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fā)展起源的,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chǎn)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中國書法之美被譽為優(yōu)美的旋律,無聲的音樂,燦爛的圖畫,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始終散發(fā)著迷人的魅力。
《蘭亭序》或稱《蘭亭集序》,又稱《禊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后世尊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原本已不存,現(xiàn)均為其摹本。《蘭亭序》用筆提按分明,既有藏鋒又有露鋒,流美而不輕浮,字與字之間大小參差,行與行之間的距離有寬有窄,章法自然,氣韻生動,令人心曠神怡。我們現(xiàn)在能見到的《蘭亭序》唐代臨摹墨跡本有虞世南、褚遂良的臨本和馮承素的摹本,其中以馮承素摹本最為有名,對后世的影響也最大,又稱為“神龍本”或“神龍?zhí)m亭”。這件馮承素摹本縱24.5厘米,橫69.9厘米,紙本行書,前紙13行,行距較松,后紙15行,行距趨緊,然前后左右映帶,攲斜疏密,錯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優(yōu)于其它摹本。用筆俯仰反復,筆鋒尖端銳利,時出賊毫、叉筆,既保留了照原跡勾摹的痕跡,又顯露出自由臨寫的特點。清宮舊藏,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帖摹臨結合,顯得自然生動,并具一定的“存真”的優(yōu)點,在傳世摹本中最稱精美,體現(xiàn)了王羲之書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藝術風神,為接近原跡的唐摹本。在王羲之無真跡存世的情況下,被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最佳摹本,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祖籍山東瑯琊(山東臨沂),東晉杰出書法家,世稱“王右軍”,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王羲之的楷、行、草、隸、八分、飛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學習的楷模,有“書圣”之稱。后人評其書法曰:“飄若游云,矯若驚龍”、“龍?zhí)扉T,虎臥凰閣”、“天質自然,豐神蓋代”。
此帖全稱《祭侄季明文稿》,縱28.3厘米,橫75.5厘米,共23行234字,書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顏杲卿和季明父子遇難之后,真卿曾派人尋得季明的頭骨;他對兄侄為國家壯烈犧牲和顏氏家族的“巢傾卵覆”,忠義滿腔,悲憤異常,用筆之間情如潮涌,不計工拙,一氣呵成,常常寫至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其英風烈氣,傾見于筆端,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間。《祭侄文稿》與晉代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宋代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并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法帖,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清宮舊藏,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帖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涌,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其個性之鮮明、形式之獨異均開歷史之先河,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當是存世魯公手書第一名墨跡,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對后世書法創(chuàng)作者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顏真卿(709—784年),字清臣,唐京兆萬年(陜西西安)人,祖籍唐瑯琊臨沂(山東臨沂),唐代中期杰出書法家。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登進士第,歷任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顏真卿書法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chuàng)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范。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被稱為“顏筋柳骨”。
