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提到:孩子任性、發脾氣是因為他們的生理和情感的發育超過了自身的溝通能力。
孫儷說: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孫儷的育兒觀,教會我們所有的父母一個道理:我們要接受孩子不好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小脾氣,并不是因為孩子小,就不能有情緒。沒錯,不顧慮孩子情緒,就講道理也是一種"家暴"。
不顧慮孩子的情緒,就跟孩子講道理會有什么樣的后果
孩子沒有自信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家長總是采用說教的態度來解決孩子存在的一些問題時,會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帶來不好的影響,長此以往,在家長的說教下,孩子就可能對自我認知形成偏差,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變得沒有自信,認為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好,害怕嘗試新事物。
心理壓抑
不關注孩子的情緒就對孩子進行大聲訓斥,會對孩子造成終身影響,經常大聲訓斥孩子,可能給他的心理造成創傷,讓他逐漸變得心理壓抑,對孩子的自尊心影響也很大,更甚至,可能會讓孩子產生不好的念頭,到時候后悔都來不及。
那應該怎么教育孩子呢?
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人人都會有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孩子也一樣,這時候,孩子想要的是家長的陪伴,他希望家長能夠聽他發生的事情,希望家長能給他們情感的接納和支持,而不是太早告訴他們一些大道理,也不需要沒有實際內容的安慰的話。
孩子在出現負面情緒,其實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不要抵制孩子的負面情緒,這樣說等于否認了孩子產生的不好的情緒。這樣做不但不會使孩子的負面情緒消失,反而會助長孩子的壓抑和否認,會對孩子產生傷害。
和孩子做朋友
很多家長都喜歡在孩子面前樹立自己的威信,覺得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好好聽話,但是這樣其實容易使孩子和家長之間產生距離感,孩子不敢和家長親近。
家長要適當的放下自己父母的身份去和孩子做朋友,讓孩子知道我們是可以傾聽他們心事的人,讓他們能夠信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