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推薦:【醉小說】蕭茹心 《三嬸》
文/肖敏
(傳說中的紅衛兵)
【作者簡介】肖敏,女,70后,陜西彬縣人,酷愛文學創作,熱愛詩歌,喜歡書法。主張詩詞文字,顯我本心,在文字中愉悅,在文學世界里找到真我。
————————————————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
(四)
1958年人民公社制度開始了,土地歸集體所有,農民歸集體統一安排勞作,大家一起在大隊食堂吃集體飯,不能開小灶。小姑嫁給了縣城西街村的生產隊隊長,給奶奶換回來兩塊銀元,慶幸的是小姑的婚姻還算美滿。
爺爺奶奶都按時上工掙工分,奶奶又相繼給沈爺爺生了兩個兒子,日子清苦而鬧哄哄的過著。1960年,全國大面積干旱,糧食產量大幅下降,全國出現糧荒。集體的大鍋飯也沒法吃了,旱災讓農民也沒活干了,大家各自四散保命。持續三年多的大饑荒低標準的日子,父親每次提及都神色黯然。
每天只有紅薯、南瓜、玉米渣換著熬粥喝,奶奶舀的第一碗稠飯,沈爺爺總是讓饑腸轆轆的父親先吃,自己硬是忍著饑餓把父親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村里常常有人餓死,人們吃貓吃狗吃老鼠,啃樹皮吃樹根……那個無法想象的年代啊,堅強的人們都是怎樣活下來的?!父親說大饑荒如果再持續半年,他也就餓死了。
直到現在吃飯時,父親就不吃紅薯玉米南瓜等雜糧,他說不能聞那個味道……也許是饑餓的記憶太過深刻,死里逃生的痛苦讓他不愿觸及吧。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五十年代的人命運多舛,疾風驟雨般迅速地迎接著滾滾而來的又一個浪頭。1966年,父親十七歲,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學校停課,雖然父親說他成績很好,但是他們那一代人還是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
戴著紅袖章,舉著毛主席語錄,高喊口號的紅衛兵過來了,他們砸了河灘求雨的觀音廟,門樓石壁被搗毀,古樹被挖倒,古墳被掘開,蕭家的青磚照壁被推倒,門上的對聯匾額被砸碎,只留下兩個搬不動的石獅子在風中驚異地張望著。
(公社食堂的成人大飯廳和幼兒餐廳)
那些飽受磨難的日日夜夜,沈爺爺都默默的忍受著。生死戰場真刀真槍都挺過來了,這樣的批斗勞動,傷不了他的筋骨。他想起了一個十六歲的戰友被子彈擊中胸腔,臨死時倒在他懷里,期盼地看著他說:“還沒活呢就要死了,真冤枉,我的壽數你替我活吧!”是啊,得替戰友好好活著。爺爺在黑暗里堅韌的熬著,靜靜等待著黎明的到來。
黑暗總會過去,黎明終將到來。父親成年了,終于把媳婦娶進了奶奶為他苦苦守住的房子里。爺爺奶奶也住進了沈家的老院子,兩個小叔先后成家立業,分得了村里的宅基地。
(煉鋼土高爐)
(五)
1974年我出生后,父母忙著在醫院上班,我八個月大時就被交給爺爺奶奶撫養。
半夜我哭鬧時,奶奶把自己干癟的奶頭放在我嘴里哄著,爺爺趕緊把羊奶放在炕筒里的碳火上燒熱后再喂我,后來父親買了個煤油爐子,熱奶才方便了。爺爺的腳被隊里的牲口踩骨折了,在炕上坐了四十天,抱著我哄了四十天。家里忙時沒人照顧我,爺爺就讓上高中的小叔休學一年,專門背著我轉。童年的我在奶奶家過著唯我獨尊的幸福日子。
