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欄是材料學科著名的入門科普讀物——《迷人的材料》的精華提煉,作者將原書18萬字閱讀多遍并濃縮至9千字,每節介紹一種材料和它背后的故事,共10節,適合中國讀者閱讀習慣,可節約大量時間,幫助您快速理解材料科學概念。
如果你抓起一把沙子放在顯微鏡下仔細看看,你就會發現,絕大多數沙礫就是一塊塊的晶體——“石英”,石英就是“二氧化硅結晶”,所以就不奇怪為什么我們說地球上最多的元素,除了氧就是硅了吧。
顯微鏡下的沙粒
像冰晶這樣的晶體,加熱到一個臨界溫度(對于水來說就是0度)就會“化”成水,再冷卻到這個溫度就會結成冰,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了。
然而對于二氧化硅卻不是這樣!
液態的二氧化硅冷卻時,很難再形成結晶,感覺就像是二氧化硅忘記了怎么結晶一樣;而且在冷卻的過程中,流體越來越粘,原子越來越難以移動,更別說回到晶體要求的位置了;最后的結果就是——
形成了具有液態結構的二氧化硅固體——玻璃。
既然成分一樣,那我們把沙子加熱就是玻璃了么?是不是以前的人就是這樣做玻璃的?
其實沒有這么簡單啦。
如果把沙子熔化,你確實會得到半透明的黏稠液體,冷卻以后也會形成類似于玻璃狀的形態,但是幾乎都會含有大量未能熔化的沙粒,外觀就如同棕色的鱗片,而且很快瓦解掉再次變為沙粒。
不然的話,地球上就到處都是“玻璃地”了。
那么,為什么不行呢?
一是因為礦物成分還是不對,含有雜質,是做不成好玻璃的;第二,即使成分正確,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溫度,正常需要保持在1200度左右,而一般的火焰也才七八百度左右。
這樣的高溫,古代人怎么得到呢?
羅馬人在真正意義上創造并應用了玻璃,其中的關鍵在于他們發現了“助熔劑”的妙用。
他們使用的助熔劑是“泡堿”,是一種天然碳酸鈉,它的存在使得熔化純石英的溫度低了很多。
正是這種方法的誕生,幫助羅馬人大量地生產了透明玻璃,羅馬人也是最擅長在建筑中使用玻璃窗的民族。
羅馬人最喜歡五顏六色的玻璃窗
玻璃工藝不止于此,羅馬人發現固態玻璃只要加熱到一定程度,就會非常容易塑形,用鐵鉗夾著就能拉出各種形狀,甚至能在玻璃紅熱時吹氣進去,所以羅馬人實現了精致的薄壁酒杯的制造技術。
玻璃杯發明以前,酒杯都是金屬/獸角或陶瓷制造的,欣賞美酒完全是靠味覺,而玻璃酒杯發明以后,酒的色澤/透明度/亮度也變得重要起來,你看得到自己喝的是什么,這是當時的一大進步。
在羅馬帝國瓦解之時,中國人的材料技術仍然遠遠領先西方世界足足一千年,我們在紙張/木材/陶瓷/金屬的發展上都是世界第一,卻獨獨忽略了玻璃,這是中國人科技史上最大的遺憾。
沒有玻璃技術,就未能發明望遠鏡和顯微鏡,使得在光科學方面有著巨大的欠缺;進一步的,沒有望遠鏡,也就限制了天文學和航海活動;沒有顯微鏡也就無緣微觀世界,更不可能進入現代醫學的殿堂。
沒有玻璃技術,甚至連化學也難以發展,因為化學實驗室特別依賴這種化學惰性而又透明的容器,化學在玻璃容器的幫助下,可謂是改頭換面,成為一套系統的學科。
所以可以說,中國人的科技樹上,奇怪地少了一環,與后來的落后恐怕也有不小的關系。
先不看下面的文章,我們是否能夠解釋玻璃透光的原理呢,一旦這樣提問,我們多數人也很難做一個“完美的解釋”。
物質都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而我們知道,分子原子中絕大多數位置的空間都是“空空如也”的,只有幾顆非常小的“電子”孤零零地漂泊著,難道光從這個空間縫隙中穿過了么?
如果真是這樣,那么問題應該變成——
為什么不是任何物質都是透明的呢?
其實,這里需要使用量子力學的觀點進行解釋了,當光子打到普通物質上時,電子會把能量吸收,躍遷(升級)到更高的層級上,其實就是把光子給吸收了。
而玻璃中的量子排列與眾不同,常見的可見光光子的能量無法讓玻璃中的電子“升級”,于是光子就直接穿過去了。這就是玻璃透明的原因了。
有人問,能量不夠的話,多一些光子,能量強一些呢?這里就是量子力學的原理了,光子的能量必須是特定的值,這稱為“量子化”,不夠就是不夠。
那這么說,提高單個光子的能量,就穿不過去了唄!
對,正是這樣。比如紫外光光子,它的能量就比可見光大,所以就無法穿過玻璃,所以對人來說玻璃是可以防曬的,玻璃對于紫外線來說是不透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