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去西藏,本來到林芝是安排在最后兩天的。導游說世界級景區雅魯大峽谷就在林芝,這里海拔比較低,是“西藏的江南”;
我們先到那兒,把青藏高原的氣壓再適應兩天,后邊去納木措、日喀則兩次過5000多公尺的雪山就不怕了。
沒來西藏前對林芝這個地方很陌生,其實林芝是純粹的藏語,意為“太陽的寶座”。
經導游一宣傳,林芝這個藏在深閨人未識,被稱為“人類最后的凈土”的地方引起了我們太多的遐想和期待。
5月31日早晨5點半,我們就起床從拉薩出發,沿318國道川藏南線向東行駛。拉薩到林芝行署駐地八一鎮近500公里,單程約需8個小時。
出了拉薩市區,進入達孜縣境內。伴隨著我們的是依然渾濁的拉薩河,這里的拉薩河水量充沛,河面寬闊。
過了達孜縣,進入墨竹工卡縣,墨竹工卡藏語意為“墨竹色青龍王居住的中間白地”,這里還是拉薩市的管轄區。
進入墨竹工卡縣不久,就是藏王松贊干布的出生地。在318國道南側,醒目地立著一個華麗的大牌坊,橫眉上書寫著“松贊干布出生地”。
這里是墨竹工卡縣的甲瑪鄉,距離拉薩市區90公里。甲瑪藏語意為“百里挑一的富地”,平均海拔只有3900米。
這里地面開闊,氣候宜人,土地肥美,山川秀麗,自然條件很好,很久以前就是古代藏族的發祥之地,也是拉薩之前的政治中心。
據說,在松贊干布的父親當政的時候,這里曾建有強巴敏居宮,松贊干布就出生在這座宮殿里。自從定都拉薩之后,這里又成為吐蕃王朝興邦立業的基地,受到高度重視。
一千多年來,松贊干布的后代一直在這里繁衍生息,這里不僅有松贊干布的墓地,之后幾個王朝的帝王也都安葬在這里。如今傳說中的宮殿已不復存在,后人在原址前建了一座牌樓,標示這里的特殊地位。
松贊干布是西藏歷史上最著名的藏王,他統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迎娶了文成公主,創制了藏文字。在西藏他被尊為觀音的化身,游客在西藏所到之處,無不閃現著他的身影。
來往旅游車一般都在這里停車,但游客大都不進古城參觀,只是在牌坊處拍照留念。我還拎著照相機,跑到古城大門口,多拍了幾張照片。
我們的旅游巴士繼續沿著拉薩河前行,很快駛上了米拉山口。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是拉薩與林芝地區的分界山口;
米拉山因其高大雄奇而成為藏民心目中的神山,山口上飄動著許多祭山的經幡和印有經文的紙條。
在山口的最高處矗立著一座標有“雪域之舟”的西藏牦牛的石雕像,這是米拉山唯一的標志性建筑。
可惜我們去時,因施工擋住了這座雕像。
站在山口,從那些鋪天蓋地的經幡中我感悟到了藏民族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更加體會到他們對宗教的崇敬之心。
汽車翻過米拉山口,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雅魯藏布江的最大支流尼洋河。 尼洋河發源于米拉山西側的錯木梁拉,由西向東流,在林芝縣的則們附近匯入雅魯藏布江,全長307.5公里,落差2273米,平均坡降達7.39%。
尼洋河在源頭是一條細流,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其源頭為古冰川作用的圍谷,海拔在5000米左右,水汪汪的草甸就是高山牧場,沒有樹。順著大坡一路往下,往東兩岸山上漸漸有了疏朗的樹林。
“ 過了米拉山,氣候不一般。”從米拉山口下山,我們順尼洋河前進,逐漸進入與拉薩河谷不同的又一個河谷境地和另類氣候。
海拔逐漸降低,氣候漸漸變暖,山巒慢慢變綠,直到滿山樹木深草。
對岸的河灘里,有一頂長方形的黑色牧帳,牧帳前停著一輛藍色的汽車。藏族與蒙古族的牧帳形狀不同,顏色也不同。蒙古族的白色圓帳是羊毛氈子做的,藏族的長方形黑色牧帳是牦牛毛的氈子做的。
奔騰的尼洋河奔流向前,越流越急,它要沖破各種阻力和障礙,不急不行;它一會兒創造了峽谷,一會兒又開辟了平原,一會兒流經大草原,一會兒又在山巒奔馳,風光秀麗,變化多端
當我們進入尼洋河第一大峽谷時,只見山高溝深,河流湍急,一巨石兀然立于江中,那塊巖石背靠神佛山,像一枚帶紐的四方印章,有一幢別墅大小,矗立在尼洋河激流中心。
河水沖擊到這塊巨石上,濺起一片浪花,翻滾激蕩,奪路而去。相傳這塊巨石是工布地區的守護神“工尊德姆”修煉時的座椅,人們為它取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中流砥柱”。
游客們都在這里下車觀看,驚嘆,拍照。對于水中這塊巨石游客們的議論有兩種觀點:一些人說這才是真正的中流砥柱,驚濤駭浪,巋然不動;另一些人則說它阻擋潮流,不識時務。
到了中游以下,河面已越流越寬,水流也漸漸平緩了下來,這時的尼洋河已漸入佳境;
尼洋河水面平靜而廣闊,眾多的沙洲星羅棋布,在不規則的沙島灘涂上覆蓋著翠綠的草甸,時有牛羊在上面悠閑地吃草;
大草甸中零星點綴著藏式民居,山間云霧時聚時散。眾多的景觀依偎在尼洋河畔,與雪山、林海、田疇構成一幅幅夢幻般的圖畫。
尼洋河畔的美是一種在粗獷壯麗山河包圍之中的精致的美,純粹是自然的沒有經過任何裝飾的美,這在江南是絕對看不到的,是一種西藏特有的美!
