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ì xī nóngzhì huáng dìhào sān huángzài shàng shì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在上世
【解釋】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后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啟示〗歷史學家大體把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即上古、中古、近代。中國歷史從商代以后才有了較可靠的記載,這以前的歷史是個神話和傳說的時代,即上古。
táng yǒu yúhào èr dìxiāng yī xùnchēng shèng shì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解釋】黃帝之后,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而把帝位傳給了才德兼備的舜,在兩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啟示〗堯是位很賢德的帝王,他把帝位禪讓給有賢能的舜做繼承人。當然舜也不負眾托。在他們所處的這段歷史時期,是中國上古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xià yǒu yǔshāng yǒu tāngzhōu wén wǔchēng sān wáng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解釋】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后人稱為三王。
〖啟示〗夏商周,在中國歷史上合稱三代,每一代的時間都很長,夏朝統治四百年,商朝統治六百年,周朝統治八百年。這一時期的歷史仍然摻雜了許多神話和傳說。
xià chuán zǐjiā tiān xiàsì bǎi zǎiqiān xià shè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解釋】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它的統治。
〖啟示〗從禹把帝位傳給兒子啟之后,一個家族統治國家的歷史持續了幾千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位滿皇帝,家天下的統治才最后真正結束了。
tāng fá xiàguó hào shāngliù bǎi zǎizhì zhòu wáng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解釋】商湯王起兵滅掉夏朝,建立了商朝,前后六百年,一直到商紂王。
〖啟示〗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重要朝代,從大約公元前17世紀到公元前11世紀,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后相傳17世31王,延續600年時間。
zhōu wǔ wángshǐ zhū zhòubā bǎi zǎizuì cháng jiǔ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解釋】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周朝,周朝的歷史最長,前后延續了八百多年。
〖啟示〗周朝的歷史分為兩部分:幽王被殺以前是西周,平王東遷以后是東周。從各朝各代的興衰中我們可以看出“仁政必興、暴政必亡”的道理。
zhōu gòng héshǐ jì niánlì xuān yōusuì dōng qiān
周共和始紀年歷宣幽遂東遷
【解釋】我國從周朝共和之年開始有正式紀年。經歷了周宣王和周幽王,周朝首都東遷洛陽。
〖啟示〗周朝第十代的歷王暴虐無道,終于被趕出皇宮,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政權,后來由歷王的兒子宣王繼位,到了周幽王后,首都東遷洛陽,稱為東周。
zhōu dào shuāiwáng gāng zhuìchěng gān gēshàng yóu shuì
周道衰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
【解釋】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后,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而游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
〖啟示〗周王室衰落,使各諸侯失去了控制,都想要稱王、稱霸,戰爭連年不絕。使老百姓飽受了戰爭的苦難。
shǐ chūn qiūzhōng zhàn guówǔ bà qiángqī xióng chū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解釋】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恒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五霸。戰國的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啟示〗東周時期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前后出現五個霸主,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戰國時期有七個諸侯國實力最強,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yíng qín shìshǐ jiān bìngchuán èr shìchǔ hàn zhēng
嬴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
【解釋】戰國末年,秦國的勢力日漸強大,把其他諸侯國都滅掉了,建立了統一的秦朝。秦傳到二世胡亥,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后,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
〖啟示〗秦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專治國家。雖然秦朝統一的時間只有十五年,但其苛政卻是其他朝代所不能及的。然而其統一中國、車同軌、書同文,以及統一度量衡等方面仍有它不可抹滅的貢獻。
gāo zǔ xīnghàn yè jiànzhì xiào píngwáng mǎng cuàn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釋】漢高祖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漢朝的帝位傳了兩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時,就被王莽篡奪了。
〖啟示〗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個人的行為準則要符合于社會發展的法則。否則即便得力于一時,但終究會以失敗而告終。
guāng wǔ xīngwéi dōng hànsì bǎi niánzhōng yú xiàn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于獻
【解釋】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天下大亂,劉秀推翻更始帝,恢復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光武帝,東漢延續四百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
〖啟示〗漢朝經過四百多年的時間,到了末期,由于外戚、宦官互相攻擊,王室無能,到漢獻帝時就滅亡了。
wèi shǔ wúzhēng hàn dǐnghào sān guóqì liǎng jìn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解釋】東漢末年,魏國、蜀國、吳國爭奪天下,形成三國相爭的局面。后來魏滅了蜀國和吳國,但被司馬懿篡奪了帝位,建立了晉朝,晉又分為東晉和西晉兩個時期。
〖啟示〗《三國演義》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一部古典小說,也是世界文學寶庫的一部分,閱讀這部小說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了解到古代戰爭的動人畫面。