此帖橫34.2厘米,縱18.9厘米,素箋本行書,共17行129字,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于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lián),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后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清宮舊藏,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帖筆酣墨飽,神充氣足,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wěn)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巧妙地將詩情、畫意、書境三者融為一體,畢現(xiàn)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自出新意,不踐古人”的精髓,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蘇軾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此帖縱25.1厘米,橫17.2厘米,紙本行書,5行共47字,是王珣給親友的一通書函,是王珣懷著痛切心情與人傾訴,它的書寫保持了書法家的自然、隨意狀態(tài),常被后世看作通向永遠動人心脾的“神韻蕭散”晉代書風的不可多得之至徑。其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筆畫寫得較瘦勁,結體較開張,特別是筆畫少的字顯得格外舒朗,飄逸,有“如升初日,如清風,如云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的晉人韻味。其書法雖為行書,卻有隸書遺意,結體在扁長之間。個別字如'勝’、'實’、'獲’、'群’等與王羲之《姨母帖》的唐摹善本中的書字頗為類似。書勢微向左傾斜,為的是取得險峻端莊的藝術效果,這是王珣書法獨具的特色。清宮舊藏,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帖風神俊朗,瀟灑流利,在王氏家族書風的基礎上自具面目,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同列為三希堂法帖,亦被列為“天下十大行書”之一,排行第四,此帖與陸機《平復帖》為現(xiàn)今僅存的兩件晉代名人法書,是我國古代書法作品中的佼佼者,奠定了王珣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其書法藝術和文物歷史價值卻難以估量。
王珣(350—401年),字元琳,小字法護,瑯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大臣、書法家,丞相王導之孫、中領軍王洽之子。初任桓溫掾屬,與謝玄俱為桓溫所敬重,隆安元年(397年),遷尚書令。于司馬道子征討王恭時為衛(wèi)將軍、都督瑯邪水陸軍事、假節(jié),平亂后加散騎常侍。工書法,其代表作《伯遠帖》是東晉時難得的法書真跡。
此帖縱26厘米、寬28厘米,紙本行書,是楊凝式的一封信札,正文共五十三字。其內容是說,他午睡醒來之時,感到腹味舒適,此時恰逢有人饋贈用韭花做的食品,覺得非常可口,遂執(zhí)筆表示謝意。可以想象,書家此時的心境正是閑適之極,提筆作書,想必是“怏然自足”。這樣的心態(tài)所寫出的作品給人深刻的印象便是輕松暢達、蕭散有致。該手卷引首處有乾隆帝(1711—1799年)八字行楷:“楊少師韭花帖妙跡”,中間正上方鈐蓋“乾隆御筆”朱文印一方。董其昌(1555—1636年)曾說:“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欹側取態(tài)者有殊,然欹側取態(tài),故是少師佳處”。此帖的字體介于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灑脫,深得王羲之《蘭亭序》的筆意。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為清內府藏本,宋摹,即無錫市博物館藏本,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為臺灣林氏藏本;另一本為羅振玉(1866—1940年)藏本,真跡,有珂羅版?zhèn)魇馈G鍖m舊藏,后流出宮外,現(xiàn)藏于無錫博物院。此帖字體點畫生動,結構端穩(wěn),風神簡靜,結體妍麗,并以精嚴的技巧表達出含蓄內在的文人之氣,用筆一絲不茍,卻不顯得古板呆滯,巧妙地將內擫和外拓的筆法融為一體,是帖中之精品,有“五代蘭亭”的美譽,有“天下第五行書”之稱。
楊凝式(873—954年),字景度,華陰(今陜西華陰)人,小名詩,他出生那年是癸巳年,所以他自號癸巳人。唐末為秘書郎,五代時官至太子少師,也稱“楊太師”。因他為人放縱不羈,時人又稱他“楊瘋子”。楊凝式在書法歷史上歷來被視為承唐啟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都深受其影響。其代表作有《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和《夏熱帖》等。
此卷縱26.8厘米,橫57.4厘米,紙本行書,此帖傳為柳公權寫的一通信札,告訴對方自己年老體衰,能力有限,雖然有個閑官職位,可也不能為別人辦什么大事,請諒解自己的難處。此帖字形長短寬窄不一,或斷或連,筆墨濃淡輕重有致,線條以中鋒為主,飽滿圓厚。在用筆方式上,有二王為代表的“一搨直下”,也有顏真卿為代表的“篆籀絞轉”。書法的前四行用筆較雄暢,結字亦尚穩(wěn)妥,而后幾行用筆逐漸瘦薄,結字多松散,末行的“權”字筆畫也不成結構,與柳氏遒媚勁健的書風懸殊較大。種種跡象表明,本帖非柳書,乃是宋人仿本。清宮舊藏,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帖氣勢磅礴,痛快酐暢,渾莽淋漓,意象恢弘,極具虎嘯龍吟、吞吐大荒的氣派,是中國書法行書上的里程碑,曾被世人譽為“天下第六行書”,雖風神稍遜,但仍可與李白的《上陽臺帖》、顏真卿的《劉中使帖》等相媲美,對后世特別是楊凝式及宋四家有較大影響。
柳公權(778—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唐憲宗元和初年進士。曾任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歷中書舍人、諫議大夫、太子賓客至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工書,尤以楷書精絕。師顏真卿、歐陽詢而能參化其神理,自成一局,世有“顏筋柳骨”之稱。穆宗嘗問其用筆法,答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語意雙關,既論寫字,又行筆諫。
