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家長: 教育是一個龐大系統的工程,家庭教育是幼兒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孩子的福祉是教育關注的共同焦點。我們的教育應該促進家長和教師成為朋友,促進家庭和幼兒園的良好溝通,促進孩子能在大家的共同關注下健康成長和發展。現在關注您的孩子的成長是很及時的,如果再等一二年,那就顯得有點遲了,到小學、初中、高中再去關心那就來不及了。因此,學校安排我與大家就家庭教育的問題進行一些交流和溝通。
一、家庭教育存在問題
1、目前我們家庭教育重視早期智力的開發,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尤其是忽視對幼兒進行做人教育。突出表現為家庭教育小學化問題嚴重,家長認為對孩子只有過早地進行認字、加減運算、認讀漢語拼音、背誦古詩等,親朋好友聚會時好讓孩子有展露才藝的機會,為自己的“面子”增光添彩,只重視眼前智力的培養發展;忽略了培養孩子的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交往的能力,生活中一味的遷就孩子、保護孩子,必然導致幼兒片面地發展。也可能是性格執拗孤僻。
許多家長不能理解一個問題,就是幼兒在未來社會的生存質量取決于生理、心理和道德品質等因素,未來社會情商重于智商。馬云說了這樣一句話:“現在不會玩的孩子,30年后工作都找不到。”
2、重視特長教育的培養,忽視身心的全面發展。不少家長片面地認為:素質教育就是特長教育,就是通過一些社會上開辦的培訓中心、活動中心對孩子進行體育、舞蹈、或琴棋書畫方面的專門訓練,使孩子掌握一技之長。于是不管孩子興趣如何,一味地奔忙于幼兒園、家庭和培訓中心之間,盲目地參加各種興趣班,弄得孩子疲憊不堪,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是不可否認的。父母是否合格,主要體現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因此,芬蘭(全球教育第一),男女在結婚之前,首先就要學習怎樣教育孩子,學習家庭教育知識,合格了發給合格證,然后才發給結婚證。可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多么重要!
3、可憐天下父母心!我每天早晨、晚上放學站在園門聽很多家長,訴說他們的煩惱和困惑:
(1)孩子不愛去幼兒園,每天送幼兒園都又哭又鬧;
(2)孩子膽小,怕生,不愛跟同學玩,不愛說話,沒自信;
(3)孩子學什么東西都是三分鐘熱度,不能堅持,遇到困難就往回縮;
(4)孩子被爺爺奶奶慣了一身壞毛病,說破了嘴就是不改;
(5)孩子自制力差,光知道玩游戲,不愛學習,一提學習就討價還價;
(6)孩子總是拖拉疲沓、丟三落四,得要大人跟在屁股后頭提醒;
(7)孩子做事情沒有計劃性,沒有目標,沒有時間觀念,磨磨蹭蹭;
......
賞識教育過了頭,孩子變得虛榮,自尊心極強,只能聽表揚和好話,聽不得半點批評,容不得說半句不好,受不得一絲挫折......
孩子變得“不聽話、叛逆;貪玩;不愛學習;撒謊......
為什么會變成這樣?為什么?
回想一下,幾年前,當孩子剛出生時,我們內心是多么喜悅和驕傲啊,可是,為什么僅僅幾年之后,心頭肉就變成了心頭刺,無比開心變成了無盡鬧心,無上驕傲變成了無地自容,甚至感覺生不如死!
作為一名從事教育30多年,我想大聲告訴各位家長的一個真相和事實就是:做父母也需要“資格證”!
有的年輕父母在教育孩子和選擇掙錢的時候,選擇了掙錢,對孩子的教育不管不問。但等孩子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不夠他敗家一年!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管教,陪伴,等孩子大了,你一輩子沒掙到的錢孩子一年就掙到了!
你在哪方面付出,就會在哪方面收獲,孩子的教育實效性太短,錯過了就再也沒有了!