尼洋河之美,美在它的水色,那個清澈,那個翡翠般的綠,那個飛濺的潔白的浪花。
清澈、翠綠、潔白,這三種視覺效果是紛紛攘攘、難分難辨地交融在一起的。藏族人崇拜大自然,他們形容西藏的江河用了一個詞:飛花碎玉。哦,飛花碎玉的尼洋河。
順著尼洋河谷往下走,在淺綠色的河邊有一片寧靜古樸的村落,這里就是著名的太昭古城遺址。這里是當年川藏古道及青藏古道中路、東路的交匯點,稱為唐蕃古道驛站;
相傳唐朝文成公主即由此進藏,元朝時這里開始設立驛站,而今卻已是荒草枯槁遍野,但坍塌的墓碑上字跡仍清晰可見。
318國道的身旁,河床寬闊而淺露的地方,大多是些存在著開闊的平緩谷地的峽谷。在這樣的峽谷地中,常常可以看到一幢幢的農居屋,集中在某個大山山腳下邊,呈一字型的排列鋪開。
住房和尼洋河之間,有寬敞而平整的大片土地。展望整片的谷平地,除了點綴著星羅棋布的墨綠色樹木外,其余的就是居屋的農戶們用來種植莊稼的塊塊農耕土地。
很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大山腳下的那些農居屋,居然是用各種顏色的人造大瓦來鋪蓋屋頂斜坡的。
江達縣境內的藏民被稱為“工布人”(意思是生活在凹地里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服飾、獨特的建筑、不同的節日,甚至語言都與其他藏族不同;
村里的男女都喜穿“果秀”(一種毛呢長袍),頭戴黑白折圍鑲嵌花朵的氈帽。婦女盛裝時一般腰配銀鏈,穿戴好首飾,背披一張猴皮坎肩。
位于西藏東部的林芝平均海拔3100米,莽莽林海,花之海洋,從高寒地帶生長的雪蓮花,到亞熱帶盛產的香蕉、棕櫚,物產資源豐富,自然風貌保存完好。
此地景色與西藏其他地區迥然不同,冰川襯森林、碧湖映雪山,藍天白云、風景絕倫,一派森林云海風光。
林芝屬藏東南河谷地帶,冬季平均溫度在攝氏零度以上,夏季平均溫度為攝氏20度,冬暖夏涼,氣候宜人。
林芝地區地處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地形起伏,江河交錯,氣候宜人,風光旖旎,素有“雪域江南”“人間香巴拉”等美譽;
印度洋暖濕氣流和北方寒流在藏東南會合的影響,造就了林芝地區的熱帶、亞熱帶、溫帶及寒帶并存的多種氣候。
豐富的氣候資源,古老的民俗文化,原始的宗教信仰,厚重的歷史文明,構成了林芝地區獨特的旅游資源。
距八一鎮24公里噶定神山天佛瀑布位于318國道尼洋河畔噶定溝內,“噶定”藏語是“天上人間的意思”。
這里是典型的峽谷地貌,山高溝深,奇峰異石,古樹參天,落差近200米的瀑布飛流直下雄偉壯觀;
瀑布水小時如銀鏈飄然而下,水大時氣勢磅礴、驚心動魄;瀑布中一尊天然形成的大佛面目慈祥,在瀑布中時隱時現,天佛瀑布由此得名。
更奇妙的是大佛兩邊各一男女護法,莊嚴神圣;100多米高的女護法貝德拉姆頭戴面紗,腰系絲帶手持佛珠,位于白色水流緊挨的石塊右側,惟妙惟俏,栩栩如生。
溝內還有觀音、如來、喇嘛頌經、神鷹獻寶、神龜叫天、酥油燈等天然形成的佛教景觀十多處,你瞧,匍匐著綠色樹枝葉的黑石塊下面就藏著一位小和尚。
經常有人到這里來看自己有無佛緣,有佛緣的人就能看到懸崖上抽象化的天然生成的佛像。
林芝的魯朗石鍋店滿街都是,魯朗鎮位于川藏318國道然烏地區到八一地區中間,當地盛產手掌參和由當地含特殊礦物元素石材制作的石鍋。以手掌參和土雞為原料,經這種石鍋慢火燉制的魯朗石鍋雞風味非常獨特,湯味有一股淡淡的藥材清香,雞肉嫩而有彈性,我們當天從距林芝不遠的南伊溝游覽回來就去品嘗了一下。