此帖縱25.1厘米,橫31.7厘米,紙本行書,11行98字。《張翰帖》也稱季鷹帖,記張翰故事,此段文字見于《晉書·文苑》及《世說新語》等書中,但均屬節(jié)錄。張翰是西晉吳郡(今蘇州)人,富于才情,為人舒放不羈,曠達縱酒,人稱“江東步兵”。對開有瘦金書題跋一則,是宋徽宗趙佶在賞鑒之余寫下的心得,他評此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并指出歐陽詢“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zhí)法面折庭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清宮舊藏,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帖字體修長,筆力剛勁挺拔,風格險峻,精神外露,真可謂“險中求穩(wěn),別有樂趣”,是唐代歐陽詢最具代表性的行書作品,是歐陽詢存世四件墨跡之一,備受好評,被稱作天下十大行書之一。
歐陽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充任弘文館學士,與薛稷、褚遂良、虞世南并稱“初唐四家”。歐陽詢博通古今,其書師法二王,并對漢隸和魏晉以來的楷法加以吸收,在隋碑樸茂峻整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歐體”書法,體方筆網(wǎng),為初唐時期的典范楷書。歐書筆力瘦硬險勁而兼有腴潤之質,結體非常嚴謹,英氣逼人,深深影響了后世書法。
此帖縱29.7厘米,橫284.3厘米,絹本行書,結構奇險率意,變幻靈動,縮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麗頎長,風姿翩翩,隨意布勢,不衫不履。用筆縱橫揮灑,洞達跳宕,方圓兼?zhèn)洌瑒側嵯酀劁h處微露鋒芒,露鋒處亦顯含蓄,垂露收筆處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懸針收筆處有正有側,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牽絲勁挺;亦濃亦纖,無乖無戾,亦中亦側,不燥不潤。章法上,緊湊的點畫與大段的空白強烈對比,粗重的筆畫與輕柔的線條交互出現(xiàn),流利的筆勢與澀滯的筆觸相生相濟,風檣陣馬的動態(tài)與沉穩(wěn)雍容的靜意完美結合,形成了《蜀素帖》獨具一格的章法。清宮舊藏,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帖以率意的筆法,奇詭的結體,中和的布局,用筆縱橫揮灑,方圓兼?zhèn)洌瑒側嵯酀幌磿x唐以來和平簡遠的書風,最能體現(xiàn)米芾“刷字”的意味,創(chuàng)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是米芾的代表作品,被后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蘇鎮(zhèn)江。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人稱“米南官”,又因舉止顛狂,人稱“米顛”。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畫自成一家,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書家”(蘇、米、黃、蔡)之一,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于法度。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稱“米氏云山”,但米芾畫跡不存在于世。
松風閣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稱樊山,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經(jīng)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此詩帖縱32.8厘米,橫219.2厘米,計29行153字,先寫松風閣之位置、高度以及命名之由來,而其景物之特點即由是以見。以下寫夜雨會飲及所聞所見,耳目為之一新。最后痛東坡之已亡,惜文潛之未到,因觀覽名勝,而思擺脫拘攣,與朋輩長期扁舟遨游江上。此帖體仿柏梁,句句用韻,通篇筆力勁峭,是黃庭堅晚年作品。清宮舊藏,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帖筆力沉穩(wěn),其字瀟灑絕逸,筆畫遒勁,縱橫揮灑,風神灑蕩,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意韻十足,極具黃庭堅個性,不減遒逸《蘭亭》,直逼顏氏《祭侄》,后世推為黃氏行書代表作,也是后世臨寫行書大字的絕好范本。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江西省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舉進士,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后擢升起居舍人、秘書丞、國史編修官。紹圣年間因章惇、蔡卞等黨人論實錄多誣,被貶為涪州別駕,安置黔州,此后多次被貶官在外,最后至宜州(今廣西宜山),死于該地。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書法精妙,與蘇、米、蔡并稱“宋四家”,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
此帖縱31.2厘米,橫44.4厘米,紙本行書,共10行104字。作品中字的結體緊密而修長,用筆沉著而豐腴,起筆、收筆處仍見嚴謹?shù)目üP意,可看出不少唐人書法的特質。此外,由于尺牘內提及“新安門”,地近洛陽,所以推測這是李建中晚年居住在洛陽時所寫。據(jù)《式古堂書畫匯考》知即為明代鑒賞家項墨林的編號。真跡明代藏項元汴天籟閣,清代入內府,該墨跡曾被《三希堂法帖》刻入第8冊。清宮舊藏,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帖書法瘦不露骨,肥不剩肉,筆筆遒勁,字字瀟灑,清秀飄逸,妙趣天成,真可謂“窮變態(tài)于毫端,合情調于紙上”,富有藝術情趣,集中地表現(xiàn)了李建中書法藝術的造詣和風格,可稱力作,是李建中存世墨跡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