父母要多從自身尋找原因。家長改變,孩子就會進步,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會天天向上!我們的家長十分勤勞,一心都撲在“掙錢”上,錢是要掙的,但是我還是希望大家在掙錢的同時,花一些時間陪陪自己的孩子吧!
作為父母或者爺爺奶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但是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今天我們家長的付出。其實,我們家長對自己的孩子付出了很多很多,然而,您很多的付出卻得不到孩子們的回報和響應。為什么?因為我們有很多家長缺少家庭教育的智慧,缺少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
二、首先要幼兒學會做人
1、培養孩子愛的能力
現在有太多的人,無論夫妻,還是親子之間,他們是真的愛著對方,卻缺乏愛的能力,別人很難感受到他們的愛,甚至誤解了他們。被他們愛著,卻一點兒也不幸福。怎樣培養一個具備“愛的能力”的孩子,成了每個家庭的必修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愛的培養卻還是要從愛他身邊最親近的人開始。言傳身教,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要對孩子說愛他,不要認為這是無聊的表白,這恰恰是愛的能力的一種表現。
有的孩子在媽媽回家之后就各種撒嬌粘著媽媽,而平時爺爺奶奶帶著卻很乖。其實,他們覺得媽媽是無條件愛著自己的,真實的表現自我,媽媽不如在回家之后就給孩子一個擁抱,告訴孩子媽媽也想他了,媽媽很愛她,這樣寶寶就能感受到媽媽的愛,自己也會更好的表現了。
2、培養孩子學會做人
生孩子容易,養孩子難,教育子女更難。有孩子不教,會怎么樣呢?
增廣賢文里說,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其實,養豬養大了還可以賣錢呢,養孩子養大了養成壞人,是什么狀態?虎毒不食子,人毒不堪親,他會六親不認。
大家看看這些新聞,這個16歲的少女,因為不滿意媽媽,花500塊錢讓自己的同學殺掉媽媽;這個20歲的男孩,不但殺掉媽媽,而且做了極端可怕的事情,請問這個媽媽,或者請問這個孩子的老師,你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在干什么?
我們要譴責這個殺人的,但是最應該檢討的是沒有對他們進行良好教育的父母親,老師們,在他小的時候為什么不教他好好做人?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長大了殺自己的父母,你養他干什么?
這種事情很多,我們很多家長把孩子培養成天才,神童,很優秀,考試很好,這也是一個典型,2歲上學,4歲上小學,12歲上高中,14歲上大學,這個是神童,可是在上大學之前自殺了,因為小小的困難,自殺了。所以如果不好好教育孩子,真的太可怕了,而這種可怕的現象現在比比皆是。
我們再看那些所謂的高考狀元,現在有一個調查表,說歷年的高考狀元,全軍覆沒,所有的高考狀元都沒有成為杰出的優秀的企業家,科學家,沒有一個,所以我們拼命的讓孩子讀書,就算讀成了狀元又能怎么樣呢?我們整個教育系統都為了分數在奮斗,這是極端錯誤的,所以首先要讓孩子學會做人,我們一定要懂得孩子沒有教育好的這種可怕性。
三、改變家長觀念可成就孩子一生
“有效教育方法,教您輕松做父母”,分四步,第一步:挖掘孩子產生諸多問題的根源;第二步: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第三步:引導教育孩子的重點;第四步,清晰幼兒階段培養孩子的目標。
每一個孩子都是家長的掌中寶,現在的孩子缺少“愛”嗎?