老房子后墻的屋檐下搭了個氈棚,里面摞著兩口棺材,那是奶奶突然生病時爸爸訂做的,誰知這一放就是三十年。兒時的我坐在廊下,等著奶奶做飯時,把埋在碳灰里的餅子饃條燒熟了,用碳锨刨出來,在地上摔掉灰渣,用圍裙擦干凈遞給我,又熱又香的干糧,是飯前最美味的零食,雖然偶爾還是能咬出磕牙的灰渣。
爺爺總是坐在炕邊點著細長的煙鍋抽著旱煙,給淺淺的煙鍋頭里裝滿碾碎的煙葉,用拇指壓平,斜著煙鍋對著點燃的火柴猛地連吸幾口,青煙就冒了出來,再習慣性的用火柴盒壓一壓,嘴里發出“吧唧吧唧”的響聲,他安逸的靠著墻閉目養神,只是吸不了幾口,煙就燃盡了。爺爺把銅制的煙鍋頭在炕沿上敲著,煙渣就全落到地上了。于是又在煙盤里捏煙葉,這時我就鬧著要給他點火,但總是配合不好,讓煙葉撒了還點不著,爺爺心疼撒了的煙葉,總是一邊訓斥我一邊搶過火柴盒重新點煙。
(公社食堂遺址)
開飯了,小叔把炕桌放在炕中央,鹽、醋和辣子罐放在茶盤里先端上來,我跪在炕桌最中間的位置,等爺爺把面條和調料拌勻了第一個開吃??蛔老落佒筒迹业袅孙堃膊慌屡K床單,奶奶站在炕邊,邊吃邊注意爺爺的飯碗是否空了,我是不是要喝口面湯了,吃頓飯總是不停地跑來跑去伺候著我們。
房子的半面墻都是木制的格子窗,窗上蒙著透明的塑料紙,透亮隔風,窗邊的柜蓋上放著一個大大的長方形帶蓋木盒—-食蘿,里面放著各種糕點冰糖之類的干果,我玩累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站在凳子上在食蘿里找吃的。
爺爺奶奶冬夏都枕著船形的空心瓷磚頭,又高又涼,一點也不舒服。我一下炕就拖著奶奶的小尖頭黑布鞋跑來跑去,奶奶總是提著我的鞋子顫巍巍的點著小腳搖搖晃晃的追著我換回來。
夏天的傍晚,奶奶坐在院子里搖著蒲扇,我坐著小板凳趴在奶奶膝蓋上,聽她講小時候的故事。那年月,好像也沒什么蚊子,我總是睡得很香。
后來我回母親身邊上小學了,中午上學前都要跑回去找爺爺要一毛錢,要錢時每次都會被爺爺訓但每次都會給,所以經常去要。奶奶經常全身酸疼無力,母親買了止疼片讓我送去,我總是飛奔著跑向奶奶家,那里有我全部的快樂。
八十年代末,老街拆遷,蕭家老宅里的廂房全被拆了,父親的兩間正房站在寬敞的街邊變成了門面房,父親拆掉老房子,蓋了兩層小洋樓。父母在家里開起了診所,各鄉鎮的人都來看病,生意十分興隆。父親調侃的說,當年他爺爺留下的借據,如今全都收回來了。
我工作了,結婚了,去奶奶家的次數也越來越少。抽空去了總得給她洗腳剪指甲,奶奶不會用指甲剪,經常用老剪刀把指甲剪的參差突兀鋒利刺人。我有了孩子,奶奶總是念叨著,說她怎么就抱不動娃娃了,遺憾著不能幫我帶孩子。八十多歲的她眼花看不清針線,還是摸索著給曾孫子縫制棉衣。后來小姑得癌癥去世了,奶奶知道后痛心疾首,過后又淡淡地安慰自己:“活她這么多剛剛好,像我就活的太多了……”
(奶奶89歲時的生活照)
(六)
爺爺和奶奶一直單獨生活著,不和兒女們攪合,他們身體硬朗,做飯等日常雜活也不用我們操心,爺爺九十歲時還能和老頭們坐在門口打麻將,輸贏多少顆豆粒,算得清清楚楚。
夏天太熱時不能生爐子做飯,我給他們買了電磁爐,奶奶熟練的掌控著大火小火,現代化的電子產品用的很是順手?,F在想想,爺爺如果還活著,肯定也能拿著放大鏡用手機發微信和我聊天吧。
爺爺和奶奶一起生活了五十六年,2010年七夕,九十二歲的奶奶走完了她近一個世紀的人生歷程。
最后一個晚上,我們都陪在她身邊,她已經意識模糊,偶爾清醒的時候還能回憶起我出生的那晚是什么日子,什么時辰,誰跑來叫她等等詳細的經過。奶奶沒有老年癡呆,沒有記憶模糊,她的頭腦如此清醒,讓我常常感慨,她肯定是過奈何橋時沒喝孟婆湯吧。后來我時?;秀庇X得,當我思念她時,她也坐在云端依舊慈祥地看著我。
(傳說中的紅衛兵,全副武裝。)
