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旅游大巴在草原公路上穿行的時候,我一直興奮地盯著車窗外面的大草原,激動之情溢于言表。望著那一望無際的草場、明亮如眸的海子、蜿蜒流淌的溪流、潔白如云的羊群、排列如陣的大草捆子、宛如朵朵蘑菇的蒙古包、藍天白云下策馬揚鞭的身影……我看呆了,看傻了,這是真實存在的草原嗎?這簡直是妙手丹青揮毫潑墨的得意之作啊!此時此刻,我多想立馬下車,與呼倫貝爾大草原傾情相擁。
呼倫貝爾大草原
那是我初見草原的情景,當時我坐在去滿洲里的大巴上,無法與大草原親密接觸。終于盼來了第二天,2018年9月3日,根據導游的行程安排,今日從滿洲里返回海拉爾,途徑的幾個景點,全都圍繞大草原,我終于可以零距離欣賞和體驗呼倫貝爾大草原的美麗和獨特。早上六點半用早餐,七點鐘旅游大巴準時離開滿洲里,沿著平坦的草原公路301國道向海拉爾方向進發。
秋季的草場
呼倫貝爾草原位于大興安嶺以西,因呼倫湖和貝爾湖而得名,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山東省和江蘇省面積的總和。這里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豐美,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中國六大最美草原第一名,也是世界最著名的草原之一,有“牧草王國”之稱。
呼倫貝爾草原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出生地,也是中國少數民族的搖籃,中國歷史上的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這個搖籃里長大,在這里度過了他們歷史上的青春時代,又都是從這里向南攻打長城的大門,殺進黃河流域,走上中國的歷史舞臺。
今年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尤其美麗。入夏以來,草原上雨水豐沛,前幾年連續經受干旱之苦的草兒,當然懂得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它們貪婪地吮吸著水分和營養,以旺盛的生長姿態往上躥升。于是,遼闊的草原上,滿眼皆是厚實的牧草。牛羊高興了,撒著歡兒地吃草,可著勁兒地長膘。牧民高興了,笑瞇瞇地瞅著自己的羊群或牛群,或縱馬在草原上馳騁,吼出幾聲高亢悠遠的蒙古長調。
豐美的牧草
現在是秋天,大草原不再是滿眼碧綠,草兒都已發黃,大多草場已經收割打草。但是秋天有秋天的景致,秋天有秋天的韻味。你看,這黃燦燦的草場,就像鋪滿黃金一般;這連片的大草捆子,多么壯觀,多么威武,就像雄壯的蒙古大軍排列在草原之上,等待草原之鷹鐵木真的檢閱。
鐵木真大汗行營寨門
今天我們到的第一站便是鐵木真大汗行營,它位于滿洲里市東湖區達永山滑雪館東300米處,這里周邊是豐美的天然牧場,歷史上許多游牧民族都曾在這里游牧,繁衍生息。公元1202年秋天,日益強大的鐵木真率部打敗了扎木合聯軍,消滅了泰亦赤烏部。為了替祖父、父親報仇,鐵木真決定將生活在呼倫湖畔的塔塔爾殘部徹底消滅。為了贏得這場戰爭,鐵木真把大隊人馬駐扎在水草豐美的二子湖畔,每天進行嚴格訓練。決戰的一天終于到了,鐵木真揮兵殺向了呼倫湖畔,經過一場血戰,終于消滅了塔塔爾殘部。鐵木真大汗行營景點的設置,就是當年成吉思汗行帳的縮影和再現。
大汗行營由1個主營、四個副營及80個小營組成,四周有不同顏色的元代戰旗迎風飄動。主營為一座金頂大帳,設在巨大的勒勒戰車之上,它直徑16米,高5米,實用面積200平方米,是小營的7倍。帳頂上的“蘇勒定”,是成吉思汗的軍徽和戰旗,顯示營帳主人至高無上的權威。成吉思汗打了一輩子仗,縱橫亞歐大陸,滅掉幾百個國家,就是坐著這個戰車運籌帷幄、指揮戰斗,一步步成就“天之驕子”的威名。
直通金頂大帳
金頂大帳正面
金頂大帳側后面
金頂大帳的墻上掛著一張完整的牛皮,上面刻有史學家翻譯的“成吉思汗遠征圖”,詳盡記載了這位民族英雄的史實,從周身有關大汗戰事的浮雕壁畫中,可以看到他勇敢剽悍、所向披靡的軍隊,似乎當年金戈鐵馬的廝殺場面就在眼前。只可惜大帳內已成為售賣蒙古銀器的商店,嘈雜的買賣聲與主營大帳的氣氛格格不入。
金頂大帳內的成吉思汗遠征圖
金頂大帳內的蒙古銀器商店
