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給大家介紹過古代的等級稱謂
今天繼續(xù)來說說古代稱謂
主要內(nèi)容是--皇族稱謂
上到天子,下到嬪妃應(yīng)有盡有
【皇帝】: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nóng)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lǐng)或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其號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稱“后”,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zhàn)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秦王羸政統(tǒng)一六國后,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稱“始皇帝”,從此歷代封建君主都稱皇帝。
【萬歲】:“萬歲”本意有永遠存在之意,本為臣下對君主的祝賀之辭。皇帝的代名詞,“萬歲”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在朝賀時對君主經(jīng)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稱;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從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登華山后,由他開始用“萬歲”自稱,而相沿下來的。
【天子】:古代君王的尊稱。夏、商、周代,天子的正號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稱天子;在秦漢至清代,天子則指皇帝。所謂“天子”,意指君主君臨天下,猶天之子。
【皇后】:皇帝的正妻稱皇后。秦漢以后歷代沿稱。根據(jù)荀子的觀點,天子獨大,沒有人可與之平起平坐,所以天子的配偶不可以取“齊”的諧音“妻”,只能叫“后”。到了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改天子為皇帝,并訂定皇帝的正妻為皇后的后妃制度。較完備的后妃制度和等級劃分直到漢朝才實際執(zhí)行。
【太上皇】:又稱太上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對象是在世但已禪位的皇帝。中國歷史上首位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嬴楚,第二位太上皇是漢高帝劉邦之父劉太公。
【皇太后】:皇帝的母親稱皇太后,秦漢以后歷代沿稱。
【皇太子】:封建社會皇帝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一般為皇帝的嫡長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選定冊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皇太子。一般稱預(yù)定繼承君位的長子為“太子”。
【貴嬪】:妃嬪的稱號。漢元帝時始置,原為妃嬪中之第一級。自魏晉至明均設(shè)置,但地位已經(jīng)下降。
【昭儀】:妃嬪的稱號。三國魏文帝時始置,僅次于皇后,晉及南北朝多沿置。
【才人】:妃嬪的稱號。始設(shè)于晉武帝,自南北朝至明多曾沿置,唐制,才人初為宮中之正五品,后計正四品。
【貴妃】:妃嬪的稱號。南朝宋武帝時始置,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七子】:女官名,位在美人、良人下,在長使少使上。
【良人】:西漢妃嬪的稱號。
【美人】:妃嬪的稱號。
【貴人】:妃嬪的稱號。東漢位次于皇后,清代貴人已降在妃嬪之下。
【世子】:帝王示諸侯的正妻所生的長子,也稱太子,清代則封親王的嫡長子為世子。
【孺子】:太子妃嬪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又古代貴族的妾也稱孺子。
【太孫】:皇帝的長孫稱太孫。歷代王朝往往于太子歿后冊立太孫為預(yù)定之皇位繼承人。
【公主】:帝王之女的稱號。始于戰(zhàn)國,漢制規(guī)定,皇帝之女稱公主,帝之妹稱長公主,帝姑稱大長公主,后歷代大致沿用。
【翁主】:翁主一號最早始于中國西漢,又稱王主,漢代制度,諸王之女稱翁主,即后世的郡主。
【附馬】:皇帝的女婿稱駙馬,非實官。清代稱“額駙”。
【帝姬】:古代對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稱呼。北宋徽宗時,曾改“公主”為“帝姬”。政和三年(1113年)因蔡京建議,宋廷仿照周代的“王姬”稱號,宣布一律稱“公主”為“帝姬”。這一制度維持了十多年,直到南宋初才恢復(fù)舊制,仍稱帝女為“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