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婁貝蘞及攻烏,藻戟芫遂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
烏頭(川烏,草烏,附子)反半夏、瓜蔞(全瓜蔞,瓜蔞皮,瓜蔞仁,天花粉),貝母(川貝,浙貝)、白蘞、白及;
藜蘆反人參、南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赤芍,白芍)
十九畏
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 炮燀炙烘莫相依。
硫磺畏樸硝(芒硝,玄明粉),
水銀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含巴豆霜)畏牽牛子(包括黑丑,白丑),
丁香(公母丁香)畏郁金,
川烏草烏(附子)畏犀角,
芒硝(包括玄明粉)畏三棱,
官桂畏石脂,
人參畏五靈脂。
六陳歌
枳殼陳皮半夏齊,麻黃狼毒及茱萸,六般之藥宜陳久,入藥方知奏效奇。
妊娠禁用:
多為劇毒或性能峻猛的中藥,凡禁用的中藥絕對不能使用
丁公藤、三棱、干漆、土鱉蟲、大皂角、千金子、千金子霜、川烏、馬錢子、 馬錢子粉、馬兜鈴、天山雪蓮、天仙子、天仙藤、巴豆、巴豆霜、水蛭、甘遂、朱砂、全蝎、紅大戟、紅粉、芫花、兩頭尖、阿魏、附子、京大戟、鬧羊花、 草烏、制草烏、牽牛子、輕粉、洋金花、莪術、豬牙皂、商陸、斑蝥、雄黃、 黑種草子(維藥)、蜈蚣、罌粟殼、麝香
妊娠慎用:
一般包括活血祛瘀、破氣行滯、攻下通便、辛熱及滑利類的中藥,慎用的中藥雖可根據孕婦患病的情況酌情使用,但必須有相應的措施,在沒有特殊需要時應盡量避免使用,以免發生事故。
人工牛黃、三七、大黃、川牛膝、制川烏、小駁骨、飛揚草、王不留行、天花粉、天南星、制天南星、天然冰片(右旋龍腦)、木鱉子、牛黃、牛膝、片姜黃、艾片(左旋龍腦)、白附子、玄明粉、芒硝、西紅花、肉桂、華山參、冰片(合成龍腦)、紅花、蘆薈、蘇木、牡丹皮、體外培育牛黃、皂礬、苦楝皮、郁李仁、虎杖、 金鐵鎖、乳香、卷柏、草烏葉、枳殼、枳實、禹州漏蘆、禹余糧、急性子、
穿山甲、桂枝、桃仁、凌霄花、益母草、通草、黃蜀葵花、常山、硫黃、番瀉葉、蒲黃、漏蘆、赭石、瞿麥、蟾酥。
毒性中藥
1、砒石(紅砒、白砒):內服0.002-0.004g外用適量,研末撒,調敷或入膏藥中貼之、
2、砒霜、
3、水銀、
4、、雄黃:0.05-0.1g,入丸散,外用適量,熏涂患處, 孕婦禁用、
5、輕粉:內服每次0.1-0.2g,一日1~2次,服后漱口,外用適量,孕婦禁用、
6、白降丹:外用適量,不可內服,有腐蝕性、
7、生川烏:生品內服宜慎,不宜與貝母,半夏,白及,白蘞,天花粉,瓜蔞同用、
8、生草烏:同川烏、
9、生白附子:炮制后用,3~6g外用生品適量搗爛,熬膏或研末以酒調敷患處、
10、生附子: 3~15g, 孕婦禁用、
11、生半夏:內服3~9g,外用生品適量,
12、生南星:內服,一般炮制后用,3~9g,孕婦慎用、
13、生狼毒:熬膏外敷、
14、生甘遂:內服0.5~1.5g。多炮制后入丸散用,孕婦禁用、
15、生藤黃:內服0.3~0.6g,外用適量。內服慎用、
16、洋金花:內服 0.3~0.6g, 外感及痰熱咳喘,青光眼,高血壓及心動過速患者禁用、
17、鬧羊花: 內服0.6~1.5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者鮮品搗敷,體虛者及孕婦禁用
18、雪山一支蒿:內服研末,0.06~0.12g,或浸酒外用適量,酒磨敷,未經炮制,不宜內服;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豆類及牛羊肉、
19、斑蝥:內服 0.03~0.06g,炮制后入丸散用,外用適量,研末或浸酒醋或制油膏,不宜大面積用, 內服慎用,孕婦禁用、
20、紅娘蟲: 內服 0.1~0.3g, 外用適量,體虛及孕婦忌服、
21、青娘蟲:內服0.03~0.06g,外用適量,體虛及孕婦忌服、
22、蟾酥: 0.015~0.03g,外用適量,孕婦慎用、
23、生馬錢子:內服,0.3~0.6g,炮制后入丸散不宜生用,不宜多服久服、
24、生巴豆:外用適量,研末涂或者搗爛以紗布包擦患處, 孕婦禁用、
25、生千金子:內服1~2g,去殼去油用,外用適量,搗爛敷,孕婦及體弱便溏者忌服、
26、生天仙子:內服0.06~0.6g ,心臟病,心動過速,青光眼患者及孕婦忌服、
27、紅粉(紅升丹):只可外用,不可內服。外用亦不易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