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都斯坦玉器其實就是回教玉器或伊斯蘭玉器。痕都斯坦這一地名便是由乾隆帝親自考訂,清代痕 痕都斯坦玉瓶都斯坦位于印度北部,包括克什米爾和巴基斯坦西部,其玉材多為南疆的和闐玉、葉爾羌角閃石玉。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純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尤多選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瑩。這與中國傳統玉器的留玉皮或雜色玉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地人相信玉做的食具可以避毒,故一般多為實用的碗、杯、洗、盤、壺等飲食器皿,不見中國玉器中常見的禮玉和佩玉。這些玉器的裝飾很有當地文化特點,有些在器壁上鑲嵌金、銀細絲及紅、綠、黃、藍等各色寶石或玻璃;花紋裝飾多為植物花葉,以莨苕、西番蓮和鐵線蓮為主;用異色寶石嵌現動物眼睛等。除了這些裝飾手法,還采用水磨技術,胎體透薄,有“西昆玉工巧無比,水磨磨玉薄如紙”之說。
目前我們所見清宮所藏痕都斯坦舊玉有兩種,一種為當年輸入,另一種系宮內工匠仿制,稱“西番作”。
清乾隆時,內務府設立了專門仿制痕都斯坦玉的作坊,蘇州的專諸坊也有仿制。這些“西番作”玉器并沒有亦步亦趨地復制痕都斯坦玉,而是吸取其造型別致、花紋流暢、胎體透薄的優點,結合中國工藝的傳統方法,創造出帶有西番風格的玉器。這些中西結合的玉器直接影響了中國玉器的制作風格,近現代玉器爐瓶大多造型是中式的,而裝飾紋樣是西式的,猶如中西結合的民國家具,正說明了痕都斯坦玉的影響力。
痕都斯坦玉瓶
痕都斯坦玉器(亦稱伊斯蘭玉器),是指清宮中收藏的北印度與土耳其等玉器,由于是清高宗不詳其差異,統稱為“痕都斯坦玉器”
痕都斯坦式玉嵌寶石瓶
痕都斯坦為Hindnstan的譯音,史稱位于印度北部,包括克什米爾及西巴基斯坦。
中國成書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欽定皇輿西域圖志》載:“痕都斯坦,在拔達克山西南,愛烏罕東。國公治玉,以水磨成器最精,為內陸弗逮,舊于葉爾羌貿易,乾隆二十五年頒書贈物,今通市如故,”又稱:“拔達克山西南行,有部曰愛烏罕,東南為痕都斯坦部,距蔥嶺外大國,又東為巴勒提。”
“痕都斯坦東境,直西藏之西。”
痕都斯坦工--盤1
清《天竺五印度說》和《天竺五印度考準》御制文也由論述。
清乾隆時痕都斯坦在我國的邊境以外,地處新疆西南,西藏之西。阿富汗的東河東南,拔達克山西南,巴勒提及克什米爾正西,北印度的西北,并與一部分國家和地區,如印度、克什米爾、阿富汗為鄰。
痕都斯坦工--盤2
目前我們所見清宮所藏痕都斯坦舊玉有兩種,一種為當年輸入,另一種系宮內工匠仿制,稱“西番作”。
清乾隆時,內務府設立了專門仿制痕都斯坦玉的作坊,蘇州的專諸坊也有仿制。這些“西番作”玉器并沒有亦步亦趨地復制痕都斯坦玉,而是吸取其造型別致、花紋流暢、胎體透薄的優點,結合中國工藝的傳統方法,創造出帶有西番風格的玉器。這些中西結合的玉器直接影響了中國玉器的制作風格,近現代玉器爐瓶大多造型是中式的,而裝飾紋樣是西式的,猶如中西結合的民國家具,正說明了痕都斯坦玉的影響力。
痕都斯坦工--盤3
痕都斯坦與中國的友好關系
