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唱反調的兒童不是不聽話,而是有你想不到的數學天賦!
先看下面這道題,據說連哈佛大學的高材生都會答錯——
球拍和球總共1.1元,球拍比球貴1元,球多少錢?
相信你的第一反應是球為0.1元;但如果球0.1元,球拍就是1.1元,兩者相加不是1.2元了嗎?所以正確答案是球為0.05元。
根據諾貝爾獎得主卡內曼在美國頂尖高校的測試,超過七成的學生也都答錯了這道題。
絕大多數人,都不具備批判性思維
上面這道題,暴露出很多人都匱乏的一種能力——批判性思維,即不用直覺和慣例思考問題,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也能保持謹慎。
所以,當孩子再說出“天空是灰色的才不是藍色的”“為什么端午節不吃月餅呢”這種“無理取鬧”的話時,別急著生氣,他們往往有批判性思維,要用正確的兒童早教方法引導。
根據心理學家的長期研究,批判性思維有助于提高邏輯推理、因果論證等方面的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可以在數學、物理等學科獲得更優異的表現。
批判性思維訓練,需要從日常生活入手
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其實并不難,只要遵循以下兩個原則,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進行很有效的訓練。
(1)對習以為常的現象追問原因
批判性思維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對常見現象保持好奇,并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思考。
如果孩子沒有這樣的意識,家長可以從一些簡單的問題入手進行早教,激發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比如——
“萬圣節有做南瓜燈的習俗,為什么不用蘿卜或西瓜來做燈籠呢?”
這能讓孩子從物體外觀、形狀等角度全面思考,比如南瓜的外殼厚而硬、內部的瓤又很軟,因此適合掏成中空做燈籠,很多成年人可能都沒有想過其中的原因。
這樣的訓練除了能引發孩子對世界的主動觀察之外,還能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要解答一個現象的原因,必須要找到有力確鑿的證明,提供有說服力的推理過程。
(2)對司空見慣的事物保持懷疑
《最強大腦》的Dr.魏曾經分享過一個自己的早教育兒故事——
“我帶女兒去海洋館時,她習慣性地把水里游的動物當作魚類;但當我告訴她鯨魚、海豚是哺乳動物時,她一臉不敢置信的表情,這打破了她的一貫認知。”
相信每個孩子的腦中都會有幾個類似的錯誤“常識”,家長要從日常生活入手引導孩子反思,有些司空見慣的認知是否是錯的呢?比如——
汗臭味并不是因為汗本身有味道,而是細菌分解汗水中有機物時產生的異味;
嘴唇發干時用舌頭舔反而會使干裂更嚴重,正確做法是擦一點植物油或潤唇膏;
即使再陰天,戶外也有紫外線,有可能會傷害皮膚……
相信通過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練習,加上正確的早教方法引導,每個孩子都能擁有批判性思維,在學前數學方面獲得更好的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