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百度百科:太陽系;行星;矮行星;八大行星;柯伊伯帶;彗星;小行星;星云;流星雨;
參考圖片
1.太陽系平面圖
目錄
1.概論太陽系
2.恒星
3.行星
4.衛星
5.彗星
6.星云
7.流星和隕石
一.概論太陽系
天體就是宇宙中物質的統稱。太陽系的天體,包括恒星,行星,衛星,和星云,彗星,流星體等。以下分別敘述太陽系內各個天體。
二.恒星
典型特征是能夠自己發光,太陽系中指的是太陽。
三.行星
典型特征是圍繞恒星的星體,不能自己發光,但是可以反射光而顯得發光。在太陽系的行星都環繞太陽公轉,反射太陽的光而發光。
1.太陽系八大行星
距離太陽遠近,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公轉軌道面:黃道
太陽系八大行星,近乎在一個平面環繞太陽公轉,其中以地球環繞太陽的軌道面稱之為“黃道面”。
八大行星的軌道面和黃道面之間的傾斜角度都在5°以內。
但不是所有行星都是近乎共面的,大致是海王星以內的行星近乎共面,以外的行星傾角很大,例如冥王星傾角17°,海王星以外的太陽系被稱為柯伊伯帶,含有很多微行星(小行星)。
3.八大行星自轉和公轉方向:自西向東
八大行星,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自轉方向基本是自西向東。但是有兩個例外。
金星:自東向西
天王星:自轉軸線和黃道面平行
4.八大行星分類和大小
根據組成分為
類地行星(類似地球):主要是巖石等固體組成,包括水星,金星,火星,;
類木行星(類似木星):主要是氣體組成,包括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一般類地行星都較小,其中水星最小,體積和質量都接近地球的二十分之一;
一般類木行星都較大,其中木星最大,體積是地球的1316倍,質量是地球317倍。
5.矮行星
矮行星大小和質量是介于小行星和八大行星之間的行星。
它和八大行星的區別主要在于,能否清除自己公轉軌道上其他天體,因為矮行星質量還不足夠吸引軌道上其他天地墜落,所以被稱為矮行星。
現在已知的有五個,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是谷神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最重的天體)。在海王星外依次是冥王星,妊神星,鳥神星,鬩(xi)神星。
6.小行星
小行星也是環繞太陽的星體,這是行星的基本特征,但是小行星區別于八大行星和矮行星的主要特征是小行星體積和質量比矮行星還要小,小到不能凝聚自身為球體,不規則的形態存在,所以叫小行星。所以小行星的質量上限是不能凝固成球體,但是沒有規定下限,只要是有固定環繞太陽的軌道都叫小行星,但是特別小的,有的也叫星子或者微行星。
太陽系的小行星有幾百萬顆,大部分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近地小行星被認為有可能受著地球引力影響撞向地球,研究表明,一顆2000米直徑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可以基本毀滅地球上的生物,恐龍滅絕被認為有可能是行星撞擊地球的結果。
四.衛星
是圍繞行星轉的,這里需要關注的是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天然衛星,地球還有很多人造衛星。
五.彗星
是指進入太陽系后,亮度和形態隨著日距變化而變化的天體。
彗星形狀類似掃把,分為彗核,彗發(兩者合成彗頭)彗尾。
彗頭很小有的只有幾百米或者幾十公里,但是彗尾會隨著靠近太陽而變長,最長的有幾億公里,彗頭連百分之一都不到。彗尾只有靠近太陽一定距離才會出現。彗尾的方向總是背離太陽,所以靠近太陽的時候彗尾在后頭,遠離太陽的時候,彗尾在前頭。
彗星繞日有橢圓,拋物,雙曲線三中,其中橢圓形是周期性彗星,例如最著名的哈雷彗星周期76年,而拋物線和雙曲線都是一次性的,周期彗星是屬于太陽系的,非周期彗星很多是外來客。
六.星云
宇宙中星際間一切形態具有可延展性的天體的統稱,一般是氣體和塵埃組成,呈漂浮狀,是一個不局限于太陽系的天體概念。
七.流星和隕石
太陽系內星際間的塵埃和天體碎片統稱為流星體,它和星云的區別是星云是不局限于太陽系的概念;它和小行星的區別是流星體并沒有環繞太陽公轉的固定軌道。
一般流星體是彗星靠近太陽的過程中分解而來,大部分都小于沙礫,大的也不超過百頓。
流星體因為地球吸引或者進入地球公轉軌道的時候,會進入大氣層,和大氣摩擦,產生火光,叫流星,流行分為偶發流星,一般是單個流星,不定期發生,如果是彗星經過地球公轉軌道產生的碎片,一般會發生流星雨,因為彗星有周期,所以流星雨一般可以預測周期,流星雨所有流星反向延長線交于一個點(彗星穿過的地方)。
天體碎片在大氣層沒有燃盡,落入地球,被稱為隕石,其中含鐵量高的隕石被稱為隕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