尊重和理解孩子,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孩子的獨立和自信首先來源于父母的培養,當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是否真正理解孩子想要什么?孩子缺少的是真正懂他的人。
有家長常說我很愛我的寶寶,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去懂他、去教育他……
如何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成就孩子。
家長應該給予3周歲內的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在1-3歲是自主意識最強的時期,會出現反抗,家長應該了解到這一時期的兒童特點,避免傷害。
4歲之后的孩子主動性更強,家長要注重孩子做事情的經過而非結果……
四、孩子需要安全感
很多人生了娃娃以后,為了工作,為了養家,無奈之下就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帶,有的家庭請保姆或月嫂帶,真正能自己一手一腳帶大的少之又少。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年輕的媽媽下了班回家后卻發現自己上班時無時無刻不在牽掛的娃娃,抱也不讓抱,碰也不準碰,甚至看到自己就把嘴巴癟圓了,哭得梨花帶雨的,心理那個難受。
孩子在三歲之前需要安全感,這個安全感是由身邊的人給予,第一人選是爸爸媽媽,但有些媽媽不能提供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就會把對母親的感情轉接,變成特別黏每天陪著自己的爺爺奶奶他們。
遇到這種情況,作為母親要慢慢的改變現狀,每天回到家都要和寶寶玩,每天陪著寶寶睡覺,讓寶寶能感受到媽媽在身邊,媽媽是愛自己的,爭取自己帶孩子,陪著孩子成長,給孩子安全感。
五、孩子要學習如何學習
孩子在幼兒園中主要是學習習慣的培養,而不是學習某些特定的知識。在幼兒園孩子接受的教育是培養學習能力,比如說孩子一分鐘會穿5個珠子,會畫一條直線,并不是簡單的加減法的算數能力。比如培養幼兒的某種德行,或者培養幼兒某種能力,讓孩子學會如何去學習,家長也要關注幼兒某種能力的培養。
就孩子入園年齡的問題,李老師說寶寶的狀態與家庭的狀態決定的,并不能單純的以年齡界定,有的孩子2歲就可以入園。
寶寶入園以后面臨的成人是他以前不認識的,跟這樣的成人他怎么交往?孩子渴了、餓了、想上廁所敢不敢說?這些都涉及到入園適應問題,如果寶寶遇到這些問題都能很好的表達并且有很好的獨立性,寶寶就可以入園了。
六、真誠的鼓勵是孩子不斷進步的動力
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個真實的案例《水瓶破碎之后》。
玲玲和苗苗都讀二年級,倆個孩子的表現和成績都很優秀,深得老師的喜歡。在品德課上,老師對全班同學說,現在大家都是二年級了,在家里要學會幫爸爸媽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學會體貼父母。倆個孩子都暗暗下定決心,回家一定要幫媽媽干些家務,給父母一個驚喜。
玲玲回到家準備洗自己的襪子,于是放好了冷水,然后拿起水瓶,準備倒些開水,誰知她從三腳架上拿起水瓶轉身時,碰到了客廳里的方桌,“碰”的一聲,水瓶破了。玲玲嚇得大哭起來。哭聲把媽媽喊回來了。
玲玲媽媽走進家門,看見客廳里的水,明白了玲玲打碎了水瓶。她也嚇壞了,急忙來到玲玲身邊,抱起玲玲焦急地問,孩子燙著沒有?不哭,不哭啊,我們趕緊去醫院。
玲玲見媽媽沒有責怪,連忙停止了哭聲,對媽媽說,我沒有燙著。
這時媽媽和藹地問玲玲怎么回事?
玲玲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媽媽。
媽媽聽后很是感動,抱著玲玲說,你真是好孩子,你也慢慢長大了,學會了自己做事了。水瓶打碎了沒關系,一會兒媽媽就去買一個,只是以后你在做事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千萬不能傷害到自己。
玲玲聽了媽媽寬恕的話后,很是開心,對媽媽說,我以后一定會小心的。
從此以后,玲玲學會了洗衣服、燒飯、整理房間,鄰居都夸獎玲玲很能干。
苗苗放學回到家準備給媽媽泡一杯熱茶,好讓媽媽下班回家能喝上一杯茶解解渴。苗苗一不小心,水瓶掉到了地上,“碰”的一聲水瓶碎了,開水流了一地,幸好沒有燙著。
但是苗苗嚇壞了,擔心媽媽回家罵她。她急忙拿起掃帚準備打掃時,媽媽下班了。
媽媽一進門看到地上的水和碎片,隨即大罵起來:你這個沒用的東西,誰叫你碰水瓶,一個水瓶要10幾塊錢呢,你這個敗家子,以后你不要再給我敗東西了。說完還給了苗苗一個耳光,一邊打一邊大吼,你聽到了吧?
