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心放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凡知曉這故事的人,無不點贊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周瑜與其斗智,完全是不自量力,自尋煩惱。但讀者朋友可知道,這是中了《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移花接木之計!
(一)小說講的“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是如此敘述這故事的:嫉妒諸葛亮的周瑜每每想找機會把他除掉。但總是被諸葛亮事先識破。這次借和曹軍交戰,周瑜就來生事了,要求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十萬支箭,以備軍用。且不說制箭的材料如何采購,僅看平均每天用手工制一萬支箭的產量,需要多少人?那就是在白日做夢了。殊不知諸葛亮連眉頭都沒皺一下,一口應允下來,還說,這十天時間長了點吧?我看三天就能搞定。周瑜聽了高興得合不攏嘴,心想,你這孔明,真格兒太狂妄自大了吧,這次不把你弄成刀下鬼,咋都不咋!
諸葛亮這邊,頭兩天一點兒動靜出沒有。憂心忡忡的魯肅第三天剛過子時,就跑到蜀軍營地去打探......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過了不多時,諸葛亮帶著魯肅一道。乘著前兩天備好的船只冒著濃霧出江了。船駛到曹軍水寨前,擂鼓聲和吶喊聲響成一遍,曹軍不知來犯的敵軍有多少,大霧蒙蒙不能輕易出戰,干脆以箭雨抵擋為好。船的一面受夠箭雨后,諸葛亮下令船掉頭,換成另一面來接受箭雨。待到太陽升起濃霧散去時,諸葛亮下令收船回營。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奇謀獲得圓滿成功。
“草船借箭”由于寫得生動緊湊,引人入勝,成了若干代人侃大山的保留故事。可惜是羅貫中虛構的。可以這樣設想,每條船上都扎滿了草人,萬一曹軍射來幾枝火箭咋辦呢?那不真成了偷雞不成倒輸光老本了嗎?
(二)“草船借箭”非憑空想像
話說回來,三國史上確有“草船借箭”這類的故事,非憑空想象也。不過主角不是諸葛亮和曹操,而是孫權和曹操罷了。
建安十七年(212年)10月,曹操解決了關中盤踞勢力馬超、韓遂之后,親自率領大軍來攻打孫權。兩軍在濡須口(今安徽無為)一帶對陣。年青氣盛的孫權屢次帶兵去挑戰,曹軍卻一直堅守不出。有一天,孫權帶著幾只船,到就近曹軍營寨處查看虛實。
曹軍發現了吳軍,一瞬間萬箭如飛蝗般射來,吳軍的船只受力不勻,向一邊傾斜,眼看就要翻倒。說時遲那時快,孫權立馬下令掉轉船頭,讓另一面來受箭。過了不多時,船只就恢復平穩了。之后,吳軍的船徐徐退去。
這個故事,說明孫權在突然受到攻擊的不利情況下,臨危不懼,沉著冷靜,變被動為主動。孫權不愧為將門虎子,真格是“生子當若孫仲謀”矣。
(三)羅貫中是創作高手
羅貫中是創作小說的高手,“草船借箭”這類故事會移花接木,還有好些會添油加醋,增加故事的精彩程度。限于篇幅,在此僅舉一例。
黃蓋詐降是赤壁之戰吳蜀聯軍打敗曹軍的關鍵。史上確有其事,的確不是憑空捏造的,只不過若干細節和小說中寫的大相徑庭。《三國志》敘述,老將黃蓋向周瑜獻計,敵軍人多勢壯,如果相持不下來拼消耗,對我軍不利。曹軍的船只是首尾相連,如果用火攻就能把其打退。周瑜審時度勢,采納了黃蓋的建議。
黃蓋準備了大船數十只,裝滿稻草,事先用油灌入,然后用帷幕遮掩。隨后寫信給曹操,說周瑜和魯肅見識淺薄,不自量力,用江東六郡和中原對抗,完全是雞蛋碰石頭。自己經過慎重考慮后,決心前來為曹丞相效力。
聰明一世,糊涂一時的曹操,竟然接受了黃蓋的詐隆。到了約定的時間,曹軍將士紛紛引頸遠眺,只見黃蓋率領數十只大船,順風而來,突然船上燃起熊熊大火,變成了一只只火船,很快就駛到了首尾相連的曹軍船只中,只見“燒溺死者甚眾”......
從《三國志》所述的史實來看,黃蓋詐隆確有其事,但沒有“苦肉計”這回事。
《三國演義》中述,是一個叫闞澤的人到曹營去送的隆書。闞澤也是用來圓故事的。根據《三國志》,孫權為驃騎將軍時,闞澤是其西曹掾,相當于辦公室主任。孫權任驃騎將軍是219年,赤壁之戰都結束多年了,闞澤怎么能為黃蓋送投降書呢?再說闞澤是個謙恭篤慎的儒生,學者型人物,去搞間諜工作,恐怕也對不上路吧?
【作者簡介】作者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南岸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