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分書法內行與外行的一個根本標準是,看這個人是不是以古代的經典法帖為師,很多人盲目學習當代人,結果積重難返,與正統書法擦肩而過。
書法最重要的便是“法”,而這些“法”就藏于古代的經典法帖當中,所以學書法必須要從古代的經典法帖當中去找尋和探索。
《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全碑整拓片
在歷代的經典法帖當中,有著名的“十大行書”之說,“第一行書”乃是著名的王羲之《蘭亭序》,“第二行書”便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行書是蘇東坡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寫下的《黃州寒食詩帖》。
其實對后世書法影響最大的一個人,要屬王羲之了,在“帖學”領域,沒有一個真正的書法家不是從王羲之的書法當中汲取營養而成名成家的!
《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全碑整拓片
從梁武帝一直到唐太宗時期,王羲之確立了在書壇的地位,到了唐太宗時期此風更甚,唐太宗說道:“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隸,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
自此皇家便有了搜羅王羲之法帖的傳統,在唐太宗時期,大內所藏王羲之法帖總計3000多卷。
唐三藏和尚取經歸來,唐太宗為了表彰其功德,命懷仁和尚等40余位全國頂尖的書法家編修《集王圣教序》,命太子李治為其作后記,令最著名的諸葛神力勒石,朱靜藏鐫字。成為了書法史上最為寶貴的一件王羲之書法集字刻本。
《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全碑整拓片
《集王圣教序》所選的字除了皇宮內藏的3000多卷王羲之法帖之外,還有朝廷花費重金向民間求購的王羲之真跡,在集字的時候,往往一個字都多重備份,為了考慮上下字的關聯與呼應,選字則極為考究。此作前后歷時25年而成。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親自主持,選用王羲之真跡,并請來當時最頂尖的40余位書法家,耗時25年,編成這樣一部法典,除了這件《集王圣教序》,找不出第二件作品來。
《集王圣教序》之所以比《蘭亭序》藝術價值要高的原因有三:其一:《蘭亭序》真偽難斷,與確定為唐代鉤摹本的王羲之諸多尺牘相比較,在用筆和結字的意趣上大有不同。
《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全碑整拓片
其二:《蘭亭序》乃是后世的鉤摹本,神韻盡失,學習《蘭亭序》在未來的書法創作當中,作用極少。
其三:《蘭亭序》的游絲過多,對于初學者學習極為不利,很容易造成線條孱弱的弊病。
而《集王圣教序》則不然,每一個字都極為考究,都是經過千挑萬選而選出來的經典,并且刻工極佳,沒有一字疏漏。
《集王圣教序》也并非在單字上無可挑剔,在行氣上在選字的時候也十分注重上下字的關系,迎接、疏密、大小、錯落、開合等等關系。這是后世的所有集字作品當中,所體現不出來的!
《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全碑整拓片
《集王圣教序》總字數為1904個字,許多字我們可以從《蘭亭序》當中找到,也能從王羲之的手札中找到,但是絕大部分字都是后人所未曾見到的,關于這些字的真跡,已經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當中,而《集王圣教序》除了書法價值之外,也有極重要的史料價值!
關于《集王圣教序》如今最好的拓本乃是宋拓本,而宋拓如今已經沒有整拓,最好的整拓乃是清初的拓本。
當你見到這件《集王圣教序》的整拓的時候,你會贊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