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83歲的李婆婆怎么也想不到,為了將自己和兒子攆出門,40多歲的女兒把家里的電都斷了。
李婆婆是九龍坡人,和兒子張斌住在石坪橋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
拆遷安置 李婆婆額外分得一套房
房子雖然是李婆婆和兒子住著,但房產證上卻寫的是女兒張春梅的名字。
2000年左右,李婆婆所在的老家拆遷,拆遷安置方案有兩種,一種是補償現金,一種是補償房子。李婆婆和兒子張斌選擇了現金補償。
考慮到李婆婆和兒子沒有房屋居住的實際困難,村委會決定,另外再補償一套房子給母子倆。但是,村委會要求房子不能再寫李婆婆和兒子的名字,因為“已經對兩人補償了現金”。
經過商量,李婆婆找來已經出嫁的女兒張春梅,讓她“代辦”安置房的相關手續。
隨后,由李婆婆的兒子張斌出資4萬余元,女兒張春梅負責走程序辦手續,最終領到了這套80平方米安置房的鑰匙。此后,這套房子也一直由李婆婆和張斌居住。
房價上漲 女兒偷偷辦好房產證
眼看這幾年房價一步步上漲,女兒張春梅的心態也漸漸有了變化。對比周邊房價,李婆婆住的這套房子市價也爬升到了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這樣一來,原來4萬元買來的房子,現在市值在48萬元左右。
李婆婆后來才知道,早在2009年,張春梅就瞞著母親和哥哥,拿著當年寫有自己名字的收據,在房管所辦理了房產證。而房產證上的名字,寫的正是張春梅本人。
她把母親家里的電斷了
今年開始,張春梅就多次要求母親和哥哥搬家。我們了解到,李婆婆已經83歲高齡,張斌40多歲,至今在吃低保。今年8月,張春梅找人將房子里的電也斷了。
無奈之下,李婆婆只好找到石坪橋派出所社區民警李曉華。
李曉華聽說后,覺得這事太不可思議,“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女兒,要將自己的母親和哥哥攆出門,難不成還讓他們睡大街上去?”
通過走訪調查,李曉華摸清了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他認為,從法理上,李婆婆和兒子不占優勢,畢竟房產證寫的是女兒的名字。但事實上,“這套房子的確應該劃歸老母親所有。”但是要想解決這起家庭糾紛,遠比李曉華想象的復雜得多。
女兒說,只因母親太偏心
可房子真比親情更重要?
經過多次聯系,李曉華終于將李婆婆、張斌和張春梅約在一起,“商量著把這事解決了。”
在社區警務室里,張春梅叉著腰,邊說邊帶著哭腔,指責母親:“你以前太偏心,什么都向著哥哥!”
母親具體如何偏心,張春梅沒說,李曉華也不好多問。李婆婆插不上話,只是一個勁兒哭。張斌嘴笨,更是半個字插不上來,只是氣得握緊了拳頭。
“你母親年老體衰,始終需要可以落腳的地方。”李曉華耐心勸導雙方平息怒火,他認為一家人的恩怨都已經過去,還得朝前看,“女兒也許只是想用這個事情,發泄下這些年對母親的怨氣。”幾次調解下來,一家人終于可以心平氣和坐下來談談,李曉華也松了一口氣。但讓李曉華想不到的是,就在前幾天,女兒又將母親和哥哥告上了法庭,要求法院裁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