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德陽
在一般人眼里,劉禪就是一個十足的敗家子。
“扶不起的阿斗”,指的是劉禪“爛泥不上墻”;“樂不思蜀”,說的是劉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其實,這樣評價劉禪并不客觀,從《三國演義》中關于劉禪的言行來看,他是假傻真聰明,也可謂大智若愚,否則他不可能稱帝在位41年(公元223年登基,公元263年降魏),要知道劉禪是在三國時期,江山輪流做的魏國、吳國、蜀國中,他是唯一一個皇二代,是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魏國出了5位皇帝,吳國出了4位皇帝)。
有人說,蜀國之所以能夠與魏國、吳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關鍵是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沒成功;諸葛亮死后,劉禪仍能在蜀國當一把手30年,可見劉禪并是一個昏君,否則在諸葛亮死后的不久,要么宦官專權,要么武將黃袍加身,要么劉氏宗族自相殘殺,同時期的魏國和吳國就是最好的鮮明對比。
劉禪說話還是比較靠譜的。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方之后,又想北定中原,上《出師表》,劉禪覽表曰:“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老神思。”短短幾句話,既表達了對諸葛亮的尊敬,又明確了自己不同意北伐,還表明自己是體恤諸葛亮的辛苦,不是自己不想北伐,而是不是時候。
從這句話來看,劉禪絕對不是一個昏君,但是諸葛亮大權在握,自己決定的事情一定要去做,根本不管皇帝是真同意還是假同意。可以說,在功高震主的諸葛亮面前,劉禪說出來的話都是輕飄飄的,即使想有所作為,也是力不從心,畢竟不是打江山的,而是坐江山的。
等諸葛亮出師之日,劉禪是“引百官送于北門外十里”!那個昏君能這樣做呢?真正的昏君,這個時候那個是飲酒玩樂,哪有時間送行?
當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之后,兵敗而歸,并自請貶官三級,劉禪卻說:“勝敗乃兵家常事”。聽聽這話,難道不是明君所言?
當趙云病故,劉禪“常思念趙云昔日之功,祭葬甚后”,并封趙云的兩個兒子分別為虎賁中郎和牙門將。這難道也是昏君所為?
當楊儀應沒能官居高位,滿口牢騷,劉禪本想殺之,有人進諫,認為功過可以相抵,可以廢為庶人,劉禪也能從諫如流。這難道也是昏君所為?
劉禪之所以在魏國弄出“樂不思蜀”的故事,難道不是寄人籬下,裝瘋賣傻?曹操專權的時代,那幾位劉姓皇帝不都是戰戰兢兢,汗不敢出?那個不是過一天是一天?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