sòng qí jìliáng chén chéngwéi nán cháodū jīn líng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解釋】晉朝王室南遷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繼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時代。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國都建在金陵。
〖啟示〗南北朝時的南朝包括宋齊梁陳。這里所指的宋與后來趙匡胤建立的宋不可混淆在一起,這里的宋的開國皇帝是劉裕,所以也稱為劉宋,劉宋統治的時間只有五十九年。
běi yuán wèifēn dōng xīyǔ wén zhōuxīng gāo qí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興高齊
【解釋】北朝則指的是元魏。元魏后來也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覺篡了位,建立了北周;東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齊。
〖啟示〗世界上最偉大的帝王,都是那些開創天下的帝王。至于那些繼承祖業的皇帝,除了少數幾個能在文治武功方面有特殊成就,其他多數總是平平凡凡。
dài zhì suíyī tǔ yǔbù zài chuánshī tǒng xù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解釋】楊堅重新統一了中國,建立了隋朝,歷史上稱為隋文帝。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即位后,荒淫無道,隋朝很快就滅亡了。
〖啟示〗楊堅起兵東征西殺,結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重新統一中國,建立的隋朝僅兩代就滅亡了。其原因是隋煬帝的荒淫無道,使得他眾叛親離。由此可見人心向背是非常重要的。
táng gāo zǔqǐ yì shīchú suí luànchuàng guó jī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解釋】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最后隋朝滅亡,他戰勝了各路的反隋義軍,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啟示〗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從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到唐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都是赫赫有名的。但唐朝的天下其實是李淵的二兒子唐太宗李世民打出來的。
èr shí chuánsān bǎi zǎiliáng miè zhīguó nǎi gǎi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解釋】唐朝的統治近三百年,總共傳了二十位皇帝。到唐哀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從此滅亡。為和南北朝時期的梁相區別,歷史上稱為后梁。
〖啟示〗唐玄宗統治的前期人稱 “開元盛世”,但后期卻發生了“安史之亂”,唐朝從此開始衰落。對于唐朝從強盛轉向衰落,人們常把罪責歸到楊貴妃和安祿山兩人身上。其實唐朝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liáng táng jìnjí hàn zhōuchēng wǔ dàijiē yǒu yóu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解釋】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個朝代的更替時期,歷史上稱作五代,這五個朝代的更替都有著一定的原因。
〖啟示〗五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紛亂割據的時期,由唐末的藩鎮割據演變而來。這些朝代名都是以前有過的,所以各冠一個“后” 字來區別。這是五個很短的朝代,一共只有五十三年。
zhào sòng xīngshòu zhōu shànshí bā chuánnán běi hùn
趙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解釋】趙匡胤接受了后周“禪讓”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傳了十八個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結果又成了南北混戰的局面。
〖啟示〗宋朝的專制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盡管消除了唐后期藩鎮割據,臣官專權,朋黨之爭的弊端,但它過分削弱地方力量,使州縣日益困弱、無力抵抗外侵,成了一個積貧積弱、茍且偷安的朝代。
liáo yǔ jīnjiē chēng dìyuán miè jīnjué sòng shì
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解釋】北方的遼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國家,自稱皇帝,最后蒙古人滅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統一了中國。
〖啟示〗蒙古人曾聯合宋朝的兵力合攻金國,把金國消滅后,鐵木真也就是成吉思汗,他自行稱帝建立元朝,直到他的孫子忽必烈時,便起兵把宋滅掉,宋朝就此結束。
yú tú guǎngchāo qián dàijiǔ shí niánguó zuò fèi
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解釋】元趄的疆域很廣大,所統治的領土,超過了以前的每一個朝代。然而它只維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
〖啟示〗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在于鞏固和發展了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它使歷來由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統治的地區統一歸于中央政府管轄之下,更加強了中央與地方、中原與邊疆的聯系及各民族間聯系。
dài chéng zǔqiān yān jīngshí liù shìzhì chóng zhēn
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解釋】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國都由金陵遷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傳了十六個皇帝,直到崇禎皇帝為止,明朝就滅亡了。
〖啟示〗明成祖遷都燕京對于防御蒙古和經營東北,也就是鞏固邊防和維護統一有著重要的意義。
quán yān sìkòu rú línlǐ chuǎng chūshén qì fén
權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
【解釋】明朝末年,宦官專權,天下大亂,老百姓紛紛起義,以闖王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攻破北京,迫使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最后滅亡。
〖啟示〗明末宦官專權,帶來了政治的腐敗和貪污成風,這樣,不僅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同時,也給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入內陸騷擾帶來了可乘之機。
qīng shì zǔyīng jǐng mìngjìng sì fāngkè dà dìng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解釋】清軍入關后,清世祖順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亂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啟示〗清朝初年雖然存在著高壓政策,如為了控制漢族人民的思想,大興文字獄,但到嘉慶皇帝為止,人民生活也比較安定。
yóu kāng yōnglì qián jiāmín ān fùzhì jì kuā
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夸
【解釋】順治皇以后,分別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慶四位皇帝,在此期間,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較安定,國家也比較強盛。