苗苗委屈的哭了起來。
從此以后,苗苗再也不敢碰水瓶了,有時想幫媽媽洗碗,但是擔心萬一沒注意將碗打碎了,又會惹媽媽不開心甚至挨打,只好不干任何家務了。
媽媽還經常對他人說,苗苗就是學習成績還好,其他的就很差,不會干家務,比玲玲差多了。
聽了這個案例,我想大家肯定有很多感慨。家長如果深愛自己的孩子,就多多鼓勵他吧!鼓勵孩子是家長對孩子充滿信心也是對自己充滿信心的表現。能夠真誠鼓勵孩子的家長一定是很好地接納孩子的家長。
有的家長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作比較,總是對自己的孩子說,看人家的孩子如何好,如何出色。家長本想用此來“激勵”孩子進步,卻沒有想到越這樣“激勵”,就越讓孩子對自己沒有信心,自然也談不上進步了。真誠的鼓勵是孩子不斷進步的動力。
《媽媽的賞識》,有這樣一位媽媽,幼兒園老師告訴她兒子有多動癥,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她卻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你了,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小學老師告訴她孩子智力上可能有些障礙,然而,她回到家里,卻告訴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初中老師告訴她“你兒子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她對兒子說,你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只要你努力,就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高中畢業了,學校讓兒子到學校去一趟。
當兒子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里,她悲喜交加,“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夠成功的”。
故事中的孩子,在媽媽的賞識中一點點進步,一步步成長,最后考上了清華。試想假如故事中的媽媽從一開始聽了老師對孩子否定的話,對孩子喋喋不休,甚至體罰,孩子的未來那會是什么情況,可想而知啊!
賞識孩子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深入學習的理論;對孩子的夸贊,能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
如何在生活中夸贊孩子,又讓我陷入了沉思......
贊賞使孩子自信。每一個人在心理上都有獲得肯定與贊賞的需要,如果一個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別人賞識的,自己對別人來說是重要的、有意義的,那么他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愉悅的、自我肯定的感覺。
孩子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據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父母和老師的評價來給自己定位。如果他經常被表揚,他的心里就充滿自豪和自信,覺得自己很優秀很特別。相反,如果孩子平時聽到的都是訓斥、挑剔、責備甚至挖苦,一個小小的過錯就被家長抓住不放沒完沒了地進行批評,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失敗,什么都做不好,他就會否定自己的能力,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失去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
賞識孩子的優點是一種美德,是開啟智慧的金鑰匙,是點燃激情的火種,是陶冶情操的催化劑。對孩子對多一份贊美、多一份賞識,我們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七、我們都欣賞那位媽媽的智慧
那么今天我們怎樣來改變自己呢?
1、改變“自己強于孩子”的觀念。
“孩子非常有主見,我說的話他總有理由反駁,有時候氣得不知道用什么樣的方式和他交流?”
“我的孩子時間觀念太弱了,每天早上都要催著他起床,還老是遲到,做事情也特別慢,好言相勸也沒用,打罵威脅也沒用,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我經常聽到家長這么講。其實,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特點,“不聽話”是在場家長控訴頻率最高的一項“罪狀”。問題根源在哪兒?