奶奶入棺封材口的時候,爺爺在炕上坐不住了,他推開我們,撲過去揭開奶奶臉上捂著的麻紙,細細地端詳這個他愛了一生的女人,然后仰天長嘯,放聲大哭。在場的我們不止為奶奶而哭,也為爺爺凄然淚下。奶奶一生任勞任怨,勤勞善良,育有五個兒女,還有深愛他的爺爺陪她到白頭,她平凡的一生先苦后甜應該也是幸福的吧,雖然苦過累過,但是也希望過、甜蜜過……
家鄉的土葬一般都持續五到七天,請陰陽先生按亡人的生辰八字算出出殯的日期后,在主屋里設靈堂,掛起帳幔和挽聯,把供桌用一個白底黑字的大“奠”字圍起來,上面擺上遺像和靈位,家里馬上就有了緬懷的氣氛。
家門口的空地上搭起了簡易棚,鄉鄰們都來幫忙。請個主廚,再找村上能干的老者當總管,將各項事務如打墓、禮桌、迎客、煙酒、靈前、客棚、宴席、掌盤、洗碗、燒水、打雜等一一分派給專人負責,大家各執一事,井然有序。吹鼓手安置好鑼鼓,人們隨著響亮的嗩吶聲起,各自忙碌起來。兒孫們穿起白孝衣,頭纏白孝布,腰系麻繩,手柱哭棍跪在靈前,隨著客人的拜祭磕頭痛哭。
奶奶是高齡壽終正寢的,屬于喜喪,大門口的對聯是用紅紙寫的。七十四歲的大姑都有了曾孫,奶奶五世同堂好不風光。
兒孫們白皚皚跪了半院,除了哭靈時傷心一下,院子里沒有特別沉痛的氣氛。終于再次和爺爺朝夕相處了幾天,我有意識的引他講述自己的經歷,我明白自己內心深處的害怕,擔心爺爺哪天突然離開了,他們的事情就無人知曉了。
那是爺爺第一次給我們提起他當兵打鬼子的事,細心的小叔還錄了音,當我問起他為何從來不曾提起時,爺爺說:“我是國民黨的兵,總覺得這事會連累大家,現在社會開放了,你奶奶也走了,說出來應該沒事吧!”原來爺爺封存往事諱莫如深,是怕影響后輩們的安定生活啊!我們笑了又哭了。
2012年,爺爺終于不能起身,迷糊中總是念叨著打仗的事情。我有幸看到《華商報》搜尋抗戰老兵的號召,撥通了電話講述了爺爺的抗日經歷,志愿者們來老家看望爺爺,爺爺還能講一些戰役和人名,他們都向所剩無幾的眼前的這位抗戰老兵致敬!
不久后,九十五歲的爺爺與世長辭,志愿者們在爺爺的葬禮上帶來一枚功勛章,將爺爺是抗日英雄的事跡昭告鄉鄰,爺爺終于帶著應有的殊榮長眠地下。
爺爺一生艱苦而隱忍,默默承受著命運的安排,有奮斗有傷痛,有愛恨有快樂,終于安然的含笑九泉了。
(新農村)
(七)
如今我?;丶亦l,喜歡坐在爺爺奶奶的墳頭曬會太陽。
奶奶的妝容是那樣的清晰如常,光滑整齊的頭發緊緊地綰在腦后,頭上頂著青藍色的大方手帕,穿著一成不變黑灰色的布衣,黑色的布帶子扎緊褲腳,一雙粽子樣的小腳顯露出來,支撐著她瘦弱的身體,手里柱著磨白掉漆的拐杖,站在房門口凝成一道不變的風景。
父親說他小時候奶奶就是這個打扮,他老了奶奶還是這個打扮。永遠的黑色,永遠的老太太裝扮,是她從未年輕過還是從未老過?
奶奶一生先后嫁了兩個男人,一個是地主慣養的紈绔子弟,一個是無枝可依的抗戰老兵。她走出動蕩的民國,走過解放初的飄搖,來到安逸的新社會,洋洋灑灑活了92年,從未走出過家門,卻在關中西部的山溝里,平凡的演繹了人生百態,見證了一個世紀的史實,無聲的譜寫了一首百味陳雜、讓人沉淀深思又無法忘懷的歲月神曲。
墳頭的草又長高了,地里的麥芽又泛黃了,斯人遠去往事如煙,可那些鮮活的面孔和有血有肉的故事,一幢幢一件件在我的腦海里波動翻騰著。
和平年代是如此的珍貴和幸福,物質的豐盛,時代的進步讓人感慨萬千,后輩們忘不了先烈的犧牲,我們也將緬懷著前輩們刻苦勤儉的作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自強不息的奮斗下去……
(和平年代是如此的珍貴)
《寫乎》微信號hongyu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