痕都斯坦在中國漢代史書中有稱“瀱賓”。從《漢書·西域傳》及《茶余客話》中得知,痕都斯坦與中國貿易往來有兩千余年的歷史。清乾隆時期痕都斯坦與中國主要在新疆進行通商貿易。該地商人將中國的絲綢、瓷器、藥材、玉料等運往痕都斯斯坦,同時也將痕都斯坦的玉器等產品運往中國行銷。痕玉東傳始于清廷對新疆會、準兩部的征服。乾隆朝是“痕玉”進入宮中最多的時期。痕玉受到了乾隆皇帝的格外喜愛,并賦詩幾十首,對痕玉的名稱、器型、裝飾、工藝給與高度評價。
痕都斯坦玉四系罐
痕玉制作歷史悠久,在乾隆朝時到鼎盛時期,乾隆朝以后,逐漸進入衰弱期,甚至痕都斯坦一名也漸不為人知,直至消失,這可能和玉原料來源中斷有直接關系。有史料和實物證明,痕玉玉料與和田玉相似,而中斷的原因,史學家認為是由于18世紀以后,英國占領印巴島后,中國與痕都斯坦的來往和貿易被割斷,新疆的玉料也就無法運至痕都斯坦,從而“痕玉”生產中斷。久而久之,生產技藝也由高潮跌落到低潮,甚至頻臨失傳。當然這一論斷尚需得到進一步證實。
痕都斯坦玉調色盤1
痕玉的風格和特點
痕玉所選用玉材多為新疆和田青玉,也有白玉,次為碧玉,但未發現黃玉和墨玉。痕玉玉質溫澤,對光透照有雪花或棉花斑紋,主要可以分為食器與雜器兩大類。食器類有碗、杯、盤、瓢、杓等。雜器類有罐、瓶、盒、筆室、燈檠、香爐、可蘭經架、鏡、火藥筒、劍把、鷹架等。
痕都斯坦玉調色盤2
痕玉器物造型奇特,多為圓體,采用自然界的花、果、葉等植物形狀作為裝飾母題,尤以莨苕和蓮為主要飾物,以鋸齒邊的寬葉及直穗上成串花朵為其典型特色,但反應在玉器上的大多圖案化了,難以辨識。痕玉上所雕的蓮花,不像水生蓮花,而相似于陸地種植的“西番蓮”“鐵線蓮”。
痕都斯坦玉調色盤3
花葉紋的雕法有立雕、浮雕、鏤空和少量圓凹雕,以剔地陽紋技法,即淺浮雕亦稱“隱起”對玉器器表起之花紋,皆磨去琢痕,以顯圓潤,正可謂“看上去花葉,撫來無痕跡。”但底子往往不磨,任其高低不平,也另有一番藝術效果。
痕都斯坦玉調色盤4
玉雕花紋裝飾極為豐富,其主要特征是規整、對稱的圖案式布局,其中既有表現花葉的柔美與盎然生機的作品,也有表現硬朗剛直的作品。器物的耳足、耳柄也多呈對稱性布局。凡成對稱者,其耳或柄多飾花果枝葉型。痕玉的器底和足多外撇,其形或作花,或作花瓣,或呈葉形。
乾隆 黃玉痕都斯坦菊瓣紋盤
痕玉不僅多利用多層次的淺浮雕捕捉大自然的奇妙生機,而且為了加強裝飾效果,常采用五顏六色的鑲嵌來營造華麗高貴的美感氣氛。主要是在玉器上鑲嵌金銀和珠寶,以形成美的圖案,使玉器更加富麗堂皇,亦有金粉直接描繪圖案的。所謂“耳垂翻出雙苞綴,足砥粉承碎瓣拿”、“玉瓢一握如花瓣,有蒂有葉還有花”等詩句,正是對“痕玉”紋飾圖案及造型藝術的生動描寫。
清 痕都斯坦花卉紋圓玉瓶
痕玉部分器壁(玉碗、盤、杯等)雕琢既細且薄,由外透過器壁能看清器內盛裝的物質顏色,由內透過器壁能看到外壁上浮雕的各種花紋圖案,正如乾隆皇帝稱贊的那樣:“薄于紙更輕于銖”、“撫外影瞻內”。這種追求玉器薄胎、透明的工藝史痕玉的一大特色。
痕玉主要花卉葉紋。花葉紋是痕都斯坦玉器(伊斯蘭玉器)的主流紋飾,最常見的花包括:蓮、罌粟、薔薇、蜀葵、百合、水仙、石竹等。組合花常見的是菊花。最常見的葉紋是莨苕,可長可短,可繁可簡。其次是蕉葉、鳳尾草、狗尾草等。
痕玉中的主要鑲嵌技法。痕玉器,喜愛加上五顏六色的鑲嵌,如在玉器上鑲嵌上金屬絲與紅、綠等各色寶石,來營造華麗高貴的氣氛和美感。鑲嵌技法主要有:嵌銀法、嵌立體金絲法、嵌金絲磨平法、貼金圈法、堆膠貼金箔法、金托法、貼金箔花法、金泥繪圖法、彩繪法、單嵌法等。此外,還有玉嵌玉枝法,也別具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