〖啟示〗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經過同外部侵略勢力及內部分裂勢力的斗爭,建立起空前統一和鞏固的多民族國家,在內陸設立了十八個行省,從而確立起比較鞏固而穩定的政權。
dào xián jiānbiàn luàn qǐshǐ yīng fǎrǎo dū bǐ
道咸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解釋】清朝道光、咸豐年間,發生了變亂,英軍挑起鴉片戰爭。英、法兩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法國神父被殺為由組成聯軍,直攻北京。
〖啟示〗自鴉片戰爭以后,各帝國主義國家相繼侵略中國。強迫清朝政府簽定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從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步成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tóng guāng hòuxuān tǒng ruòchuán jiǔ dìmǎn qīng mò
同光后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
【解釋】同治、光緒皇帝以后,清朝的國勢已經破敗不堪,當傳到第九代宣統皇帝時,就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啟示〗清朝政府到了光緒年間,皇帝只是個空架子,而實權是操縱在慈禧太后手中,這個人稱“老佛爺”的女人,十分專橫,在她手中,中國的威名被完全丟盡了。
gé mìng xīngfèi dì zhìlì xiàn fǎjiàn mín guó
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
【解釋】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統治,廢除了帝制、建立了憲法,成立了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啟示〗中國發展了五千年,經過了各個朝代的治亂興衰,第一位由人民選出的總統誕生了。
gǔ jīn shǐquán zài zīzǎi zhì luànzhī xīng shuāi
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解釋】以上所敘述的是從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國的古今歷史,我們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亂興衰,領悟到許多有益的東西。
〖啟示〗“讀史使人明智”。如果把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當成一個大家庭的家譜,那么當我們回顧前人的經驗時,可以從中吸取許多有用的東西。
shǐ suī fándú yǒu cìshǐ jì yīhàn shū èr
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解釋】中國和歷史書雖然紛繁、復雜,但在讀的時候應該有次序:先讀《史記》,然后讀《漢書》。
〖啟示〗《史記》是我國漢代大思想家司遷所寫,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到漢武帝時代共幾千年的歷史。《漢書》是東漢時期思想家班固所著,它記載的只是西漢這一時代的歷史,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斷代史”。
hòu hàn sānguó zhì sìjiān zhèng jīngcān tōng jiàn
后漢三國志四兼證經參通鑒
【解釋】第三讀《后漢書》,第四讀《三國志》,讀的同時,還要參照經書,參考《資治通鑒》,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的治亂興衰了。
〖啟示〗《后漢書》講述東漢時期的歷史;《三國志》寫的是東漢滅亡后,魏、蜀、吳三國形成鼎立局面,直到被晉統一;《資治通鑒》敘述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多年的歷史,有以史為鑒戒的的思想,所以叫《資治通鑒》。
dú shǐ zhěkǎo shí lùtōng gǔ jīnruò qīn mù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解釋】讀歷史的人應該更進一步地去翻閱歷史資料,了解古往今來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好象是自己親眼所見一樣。
〖啟示〗中國的歷史十分悠久,前面提到的不過是一個簡單輪廓,要想真正掌握必須翻閱各朝各代的歷史資料,深入進行了解和研究。歷史是面鏡子,我們可以從這面鏡子中吸取許多寶貴的歷史教訓。
kǒu ér sòngxīn ér wéizhāo yú sīxī yú sī
口而誦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解釋】我們讀書學習,要有恒心,要一邊讀,一邊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學習上,才能真正學好。
〖啟示〗我們應該立志努力學習,知識的領域是無窮無盡的,知識是財富、是力量、是智慧。學問是苦根上長出來的甜果。只有刻苦地、不間斷地學習才能掌握和運用它。
xī zhòng níshī xiàng tuógǔ shèng xiánshàng qín xué
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
【解釋】從前,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偉大的圣賢,尚不忘勤學,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啟示〗孔子曾經拜郯子學禮儀;拜長弘和師橐學樂曲;拜老子學人生哲學。孔子曾說過:三個人一起同行,其中一定有一個人值得我向他學習和效法的”。
zhào zhōng lìngdú lǔ lùnbǐ jì shìxué qiě qín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解釋】宋朝時趙中令──趙普,他官已經做到了中書令了,天天還手不釋卷地閱讀論語,不因為自己已經當了高官,而忘記勤奮學習。
〖啟示〗人的學問是永無止境的,一個人的努力和奮斗是不可中途終止的。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應該好學不倦,直到死為止。
pī pú biānxuē zhú jiǎnbǐ wú shūqiě zhī miǎn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解釋】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們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
〖啟示〗路溫舒和公孫弘這兩個古人,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想辦法把書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學習,我們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書本,學習條件和環境如此優越,更應該刻苦讀書。
tóu xuán liángzhuī cì gǔbǐ bù jiàozì qín kǔ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解釋】晉朝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發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
〖啟示〗要想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必須自覺地刻苦讀書。因為求知識這件事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只有通過自己努力才能學到。現在我們有父母、老師的關心和教導,就更應該好好學習才是。
rú náng yíngrú yìng xuějiā suī pínxué bù chuò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解釋】晉朝人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袋里當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條件下繼續求學。
〖啟示〗古人這種求學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欽佩呀!在那樣惡劣、貧困的情況下,能夠克服困難,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努力學習。今天我們有方便舒適的環境,如果不知道珍惜,那真是慚愧啊!