燉雞用的石鍋是用一種叫做“皂石”的云母石砍鑿而成,而這種石頭僅產于墨脫,要靠背夫從墨脫把原始石材背出來后,再由門巴族人用整塊石材手工細心鑿制,所以這種石鍋售價也非常昂貴。墨綠色的云母石鍋,保溫性特別好,而且據說富含鎂鐵等17種礦物微量元素。
吃晚飯的時候,還有藏族歌手跑來獻唱助興,一首歌10塊錢,不過把氣氛轟得熱熱地。由于行程緊張,我們當天黃昏時趕到南伊溝游覽,只在八一鎮住了一晚。
八一鎮以下60公里就是尼洋河匯入雅魯藏布江的河口風景區,也是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起點。南伊溝和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兩個景區已有專文敘述,在此不再累贅。
6月1號,我們又從林芝出發返回拉薩。 一路上,我像來時一樣坐在挨著大巴前面窗口的坐位上,眼睛一直沒有離開過窗外。
那一路林芝的山山水水,從“八一”鎮開始,一直到汽車悄悄爬上海拔五千米,就要進入拉薩市區為止;
真希望把318國道上的林芝美景統統裝進相機的芯片里,當然也全部烙印在我心中的記憶里。
距離工布江達縣城100公里的318國道附近,我看見了邦杰塘草原。
在藏語中,“塘”即是平坦寬闊的壩子,邦杰塘草原就是一處水草豐美的大草壩。
海拔4700米,草場面積約15平方公里。
邦杰塘草原是林芝第一純牧草原風光,周圍雪山連綿起伏,綠草成茵,猶如遮天的綠地毯;
蔚藍的天空映襯著朵朵白云,綠綠油油的草甸上點綴著一團團雪白的羊群,急弛的高原之舟牦牛,平添幾分高原的蒼勁。
在藍天白云下,
在雪山、冰川映照下,
在綠樹青草間格外的耀眼;
這些房子都是啟動安居工程以后,由內陸各省、市出資援建的。
安居方能樂業,圍繞著這些農牧民住房建造的草場和農田,使得原來居無定所的藏民真正過上了半耕半牧的新生活。
在公路兩旁,除過看見成群的牛羊以外,還能看見一種叫做藏香豬小豬到處亂跑。
藏香豬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原型豬種,體型小、頭狹額面直、嘴長略尖、耳小直立,長期生活于無污染、純天然的高寒山區。
在產區終年放牧,以采食野生植物的莖葉、草籽為主,僅在寒冬缺料季節補飼少量青稞、豌豆、馬鈴薯等飼料。
在此極為粗放的條件下,育肥豬增重緩慢,一般18-30月齡體重才能達到50-60公斤。
在此放牧條件下,藏香豬腿部肌肉發達,胴體瘦肉比率高,肌肉纖維特細,含脂肪多,肉質細嫩,香味濃,在藏地一般每市斤都要30元左右。
在公路兩邊,能看見的植物就是生長在山谷里的低矮紫色雪層杜鵑以及粉紅色草莓花杜鵑。林芝地區有170種杜鵑,占世界杜鵑花類的五分之一;“林芝杜鵑”、“石峰杜鵑”、“硬毛杜鵑”等8個品種為西藏所特有。
據導游說,進入4月底從拉薩前往林芝,可以看到沿途綿延100多公里的杜鵑花海,有鮮紅、粉紅、紫色、金黃、淡黃、雪白、淡白、淡綠等等;你瞧,前往雅魯藏布大峽谷沿途都被杜鵑花所點綴。
路邊有一個磕長頭的中年男子,我們來時就看見他了,他的身后還有一輛拉運途中用品的車子。
這人面向拉薩方向磕頭前行,我們返回拉薩時又看見他。我端起相機再次給他拍照,可惜車已經閃過,成像不很清楚。
我們全車的人無不驚嘆他的虔誠,我想,什么時候他才能磕到拉薩,磕到大昭寺門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