興五年(471),故俗稱“皇興造像”。這件造像為兩面浮雕,高87厘米,正面的交腳彌勒佛像,面相豐滿,厚唇粗頸,衣紋綿密,早期佛教造像的特征十分明顯。造像后面是充滿浪漫色彩的舟形背光,造像的背面及底座刻畫著佛傳故事,如同一幅生動的連環畫。
下圖是造像背面的佛本行畫及銘文。
這是北魏的田良寬造像碑,亦稱邑子四十五人造像碑,因是以田姓為主的合邑造像,而田良寬為其首領,故稱田良寬造像碑。該碑為道、佛混合造像碑,無年號,估計造于北魏正始至延昌年間(504年-515年)。該碑略呈梯形,四面造像,佛道各半。
這是碑正面的造像,上部開一龕,龕為屋形,有帷帳,內造道教三尊像,主尊頭戴道冠,右手持麈尾,左手撫足部,足未外露。穿對領道袍,束腰帶。無長須,但下頦和唇上都有線刻的胡須。雙眉之間上方刻有類似佛之白毫的小圓圈。雙耳垂肩。左右各一立侍,亦戴道冠,手持笏,立于蓮花座。
這是北魏普泰元年(531)的朱法曜造像碑,1959年陜西華縣瓜坡出土。
這件菩薩像叫“隋彌勒佛像”,它的造型是隋代佛教造像的代表之作。菩薩頭戴寶冠,身飾瓔珞,交腳坐于高臺之上,似乎在聆聽人們的訴說。菩薩雖置于高臺,但卻沒有距離之感,目光正與人們仰視時平行,顯得平和、自若,這也許正是雕塑者的匠心所在。造像用陜西藍田所產黃花石雕刻而成,至今顯得晶瑩剔透。
這是隋朝菩薩立像,1983年西安市西郊空軍通信學校出土 高190厘米,寬77厘米。
這是隋朝千佛造像碑和釋迦千佛造像碑。
這尊雕像就是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的唐代菩薩像,雖然她的頭部和雙臂都已殘缺,但從頸部那華麗的瓔珞來看,應為佛教密宗的一尊觀音菩薩像。
菩薩像用一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質地細膩,透明柔潤。再加上那突起的胸部和富有質感的腹部,以及那斜披在肩上的輕紗,都使人們聯想到她應是一尊充滿青春活力的女性形象,這種用女性特有的秀麗身軀來集中表現菩薩,正是唐代的一種大膽嘗試。這個時候人們已將早期對宗教之神的神秘感轉化為對人間生活的真實寫照,使宗教造像盡量地人格化、生動化,這正是唐代宗教石刻的獨特之處,而這尊斷臂菩薩像又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代表。
這是唐代的佛頭像。
這是唐朝的持弓天王造像。
展館的安國寺展區,集中展示了安國寺出土的密宗造像。安國寺始建于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位于唐長安城長樂坊,為唐代著名的密宗寺院,在武宗滅佛中被毀,唐懿宗咸通七年重建(866年),其遺址在今西安城東北隅。下圖是菩薩頭像,高15.7厘米。
1959年7月,西安市建設局在城東北隅修下水道時,在據地面10米深的圓形窖穴內發現了十一尊密宗造像,從出土位置判斷,應為唐長安城長樂坊安國寺遺址。這批造像,是研究唐代密宗造像的的珍貴資料。值得一提的是,造像多采用漢白玉,其石質晶瑩剔透,很接近玉石。這是馬頭明王像,高88厘米,寬55厘米,其蓮花與巖石結合的臺座甚為罕見。
漫步石刻藝術館,一尊尊造像古樸精美,美輪美奐。這些造像,凝聚著古人對佛教的虔誠信仰,展示了雕刻者的高超意匠,無不令人嘖嘖稱道,感慨佛教藝術和石刻藝術的輝煌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