rú fù xīnrú guà jiǎoshēn suī láoyóu kǔ zhuó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解釋】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李密放牛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在艱苦的環境里仍堅持讀書。
〖啟示〗朱買臣和李密,一個打柴一個放牛,生活都非常貧苦,但能自己發奮讀書。后來都成為很出色的人。我們有這么好的學習環境,怎么能不努力學習呢?
sū lǎo quánèr shí qīshǐ fā fèndú shū jí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解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號大泉,小時候不想念書,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后來成了大學問家。
〖啟示〗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和他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是我國文學史上十分有名的人物,他們的學問都很高,文章也都寫得很好。被后人合稱為“三蘇”,也是唐宋八大家里的三位人物。
bǐ jì lǎoyóu huǐ chíěr xiǎo shēngyí zǎo sī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解釋】象蘇老泉上了年紀,才后悔當初沒好好讀書,而我們年紀輕輕,更應該把握大好時光,發奮讀書,才不至于將來后悔。
〖啟示〗蘇洵到了二十七歲才省悟到讀書的重要性。我們年紀輕輕,現在開始用功是絕對來得及的。要認識到讀書學習對我們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堅實地知識根底,長大以后才能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ruò liáng hàobā shí èrduì dà tíngkuí duō shì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解釋】宋朝有個梁灝,在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不如他。
〖啟示〗有志者事竟成,凡是立定的志愿,只要堅持不懈,努力去做,是一定會成功的。年輕人應首先立下志愿,失敗了不要氣餒,仍堅持努力、百折不回是一定會成功的。
bǐ jì chéngzhòng chēng yìěr xiǎo shēngyí lì zhì
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解釋】梁灝這么大年紀,尚能獲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驚異,欽佩他的好學不倦。而我們應該趁著年輕的時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無量。
〖啟示〗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為強大。你要使自己變為一個強者嗎?那么你就要立定志向努力學習,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成功就一定會屬于你。光明的前途也會屬于你。
yíng bā suìnéng yǒng shīmì qī suìnéng fù qí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解釋】北齊有個叫祖瑩的人,八歲就能呤詩,后來當了秘書監著作郎。另外唐朝有個叫李泌的人,七歲時就能以下棋為題而作出詩賦。
〖啟示〗祖瑩和李泌兩人很小就顯示出驚人的才華。這和他們的智慧是分不開的。但只是聰明而不學習終究還成不了才。祖瑩和李泌學習非常刻苦,每天幾乎是手不釋卷。已經把讀書看成是生活中的最大樂趣。
bǐ yǐng wùrén chēng qíěr yòu xuédāng xiào zhī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解釋】他們兩個人的聰明和才智,在當時很受人們的贊賞和稱奇,現在我們正是求學的開始,應該效法他們,努力用功讀書。
〖啟示〗雖然祖瑩和李泌從小就特別聰明,但是如果不知努力,聰明反而會被聰明誤的。所以我們現在求學,也應該效法他們,除了運用聰明才智外,更要努力用功求進步,才能有所作為。
cài wén jīnéng biàn qínxiè dào yùnnéng yǒng yín
蔡文姬能辯琴謝道韞能詠吟
【解釋】在古代有許多出色的女能人。象東漢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辯琴聲好壞,晉朝的才女謝道韞則能出口成詩。
〖啟示〗在封建社會,女人沒有地位,人們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一個女孩子要讀書學藝是非常困難的,蔡文姬和謝道韞兩人都是女子,可以想見她們在當時學習是多么不容易。
bǐ nǚ zǐqiě cōng mǐněr nán zǐdāng zì jǐng
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解釋】象這樣的兩個女孩子,一個懂音樂,一個會作詩,天資如此聰慧;身為一個男子漢,更要時時警惕,充實自己才對。
〖啟示〗當然,現在男女平等了,女孩子也能上學讀書,這是社會的進步。而我們更應該珍惜社會給我們創造的良好的學習環境,無論男孩、女孩都應刻苦努力,多學知識,將來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táng liú yànfāng qī suìjǔ shén tóngzuò zhèng zì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解釋】唐玄宗時,有一個名叫劉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歲,就被推舉為神童,并且做了負責刊正文字的官。
〖啟示〗劉晏有一次回答唐玄宗提出的問題時,曾說臣凡《四書》《五經》都能正,只一個“朋”字正不了。后來玄宗一查證才知道,原來當時朝延里很多人朋比為奸,所以劉晏說無法正“朋” 字,就是這個道理。