整個戰營以一個主營和四個副營為主,分別代表著成吉思汗和他的四個兒子,另外還有80個小營錯落有致地分布在主營周圍。當年成吉思汗的軍隊訓練有素,不管是在征戰中,還是在圍獵生活中,一直按照作戰的姿態、以戰斗的陣形安營扎寨。小營內的裝飾設計大致相同,但每個小營都有一個雅致而獨特的名稱,以便于游客區分游人可以在營內就餐,品嘗到正宗的草原風味“全羊宴”。不過我們是一早來到這里,還沒到吃飯時間,無法在這里享受草原美味。
在鐵木真大汗行營,接待我們的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巴爾虎蒙古族姑娘,她叫呼日格,祖上都是蒙古工匠。她和弟弟都受過高等教育,弟弟還是名牌大學畢業。呼日格再三叮囑,千萬不要對她拍照,因為她的爺爺認為照相會吸走人的魂魄,明確要求她謝絕游客拍照。呼日格身材魁梧,直言直語,她熱情地把我們讓進她家的客廳——一個面積較大的蒙古包。四十多人的旅游隊伍圍坐一圈,聽呼日格生動風趣地講述著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歷史、文化、婚俗、飲食、服飾等方方面面的事情,聽得我們十分著迷。我尤其對蒙古包特別感興趣,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真正走進巴爾虎蒙古包,感受蒙古包內的別樣文化。
鐵木真大汗行營內的蒙古包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它易于搭建、適合居住、易于拆卸、便于運輸,被譽為草原上的游動房屋。游牧時代,蒙古人趕著他們的馬、牛、羊、駱駝,終年尋找新的牧場。每找到一處新的牧場,就暫時安頓下來,開始一段時間的放牧生活,等這片草場啃食得差不多了,再去尋找更好的牧場。蒙古族人為了適應這種游牧生活,創造出了由木柵、撐桿、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的蒙古包。蒙古包的制作既簡捷又實用,先是搭建傘形骨架,用長約2米的細木桿相互交叉編扎成可以伸縮的網片,幾張網片和包門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圓形的墻架,大約60根被稱作“烏尼”的撐桿和頂圈插結則構成了蒙古包頂部的傘形骨架。牧民們用皮繩、鬢繩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內外鋪掛上用羊毛編織成的氈子加以封閉,一個精美觀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說是用最簡捷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藝完成的一種極富表現力的創造。
蒙古包和勒勒車
呼日格介紹說,蒙古人十分好客,客人被邀進蒙古包,主人會熱情地獻上哈達,款待客人盤腿坐在氈毯上,然后依次獻上一大杯馬奶酒、一大碗酸馬奶和一杯白酒。在蒙古包做客,主人敬酒時客人不可以推卻,主人要看著客人喝下去。喝完白酒,主人會不斷地請客人吃桌上的油餅、糖果和奶酪之類的食物。這種待客方式,熱情、周到、細致,真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遺憾的是,我們人多,呼日格沒有精力按照傳統方式招待我們。
陶醉于蒙古包間
離開鐵木真大汗行營,我們前往今日行程的第二站——深入草原牧場。我們乘坐旅游大巴,沿著草原公路301國道前行約40分鐘,拐彎下了國道,十分鐘后在一片蒙古包前停下。這是一片私人牧場,為了方便游人親近大草原,牧場主人特意辟出一大片草場作為旅游之地。這里的活動項目豐富多彩,可以品嘗蒙古的白食和紅食,滿足一下你的口腹之欲;可以穿上蒙古族傳統服裝,盡情在草場上打滾、拍照、追逐、嬉戲;可以跨上駿馬,在藍天白云下策馬揚鞭;可以坐上滑草車,玩一玩既刺激又動感的滑降;可以騎著雙峰駝漫步,乘坐原始的勒勒車漫游,或者乘坐拖拉機在草原上顛簸……一切都那么有趣,那么舒爽,那么愜意。
私人牧場的蒙古包
由于項目眾多,滯留時間也有限制,所以你不用一一體驗,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幾個項目,與呼倫貝爾大草原親密接觸。其中,品嘗美食、穿蒙古袍、草場拍照乃必選之項,如果連這三項都沒完成,那不得不說,你留下遺憾了!
