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章丘又成了“網紅”,
火得不賴!猜猜這次為了啥?
先請看視頻!
點擊觀看視頻
大家聽聽!
《魯生可畏》這話簡直是太有道理了!
所有章丘人其實也是這樣認為的!
并且不接受反駁!
并且不接受反駁!
并且不接受反駁!
Duang!Duang!Duang!Duang!
大蔥上場!
每年進入11月,是章丘大蔥收獲的季節。同時,也是山東妹子的男朋友們最緊張的時刻。
這段時間內,千萬別跟女朋友吵架,別干任何可能引發口角的傻事兒。
否則,你將會受到另一半的靈魂暴擊,一句終極核能嘲諷:
你還沒我家蔥高呢。
沒我家蔥高呢。
蔥高呢。
呢。
……
? 齊魯晚報
一個男孩子跟山東女朋友回了家,頭一次感覺自己成了弱勢群體。
酒量不如人,身高不如蔥,吃個飯,都能隨時感到自己的渺小。
因為山東食物真的好!大!啊!
在出產大大大大蔥的章丘,每年此時,會舉辦一屆“中國·章丘大蔥文化旅游節”。
聽起來,像是又一場散發土味的迷惑行為,特別適合山東電視臺全程直播。
但是,這場看起來沒啥文化的文化活動,有一個環節,總會受到萬眾矚目,且自帶熱搜體質——
章丘大蔥種植狀元評選。說白了,就是比誰家種的大蔥最高。
之所以能上熱搜,是因為它的參賽標準,非常傷人:
185cm以下的蔥,沒有參賽資格。
今年的大蔥狀元,也就2.435米高,還不算最高的。
章丘大蔥,高大脆白甜
章丘大蔥,欲與姚明試比高
▲感受一下普通章丘大蔥的高度
據說,很多沒有蔥高的男孩紙,因此陷入自閉三連:
別問我算哪根蔥了。
我哪根蔥都不算。
我太難了。
山東這片土地,種啥都瘋長,別人種蔥就是蔥,咱章丘人種蔥就是樹!
種蔥就是樹!
就是樹!
樹!
Duang!Duang!Duang!Duang!
龍山黑陶上場!
龍山黑陶是怎樣煉成的?
一件精美的黑陶工藝品產生要經過10道嚴格的工序,浸泡過濾→沉淀縮水→制泥→制坯→晾坯→修坯→壓光→刻花→干坯→燒制,每一道工序都是老師傅按照多年經驗摸索出來的,特別是刻花環節,尤其考驗技工的手藝,分為陽刻、陰刻、淺刻、深刻、浮雕、鏤空、剁刀、對刀等手法,巧奪天工的圖案就出現在了陶坯上。
等到將陶坯放在窯內燜火三天后方可起窯,最后將窯內取出的陶器除塵擦亮,一件精美的陶藝品就呈現在您的眼前了。
灌泥
制坯
修坯
刻花
出窯
Duang!Duang!Duang!Duang!
才女李清照上場!
在喧囂的城市中心,有一座泉水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園子,堪稱是上天的恩賜。經過時光的積淀,園內有園,院內有院,亭下廊前每步即景。在這個精致、幽深的園子里,一亭一軒,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與周圍的環境極其融和,沒有一絲一毫的突兀。相對于諸泉的清澈秀麗,漱玉泉畔的李清照紀念堂則多了一份濃郁的書卷氣和厚重的人文色彩。
紀念堂集展覽、緬懷于一體,展示了李清照的生平、文采、史評,通過那些文字、圖片、雕像,人們似乎更加懂得了那個多情、多才的女子。最惹人注目的是李清照的雕像,她雙眸開啟,儀態秀麗端莊,像一朵冰清玉潔的蓮花,像是在沉思著一個王朝的沒落,又像是默想著遠去的丈夫……
從紀念堂那一扇扇半開半閉的門窗望去,有一種遺憾和神秘的氣息。雖然李清照的一縷芳魂早已漸行漸遠,可她卻仿佛依然還在,讓人情不自禁地去追溯她傳奇的過往,去感受那段逝去的時光。她像是秋風里一株怒放的菊花,迎風而笑,那一抹金黃于歷史的夕陽下,明艷不可方物。
李清照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經歷了太多的波折、太多的情感,她以超凡絕世的才華、深婉豐厚的情致,樹起了一座詞的豐碑,那一首首詞也永遠珍藏著她的剎那芳華。她的詞以南渡為界,南渡前的詞主要描寫愛情生活和抒發離情別緒,清新中透著淡淡的哀愁,婉約有致,有清水出芙蓉般的純凈之美。那一首首詞是李清照從心弦上彈奏出的一支支純真優美的愛情之歌,表現了她對美滿愛情的追求與渴念。
夢想是美好的,可是社會的動蕩沖破了詞人“濃睡不消殘酒”的生活,“靖康之難”以后,金人的鐵蹄把詞人從溫馨的深閨書齋拋入到遷徙的難民流中,再加上丈夫趙明誠的病逝,使她在精神上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再后來,她又遇人不淑,與趙明誠一生辛苦搜求、視同生命的金石文物,在戰亂中已經損失殆盡。晚境更是凄涼,孑然一身,零丁孤苦,顛沛流離,用她自己的話說“憂患得失,何其多也!”。
可是人生的不幸、命運的殘酷,卻改變不了她對故國深沉執著的愛,她手握一支亦秀亦豪的筆,給我們留下了一首首沉痛哀傷、催人淚下的詞作。在我看來,李清照的《漱玉詞》是一部渲染愁情的泣血之作。特別是南渡之后的詞作,都注入了離亂之苦,那充溢在詞中的凄苦哀傷無不讓人黯然神傷,悲愴不已。
翻看她的詞作,人們不難感受到,在李清照的字里行間,布滿著茫茫無際的命運之愁、歷史之愁,包蘊著女詞人的相思之痛、婕妤之怨、悼亡之哀,充溢著顛沛流離之苦、破國亡家之悲,通過對往昔的美好回憶,去抒發現實的山河之慟,用對日常生活細微的親切感受,去表達她深沉的故國之思,將個體失落的壓抑苦悶和戰亂時代民族、社會的苦難憂患緊緊融合在一起,悲愴而沉郁,自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時光如東流水一去不返,一代詞人李清照在閱盡世間滄桑、嘗遍世態炎涼后,悄然謝世了。可是她的寂寞、她的苦澀、她的勇敢、她的執著、她的高潔人品,她瑰麗的才華、她絕世的容貌、她凄美的故事、她優雅的品性,都如亙古之月光,歷久彌新、揮之不去。在漱玉泉畔,恍恍惚惚還能瞥見她的身影在閃動。她輕揚婉兮,來往顧盼,掩映生姿,勝過所有光影中的紅顏與故事。
Duang!Duang!Duang!Duang!