想方設法改變孩子的家長們,首先要改變“自己一定強于孩子,優于孩子”的觀念,要相信孩子一定有比成人更好的地方!家長希望孩子能超越自己,那么就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獨特性。因為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也不會絕對一致,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同才造就了世界的奇妙可貴。
家長說什么其實不重要,孩子聽到什么才重要。父母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教育、宣講,但是孩子的反應往往非常冷淡,原因在于我們沒能真正地進入孩子的內心。調皮、叛逆是孩子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去探尋世界,我們必須給予他在嘗試中成長的機會。
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接受他的想法,孩子才會平心靜氣地聆聽、接受家長的看法。在改變孩子之前,家長要先改變!改變舊有的觀念,平等對話、用心交流,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
2、一對一溫和對話,不要當面指責。
孩子的成長來自家長的行為和情緒,而不是指令。溝通時讓孩子站在對面,一開始就造成了兩代的對立,不自覺地讓孩子產生對抗情緒。
在一對一的情況下,讓孩子坐在自己身旁,溫和對話。為什么要一對一?
強調一對一溝通,一方面是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照顧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是為了防止交流對話變成批判大會,父母同在,或者有其他成員參與的情況下,孩子不容易打開心房,溝通的效果容易受影響。在交流過程中,如果能適當地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輕輕摟摟孩子,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關愛,緩和緊張的氣氛。
3、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代替他。
“我像兒子的鬧鐘,每天催促他做這、做那,他遲到、作業沒做完,我比他還著急。”有一位家長對我這么說。
像這樣替孩子著急、代孩子成長情況普遍存在。然而,存在即是合理嗎?
任何替代孩子成長的企圖,最終都會在孩子的身上產生負面效應——孩子過度依賴家長、缺乏自信、缺乏責任感。與其千遍百遍的念說,不如讓孩子自己去經歷一次挫折、去承擔應負的責任,自己成長。
太依賴父母的孩子往往只會對父母抱怨、挑剔,父母為孩子做本該孩子做的事不會得到孩子的尊敬。
因此建議這樣的家長每個月給孩子三次提醒他機會,超過三次以后,遲到也好、忘帶作業也好,后果都讓孩子自己承擔。我在班上實施的就是“三次機會”的管理原則。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也是影響終身的老師。好的動機只是幫助孩子成長的原動力,好的方式方法才能推動孩子走得更遠。要讓孩子成長,父母先做改變。
4、多與老師溝通,家校和諧共育。
5、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家長的表現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榜樣。
除了有意識地關心和教育孩子之外,家長還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注意自己無意識的行為對孩子的作用。因為,家長的日常行為表現比對孩子的語言指導更具有教育意義。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做事要持之以恒,一絲不茍,可是自己做事情常常虎頭蛇尾,馬馬虎虎。這樣對孩子提出要求往往不能被孩子接受。
因此,家長應當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身教勝于言教,尤其在一些關于品德行為方面的問題,家長更應該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6、不能體罰,但必要的懲罰不可少。
最好不要懲罰孩子。即使在不得已要懲罰孩子的情況下,我們也必須要讓孩子明白,不是因為他讓你不高興才懲罰他,而是因為孩子的行為對自身有危害和不良影響,才通過必要的方式讓他記住這個教訓。要讓孩子在“大愛”的環境中接受懲罰!
7、按順序找數字訓練孩子注意力。
我國年輕的數學家楊樂、張廣厚,小時候都曾采用快速做習題的辦法,嚴格訓練自己集中注意力。這里給大家介紹一種在心理學中用來鍛煉注意力的小游戲。
在一張有25個小方格的表中,將1-25的數字打亂順序,填寫在里面(見下表),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從1數到25,要邊讀邊指出,同時計時。
研究表明:7-8歲兒童按順序導找每張圖表上的數字的時間是30-50秒,平均40-42秒;正常成年人看一張圖表的時間大約是25-30秒,有些人可以縮短到十幾秒。
可以自己多制做幾張這樣的訓練表,每天訓練一遍,相信注意力水平一定會逐步提高!
21、12、 7、 1、20
6、15、17、3、18
19、4、 8、25、13
24、2、22、10、 5
9、14、11、23、16
今天我講的內容,不少內容是個人觀點,有講得不對的地方,不圓滿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評指正,今天我的演講到這里結束,謝謝大家。
博主注:該文作者羅硯平系西流河實驗幼兒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