一下大巴,我們就被讓進蒙古包里,一對年輕的蒙古夫婦熱情地招待我們,他們端上好幾種點心,還有鮮奶、奶茶和酸奶,都是蒙古族的傳統美食,堆了滿滿一桌。由于此前已經向導游交了費用,此時不再另行收費,可以盡情品嘗,管吃管夠。
蒙古族的傳統食品,主要分白食和紅食兩大類,白食主要指奶食品;紅食指肉食品。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以奶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圣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酪酥、奶粉等十余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祝福。紅食指的是肉類,主要是牛肉、羊肉和少量的馬肉。羊肉的吃法有多種,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整羊背子、羊肉串、涮羊肉、手抓羊肉、烤全羊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烤全羊和手抓羊肉,具有濃郁的游牧民族特點,體現了蒙古族人的熱忱和豪放。只可惜現在還沒到午餐時間,無福享受紅食,只能權且品嘗白食。
要想感受原汁原味的草原風光,需要坐上牧民的運輸車輛或遷徙牧場用的拖拉機掛車,才能開到草原深處。一通吃喝之后,導游招呼我們換上色彩艷麗的蒙古袍,坐上拖拉機,一路顛簸著,向草原深處駛去。
收割的草場與未收割的草場
拖拉機在一片豐茂的草場上停下,當我的雙腳踏上厚實的草場時,我激動得都想跳起來。遼闊無邊的草甸子,像是一塊天工織就的黃色巨毯,走在草地上,那種柔軟而富于彈性的感覺非常美妙。牧草長勢極好,高高的,密密的,厚厚的,人蹲下去,會沒入草叢,不見蹤影。草原上一片金黃,像是被刷了一層金粉,莽原之風陣陣掠過,掀起層層金浪。密實的草叢中,盛開著各色各樣的野花,這里一團,那里一簇,在廣闊的草原上爭妍斗艷,散發著濃郁的芳香。
草深沒腰
很多人去草原,都刻意選擇夏季,可是我覺得,秋天的大草原更具有魅力。立秋之后,牧草被風吹得漸漸變黃,草地變成了金色的海洋。此時,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各個牧區便拉開了打草序幕,秋季打草是畜牧人家一年之中的大事,草原上的牧民要為馬牛羊儲備過冬的口糧,大草捆子也就成為呼倫貝爾一道靚麗的風景。為了旅游的需要,我們腳下的這片草場沒有被收割,而就在不遠處,隔著一層柵欄,那邊就是被收割過的草場,大草捆子有條不紊地排滿草原,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天際。這樣壯觀的場面,在夏天是無緣得見的。
柵欄外面的大草捆子
行走在大草原上
晌午時分,我們來到陳巴爾虎旗附近的一處牧場景區就餐。它坐落在和緩的山坡上,緊挨301國道,周圍筑有籬笆,大門兩側建有高高的瞭望塔,塔頂上的蘇魯錠甚是威嚴。院內的蒙古包排列有致,一排五顏六色的彩旗迎風招展,發出撲棱撲楞的聲響,像是在歡迎遠方客人的到來。進門有一條水泥路,直通巨大的蒙古包,那里就是我們中午就餐之所。
彩旗飄揚
蒙古包型多功能大廳
餐廳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巨型蒙古包,建筑面積520余平方米,高20余米。這個蒙古包其實就是一個多功能大廳,以4根金碧輝煌的蟠龍立柱支護,寬敞明亮,氣度不凡。正對廳門處擺放成吉思汗畫像,四壁鑲嵌著成吉思汗版畫組合系列。家具、茶具極富民族特色,壁毯壁畫制作精美,圖案古樸,色彩明快,栩栩如生。大廳和周圍的蒙古包可容納幾百人同時就餐,還可以舉辦舞會、小型音樂會。在這里,可以吃到草原風味“紅食”,如烤全羊、手抓羊肉等。
祭敖包
吃完午飯,游客們大都騎馬去了,我和老婆則沿著緩緩的山坡登上山頂,體驗一下祭敖包的儀式。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土堆子,即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土堆,多筑于山頂丘陵之上,一般呈圓形,頂端插有柳條等,形似烽火臺。最早的石堆或土堆是用來辨別方向、標記道路和牧區界限的標志,后來逐步演變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襲傳頌,人們每逢外出遠行,凡路經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馬向“敖包”參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上幾塊石頭或幾捧土,然后跨馬上路。牧羊人在放牧時路過這里,總要往“敖包”上添加一塊石頭,以保佑人畜兩旺。到了清朝時期,有了以部落為單位,每年舉行一次“祭敖包會”的習俗。祭祀一般都在舊歷五月中旬舉行,一般要繼續三四天,如同過節一樣。祭敖包時,人們都要身著盛裝,騎上心愛的駿馬,從四面八方來到敖包前,按順時針方向繞行敖包三圈,把帶來的石塊加在敖包上,在敖包正前的方形香案或佛龕前叩拜以后,用哈達、彩帶、祿馬旗等物將敖包裝飾一新,敖包就會立刻有了生機。然后在敖包前的祭案上,擺放貢奉禮物,然后由喇嘛念《無垢經》,燃放柏葉香火,進行煙祭,這時鈸鼓、號管齊響、法鈴齊鳴、香客不論僧俗尊卑,皆向著敖包三拜九叩,祈禱“風調雨順,五畜驟增,無災無病,祿馬飛騰”,繼而將馬奶、醇酒、柏枝等潑散在敖包上,誦讀《敖包祭祀蒼》。而后眾人群起,圍繞敖包順時針轉行三圈。
這就是敖包
山頂之上,北風尤烈。老婆為我拍照時,手機險些被吹落墜地。敖包四周的蘇魯錠,有的已被吹倒。疾風挾裹著衰草和沙土,一個勁兒地往臉上打,不僅生疼生疼,而且呼吸困難。見山頂無法久待,我們趕緊按順時針繞敖包三圈,算是祭了敖包,然后匆匆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