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Gcplive
來源:藥評中心
研究表明,收縮壓每降低10mmHg,或舒張壓每降低5mmHg,死亡風險降低10%~15%,腦卒中風險降低35%,冠心病風險降低20%,心力衰竭風險降低40%。預防和控制高血壓是遏制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流行的核心策略之一。
一、正確測量血壓
1.測量前30分鐘內禁止吸煙、飲咖啡或茶等,排空膀胱,安靜休息至少5分鐘。
2.首診測量雙上臂血壓,以后通常測量讀數較高的一側。若雙側測量值差異超過20mmHg,應除外鎖骨下動脈狹窄的可能。
3.每次門診測量兩次,間隔1~2分鐘,取兩次的平均值記錄。如果兩次差異>10mmHg,則測量第3次,取后兩次的平均值記錄。
二、診室及診室外高血壓診斷標準
首診發現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建議在4周內復查兩次,非同日3次測量均達到上述診斷界值,即可確診。
三、血壓≥180/110mmHg的緊急處理
1.血壓≥180/110mmHg,不伴心、腦、腎急性并發癥的臨床癥狀:
口服短效降壓藥物,如卡托普利12.5~25mg,或酒石酸美托洛爾25mg口服,1小時后可重復給藥,門診觀察,直至降到180/110mmHg以下;
注意:不建議舌下含服硝苯地平快速降壓。
2.初診轉診建議
1)血壓顯著升高≥180/110mmHg,經短期處理仍無法控制;
2)懷疑新出現心、腦、腎并發癥或其他嚴重臨床情況;
3)妊娠和哺乳期女性;
4)發病年齡<30歲;
5)伴蛋白尿或血尿;
6)非利尿劑或小劑量利尿劑引起的低血鉀(血鉀<3.5mmol/L);
7)陣發性血壓升高,伴頭痛、心慌、多汗;
8)雙上肢收縮壓差異>20mmHg;
9)因診斷需要到上級醫院進一步檢查。
四、降壓目標
1.一般高血壓患者,血壓降至140/90mmHg以下。
2.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腎臟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如能耐受,血壓應降至130/80mmHg以下;
3.65~79歲的患者血壓降至150/90mmHg以下,如能耐受,血壓可進一步降至140/90mmHg以下;
4.80歲及以上的患者血壓降至150/90mmHg以下。
五、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
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限鹽減重多運動,戒煙戒酒心態平。
六、啟動藥物治療時機
所有高血壓患者一旦診斷,建議在生活方式干預的同時立即啟動藥物治療。
僅收縮壓<160mmHg且舒張壓<100mmHg且未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卒中、外周動脈粥樣硬化病、腎臟疾病或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醫生也可根據病情及患者意愿暫緩給藥,采用單純生活方式干預最多3個月,若仍未達標,再啟動藥物治療。
七、常用降壓藥及優缺點
1.ACEI和ARB(縮寫:A)
兩類藥物降壓作用明確,尤其適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的患者,有充足證據證明可改善預后。
用于蛋白尿患者,可降低尿蛋白,具有腎臟保護作用,但雙側腎動脈狹窄、肌酐(Cr)≥3mg/dl(265μmol/L)的嚴重腎功能不全及高血鉀的患者禁用。
妊娠或計劃妊娠患者禁用。
基層常用ACEI類藥物用法、適應證、禁忌證及不良反應。
基層常用ARB類藥物用法、適應證、禁忌證及不良反應。
2.β受體阻滯劑(縮寫:B)
可降低心率,尤其適用于心率偏快的患者,用于合并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可改善預后;用于冠心病、勞力性心絞痛患者,可減輕心絞痛癥狀。
但注意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24小時內)應慎用,心力衰竭急性期(氣短、端坐呼吸、不能平臥)不適合應用,應待病情平穩后使用。
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急性期不建議在基層首用β受體阻滯劑。
以β受體阻滯作用為主的α-β受體阻滯劑,如卡維地洛、阿羅洛爾、拉貝洛爾等,也適用于上述人群。
β受體阻滯劑可降低心率,禁用于嚴重心動過緩患者,如心率<55次/分、病態竇房結綜合征、二度或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支氣管哮喘患者禁用。
大劑量應用時對糖脂代謝可能有影響,高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及α-β受體阻滯劑,如比索洛爾、美托洛爾、卡維地洛等對糖脂代謝影響較小。
3.CCB(縮寫:C)
最常用于降壓的是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阻滯劑,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緩釋片或控釋片、非洛地平緩釋片等。
此類藥物降壓作用強,耐受性較好,無絕對禁忌證,適用范圍相對廣,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等更適用。
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頭痛、面部潮紅、踝部水腫、心跳加快、牙齦增生等。
4.利尿劑(縮寫:D)
噻嗪類利尿劑較為常用,尤其適用于老年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及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
噻嗪類利尿劑的主要不良反應是低鉀血癥,且隨著利尿劑使用劑量增加,低鉀血癥發生率也相應增加,因此建議小劑量使用,如氫氯噻嗪片12.5mg,每日1次。
利尿劑與ACEI或ARB類藥物合用,可抵消或減輕其低鉀的不良反應。
痛風患者一般禁用噻嗪類利尿劑。
嚴重心力衰竭或慢性腎功能不全時,可能需要應用袢利尿劑(如呋塞米),同時需補鉀,此時建議轉診至上級醫院進一步診治。
八、高血壓藥物治療方案
1.無合并癥高血壓藥物治療方案:
2.有合并癥高血壓藥物治療方案
九、高血壓患者血脂管理目標
高血壓合并相關疾病或情況的降脂目標見下表。
他汀類藥物總體耐受性好,但有導致肌病、橫紋肌溶解、轉氨酶升高等不良反應的可能,且隨劑量增加,風險升高。
對初始用藥的患者,6周內應復查血脂、轉氨酶和肌酸激酶,無不良反應且LDL-C達標后,可調整為6~12個月復查1次。
十、高血壓長期隨訪管理
1.隨訪頻率
血壓達標患者至少每3個月隨訪1次;血壓未達標患者,2~4周隨訪1次。
2.隨訪內容
是否有新診斷的合并癥,如冠心病、心力衰竭、腦卒中、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或外周動脈粥樣硬化病等。
每次隨訪均應查體(檢查血壓、心率等,超重或肥胖者應監測體重及腰圍),生活方式評估及建議,了解服藥依從性及不良反應情況,必要時調整治療。
3.年度評估
所有患者每年應進行一次年度評估。
除了進行常規體格檢查外,每年至少測量一次體重和腰圍。
建議每年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包括血常規、尿常規、生化(肌酐、尿酸、谷丙轉氨酶、血鉀、血鈉、血氯、血糖、血脂)、心電圖。有條件者可選做:動態血壓監測、超聲心動圖、頸動脈超聲、尿白蛋白/肌酐比、胸部X線片、眼底檢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