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鑫是一名清華大學的學生。大二的他已經連續獲得多次獎學金,以及國外交換生的名額。
但你能想到8年前的他是一個不學無術、脾氣乖戾、沒有人緣的多動癥孩子嗎?甚至有老師斷言,這孩子上不完初中!
現在,他卻成了朋友口中稱贊的對象,父母和鄰居眼中的天之驕子~
從人人談之冷眼的多動癥孩子逆襲成為清華學子?是什么改變了他?
小鑫小學2年級。和多數家長一樣,第一次得知孩子是多動癥的1個月時間里,我不愿意接受。甚至感到疑惑。
孩子真是多動癥嗎?后來,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以及對同學老師的態度證實了醫生的結論。
我不僅要面對孩子所造成的種種后果,還有要克制自己易怒的脾氣,把自己塑造成善解人意的媽媽,這簡直難上加難。
我甚至想過撒手不管,破罐子破摔....
小學4年級,在醫生的建議下,孩子開始接觸康復訓練。
一次偶然,徹底改變了我對多動癥孩子教育的觀念和方式,在這之前,懲罰教育和打擊教育是我慣用的方式。
康復課堂上,一位康復師讓我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康復治療的重要性,于是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管教方法。
在康復師的幫助下,我開始學習并采納正面管教中的方法,比如康復老師推薦的《正面教養》、《孩子,把你手給我》等。
正是這逐漸的學習,改變了我對教育的認知。也不得不說,孩子的蛻變正是從我管教改變開始的....
因為學會正向教養,孩子和我都變得更加友善,脾氣乖戾的他也慢慢好轉,多動癥得到緩解。
上面的故事,是西南兒童康復醫學研究院徐磊院長在國慶講座上分享的真實故事。雖然簡短,卻很有沖擊力!
什么是正向教養?為什么能把孩子多動癥孩子培養為清華學子?父母們如何利用正面教養管教孩子?
正向教育如何用到生活中?徐磊院長講座分享
下面小鈴鐺將結合生活,講述院長課堂上所分享的正面管教方法;并在第二段的內容中幫助父母學會辨認多動癥。
什么是正向教育:正向教育是一種既不用嚴厲也不用嬌慣的管教方法。它以相互尊重與合作為基礎,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技能....
下面3種正向管教的方法和措施,父母們可以參考借鑒。
① 學會把握時機的教育
比如你剛下班回家,看見房間里遍地狼藉,孩子見你就大鬧著要吃東西,這時候你會忍住脾氣乖乖給孩子做飯嗎?
可能多數父母都會下意識的吼孩子,“吃吃吃,就知道吃,房間這么亂也不知道收拾,我才下班....”
一番訓斥后,孩子也灰溜溜的坐到一邊,整個家庭變得冷冷的。
其實,這樣不僅容易降低親子間的友愛關系,還會打擊孩子改善的信心,留父母下易怒的印象。
正向教養的做法是:
父母先平靜內心,比如深呼一口氣,然后以商討的姿態對孩子說:“那你先把房間收拾好,媽媽這就給你弄最喜歡的....我們比比誰先把自己的事做好!”
這樣不僅能激勵孩子完成家務,還能養成承擔責任的好習慣。
總結來說:在孩子犯錯之后,父母不要頂著不滿的情緒馬上教訓孩子,這樣教育效果適得其反。
而是在冷靜后找最恰當省力的方法。這樣,更能保證有效溝通的質量與解決問題的效果。
② 學會相互尊重
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小朋友,尊重都是順利溝通的開始。
在講座上,徐磊院長提到,父母要學會利用這2點建立親子間相互尊重的護城河:
① 與孩子建立和保持信任感
② 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具體如何做呢?
對于建立和保持信任感父母可以這樣做▼
就拿輔導作業來說,父母要鼓勵孩子主動思考,當孩子做得不理想時,也要側面給予鼓勵(要注意不是張口就夸贊)。
比如把“這道題都不會?怎么這么笨”換成“不錯喲,已經很接近答案了!
把“這么簡單就不能自己動動腦筋嗎?”換成“上一道題都解對了,這道肯定難不倒你!”
對于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父母可以這樣做▼
就拿摔碎碗來說,父母要說明這一次除了要承擔打掃的責任之外,下一次再摔碎碗,就可能會被扣零花錢。
這么做,能夠讓孩子知道因果關系,讓他們了解在每一次犯錯后,都會有相應的責任需要擔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約法三章”。
總結來說:父母要學會對孩子想做并正確的事,給予肯定和支持;
即便事后做得并不好或不完美,也要給予鼓勵和支持。因為這一次的鼓勵是和認同是下一次更好的開始!
③ 著眼孩子的優點而不是缺點
很多時候,父母總在不經意間放大孩子的缺點,慣用打擊教育。
就拿孩子不經意的過錯來說,要減少對孩子說“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什么都做不好”類似的話。
而改用悉心指導的話,增加對孩子肯定的語句“真是太不小心了,下次一定要注意哦了!摔碎了碗,要用洗碗來彌補哦”盡量做到語言溫和,沒有敵意。
這樣做不會讓孩子產生消極情緒和自卑心理,而會讓孩子模仿和學習父母的正向態度,成為善解人意的高情商小朋友。
總結來說:即使孩子滿身缺點,但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也要把85%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孩子15%的優點!
以上,只是正面教養的冰山一角,不管是針對普通孩子還是多動癥孩子都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下面的內容中,徐院長還分享了,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多動癥。
觀察點1:孩子是否存在執行功能障礙
什么是執行功能障礙?
執行功能障礙,也就是父母常說的孩子不聽話,不懂規矩,做事沒有目的性。
具體表現為以下3點:
① 記不住該做的事、不會用過去的經驗做現在事「經常犯同樣的錯誤」。
② 好動容易沖動,并且不會控制情緒「不分場合的打鬧、不計后果的嬉戲玩耍、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③ 沒有按計劃行事的想法,不會制定計劃「上課不遵循課堂規則、做事東一下西一下,沒有目的性」。
父母們可以通過觀察孩子是否有以上3個表現,初步判斷孩子是否存在多動癥的可能性。
當然,權威的判斷方式依然需要科學和全面的醫學檢查,因為這樣才能判斷孩子多動癥的輕重程度以及制定孩子的康復訓練方法。
觀察點2:孩子是否存在回饋系統障礙
什么是回饋系統障礙?
回饋系統障礙,也就是醫生們常形容多動癥孩子的:被動注意力差!
孩子表現為:看電視、玩游戲「畫面豐富、不耗費注意的事」時能專注很長時間,一旦學習就無法專注。
也就是說多動癥孩子對不喜歡或沒有興趣的事物,很難產生行動。這也是學習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總結來說:多動癥孩子在生活中表現為經常犯同樣的錯誤、做事不計后果、鬧情緒不分場合、做事沒有目的性,不遵守規矩等多個方面。
在控制多動癥的惡化,降低多動癥對孩子的危害上,家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向教育必不可少。
面對多動癥孩子,不僅需要像鑫媽一樣敢于接受孩子的缺點和認識多動癥,更需要家長們的正確管教~
好啦,以上就是院長的課堂部分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