龍山小米上場!
龍山小米
龍山小米,產于章丘,
以色澤金黃、味道醇美、
營養豐富、享有盛譽。
關于龍山小米,
還有一段華美的傳說呢!!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這個傳說。
清高宗乾隆帝瀟灑風流,
一生愛游山玩水,喜物產民俗。
每到一處,便欣然揮筆撰文題字,留下蹤跡。
在他下江南巡游時,
聽說章丘是塊山明水秀的物豐膏腴之地,
便起圣駕來到章丘城。
接駕的是章丘名門望族、西關高家的高如恂。
此時高如恂已是古稀耄耋之年,
但他耳不聾眼不花,思維相當敏捷,
經常做出一些奉迎諛頌的“怪事”,
被人們傳為佳話。
接駕乃隆重之事,
錦天繡地樂器歌舞自不必說,
猴頭燕窩熊掌鹿胎也是“常見而不鮮,
常食而味淡”。
皇帝什么好東西沒吃過?
想要使龍顏大悅,“品出一點味兒來”,這真是一件難事。
高如恂思來謀去,突然想到了龍山小米。
接駕儀式完畢,正巧是乾隆帝用“小飯”的時辰。
高如恂急忙叩頭啟奏萬歲爺:
“小人備有龍米金湯,望萬歲品嘗。”
乾隆帝聽奏,先是一怔,隨后思到:
湯羹之類,幀也不知喝過多少,
這‘龍燙金米'怎么從未聞過?
不有興趣上來,傳旨速速端來。
當一直銀碗遞在乾隆手中時,
乾隆細觀碗中之湯,只見色澤金黃,粘凝均勻,
表面浮一層清淡如氤氳之氣的米油。
未曾入口,暗香已先吸入鼻孔。
輕輕吸吮一口咽下,口內余香溫和綿柔,
不似瑰香濃烈,又勝蓮蓬透脾。
在碗沿粘有幾粒米,乾隆帝舒舌尖舔入口內,
他一邊回味著米香一邊指碗說道:
“此真乃銀碗金湯!可不知這‘龍米’一說的出處。”
如恂又急叩頭說到:
“萬歲聽稟,此米產于縣邑西南龍山鎮石人坡,
故名為‘龍米’。”
“可有來歷?”皇帝又問。
“傳說上古之時,神農帝在此造耜制陶品嘗百草,
稻黍麥豆皆系草類,均被神農帝點化為稼,供人種植求生。
龍粟身纖體弱未被點化,便泣于荒坡石縫之間,其悲甚痛。
神農帝憐之,便亦點化之。
因龍山乃粟誕生之地,故其味自然馨醇誘人矣。”
乾隆帝大悅,望著如恂那雪須銀發,
不由想起了畫中的壽星,
隨欣然揮筆題了“天開壽域”四個大字,
并把這四字大匾賜予如恂。
如恂叩頭謝恩,如雞啄米。
以后他把此匾懸入大廳,
地方官吏、富室豪紳爭相瞻仰,
成了高家累世之榮耀。
乾隆帝又傳圣旨:速集龍米數斗,一半送京城賜朝中各大臣品嘗;
一半隨駕攜帶江南途中,分賜沿途地方官員品嘗。
又道:龍山小米乃上乘之米,日后每年收成新米,務必要歲歲朝貢近京。
自此,龍山小米便名聞京城,譽滿天下,朝野爭相食之。
怎么樣,
看了龍山小米的故事,
是不是已經開始流口水了那?
章丘名吃還有好多呢!
享譽全國的章丘大蔥
明水香稻
明水白蓮藕
再好的食材,
也需要章丘鐵鍋來烹制
Duang!Duang!Duang!Duang!
鐵鍋上場!
自從央視的《舌尖3》播出后,
章丘鐵鍋刷爆朋友圈,
登上熱搜榜,一時之間求鍋者眾!
其實
章丘鐵鍋手藝
要歷經十二道工序
再過十八遍火候
一千攝氏度高溫錘煉
經受三萬六千次錘打
才能打造出一口鐵鍋
三萬六千錘,點亮“匠心之路”
三萬六千錘,彰顯“章丘精神”
無疑
章丘無鍋的背后
反映出章丘的匠心
“章丘鐵鍋”精于工、匠于心
精益求精、一絲不茍
“章丘鐵匠”有情懷、有初心
詮釋萬般家國情懷
山東,
不能沒有章丘!
章丘,
讓山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