bǐ suī yòushēn yǐ shìyǒu wéi zhěyì ruò shì
彼雖幼身已仕有為者亦若是
【解釋】劉晏雖然年紀這么小,但卻已經做官來,擔當國家給他的重任,要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只要勤奮好學,也可以和劉晏一樣名揚后世。
〖啟示〗劉晏長大以后,他當了唐代宗的宰相。在他任職期間,非常愛民,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這和他從小立下的志向是一致的。我們也應該和他一樣從小立下志向,長大后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quǎn shǒu yèjī sī chéngǒu bù xuéhé wéi rén
犬守夜雞司晨茍不學曷為人
【解釋】狗在夜間會替人看守家門,雞在每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能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么資格稱為人呢。
〖啟示〗萬事萬物都有自然界所賦予的特質,如狗能看門、雞會報曉。而做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又該如何呢?人類是有思維能力的,所以,自然賦予人的使命當然是掌握各門知識去征服自然。
cán tǔ sīfēng niàng mìrén bù xuébù rú wù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解釋】蠶吐絲以供我們做衣料,蜜蜂可以釀制蜂蜜,供人們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真不如小動物。
〖啟示〗人類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掌握前人留下來的知識,并以此來開拓更深、更廣泛的知識領域,不斷地改善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環境。動物的活動不過是一種本能的表現,是無法與人類有意識的活動相比的。
yòu xí yèzhuàng zhì shēnshàng kuāng guóxià lì mín
幼習業壯致身上匡國下利民
【解釋】我們要在幼年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后能夠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
〖啟示〗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如何把學到的知識為大眾服務,不枉費自己一生所學,對后人也有所幫助,首要的問題是理論與實際的結合。用所學習的知識解答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在實踐中加深理解。
yáng míng shēngxiǎn fù mǔguāng yú qiányù yú hòu
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解釋】如果你為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人民就會贊揚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榮耀,給連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給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樣。
普通話朗讀廣東話朗讀 〖啟示〗我們應該提倡一種奉獻的精神,對我們偉大的祖國、對人民、對他人的奉獻精神,我們的學識是奉獻的資本,誰的學識越多,誰的奉獻就越大。人民就把更多的榮譽獻給他們。
rén yí zǐjīn mǎn yíngwǒ jiào zǐwéi yī jīng
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
【解釋】有的人遺留給子孫后代的是金銀錢財,而我并不這樣,我只希望他們能精于讀書學習,長大后做個有所作為的人。
〖啟示〗知識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做父母的再有錢,如果子孫不求長進,又有什么用呢,錢總有用完的一天。到那時,一無所長什么也不會干,反而害了他們。而書中自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這才是取之不竭的財富。
qín yǒu gōngxì wú yìjiè zhī zāiyí miǎn lì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解釋】反復講了許多道理,只是告訴孩子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獲,而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啟示〗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珍惜大好的時光,持之以恒地讀書學習,那么你就一定會得到豐厚的收獲,你的思想和學識就越加豐富。你也將會做出更多貢獻,這樣才不枉人生在世。我們要用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時刻提醒自己。
三字經小知識:
《》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譯本更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叢書”,加以世界范圍的推廣。
《》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后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后,再學習史書,書中說:“經子通,讀諸史”。
《》最后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可以說,《》既是一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啟蒙教育的著作,這在閱讀時需加注意。
有關《》作者歸屬,有四種說法,大多學者認為出自宋元之際寧波大學者王應麟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