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昭安
在古代,皇帝的寶座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也伴隨著重大的責任。然而,總有一些皇帝忘記了自己的使命,因為失職、不作為而落得個被廢黜的下場。
西漢的昌邑王劉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據史書記載,劉賀在位僅僅27天,卻干了1000多件荒唐事。他被迎立為皇帝后,并沒有把心思放在治理國家上,而是整日沉迷于玩樂。他在服喪期間,不顧禮儀規范,飲酒作樂,還將昌邑的舊臣大量帶入宮中,任人唯親,擾亂宮廷秩序。這種極度不務正業的行為,讓朝廷大臣們忍無可忍。霍光等大臣果斷地將他廢黜,另立劉詢為帝。劉賀的故事充分說明,皇帝如果肆意妄為,不履行自己的職責,即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也難以長久。
東漢的少帝劉辯也是一位因不作為而被廢黜的皇帝。當時東漢王朝已經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內有宦官與外戚爭權,外有各地豪強割據。劉辯作為皇帝,卻沒有膽魄和能力掌控局勢。他性格懦弱,且缺乏政治智慧,整日在宮廷中渾渾噩噩,沒有采取任何有效的的措施來挽救國家的危局。董卓進京后,以劉辯行為輕佻、缺乏帝王威嚴為由,將他廢黜,改任劉協為帝。從劉辯的經歷可以看出,在動蕩的局勢下,皇帝如果不能承擔起應有的責任,積極應對危機,就會被政治勢力所拋棄。
再如唐殤帝李重茂。在韋后之亂的特殊時期,李重茂被推向皇位。但他年紀尚小,完全被韋后集團操控,自己也沒有展現出任何作為皇帝應該擁有的主見和治理國家的能力。他在這個復雜的政治局勢下,沒有嘗試去整頓朝綱,反而像是一個任人擺布的傀儡。當李隆基發動政變,鏟除韋后勢力后,李重茂即被廢黜。李重茂在位期間,由于自己的不作為和他人操控,根本沒有履行皇帝治理天下的職責,最終只能被趕下皇帝寶座,讓別人取而代之。
還有金末帝完顏承麟。雖然他在位時間極短,但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也是因為前任皇帝的失職、不作為而被卷入到這個復雜的局面中。金哀宗在面臨蒙古大軍的強大壓力時,沒有積極組織有效的抵抗,反而將皇位倉促傳給完顏承麟。金哀宗在位期間,疏于對軍事防御、國家治理等事務的關注,導致金國在蒙古的攻擊下節節敗退。他的不作為使得金國陷入絕境,而完顏承麟也無法在這種爛攤子下力挽狂瀾,很快就被蒙古軍隊推翻。
歷史上這些因為失職、不作為而被廢黜的皇帝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處于領導地位的人都需要明確自己的職責,積極履行自己的使命。皇帝的失職、不作為不僅僅是個人行為的偏差,更會對整個國家、社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他們的故事提醒我們,權力與責任是相伴相生的,只有正確對待權力,認真履行職責,才能避免重蹈這些皇帝的覆轍。
【作者簡介】曾昭安,湖南省洞口縣文旅廣體局退休干部,文學、文史愛好者,碼字筆耕近半個世紀,小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