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必看:采用即有稿酬,每月6000元等著您:《閱讀悅讀》作者獎勵標準(2019年第一版)和征稿選題
作者:乘風破浪
(劉備)
一、功虧一簣的梟雄劉備
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里為我們塑造了許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這些人物中,以劉備集團成員的遭遇最使我們同情。不僅僅是我們,據蘇東坡的《東坡志林》中有一篇《涂巷小兒聽說三國語》講到:“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自古至今,大多數人的感情都是如此。
為什么會如此,一個原因是我們都有同情失敗英雄的情節,另一個原因就是劉備兄弟那歷盡磨難,百折不回的精神讓我們感到欽佩。劉備一個草根,出身貧苦,沒有家族的勢力可以憑仗,雖說有個漢室宗親和皇叔的頭銜,可在東漢末年的戰亂時期,卻沒有什么實質的用處。劉備只能依靠的是自己的能力。
劉備自桃園三結義開始,團結組建自己集團的班底,在中國的大地上輾轉奮戰。與《三國演義》中所說的不同,劉備是一位曹操所忌的梟雄。青梅煮酒時,曹操直言不諱的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對手的評價才是最公允的評價。
(關羽,劉備和張飛)
我們從一個小節就可以看出劉備的領導才能。劉備集團是三國時最團結的集團。且不說關羽千里走單騎,在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劉備多次敗逃,連妻子都不能保全。可他的部下一旦知道他的下落,就去尋找追隨于他。在漢江邊劉備自嘆命窘,請部下們各奔前程。可大家寧可掩面而涕,也依然不離不棄。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一直貫穿于劉備集團的始終,最后終于造就了三分天下的功業。
經過長期的征戰,劉備屢戰屢敗,從中原轉戰到荊州。在曹操南下占領荊州時,劉備通過和孫權聯盟于赤壁之戰打敗了曹操,這才迎來了事業的轉機。接下來劉備率軍收荊州,取益州,戰漢中,進位漢中王,使自己的事業達到了頂峰。可惜好景不長,緊接著東吳敗盟,經過襄樊之戰、夷陵之戰的慘敗,劉備將自己的大部分老本敗個精光。興復漢室的希望破滅,劉備也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成為大家心目中的悲劇英雄。
(諸葛亮)
二、劉備為什么失敗?
劉備最終沒有能夠奪取天下,自然是有著他的原因的。讓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具體分析一下。
首先,劉備出身低微,沒有袁紹、袁術、曹操等人的家族勢力加成,被門閥士族所鄙薄,在高級人才的爭奪上極為吃虧。最后劉備手下雖然有關羽、張飛這樣的虎將,卻沒有高級的知識分子人才輔佐。文武部下搭配不平衡的癥結一直困擾著劉備集團。在袁紹、曹操謀臣如雨的情況下,劉備沒有自己的高級智囊團的缺陷就越發顯得突出了。
第二、劉備集團的性格問題。一個集團有它的性格,這主要是由它的主官的性格決定的。劉備出身平民,在籠絡人心和從基層將士中選拔將領都得心應手。但劉備集團和門閥士族有著一種相互排斥的態度。劉備集團中尤其以關羽的表現為最。這使得士大夫階層紛紛逃避劉備,嚴重影響了劉備的霸業。直到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這才有了自己的高級幕僚,組成了自己爭奪天下的完整的班底。但這種輕視士大夫階層的惡果一直遺留了下來。
第三、在中原爭奪混戰時,劉備一直沒能建立自己的穩固的根據地。由于劉備過于高調,不能屈居人下,造成了他成為各派的眾矢之的。對根據地建設也不重視,在當時的情況下,不能審時度勢的有意識有目的的尋找建立自己的根據地。選擇在四戰之地的不可能建立根據地的徐州立足實為失策。當屢屢被人輕易的奪去根據地的時候,又表現得毫不在乎,把流浪作為常態化。這一切使得劉備最后被逐出中原,被迫南下依附劉表。
第四、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劉備、諸葛亮在三顧茅廬后便以《隆中對》為戰略藍圖,開始了自己的爭霸天下之路。我們現在平心而論的看待《隆中對》,不可否認的承認它有著自身合理的一面,但也不能不承認它有著自己失誤的一面。
按照《隆中對》的合理的一面行事,劉備集團終于走出了困境,最后達到了事業的頂峰。可由于《隆中對》自身的失誤,也使劉備集團的成功曇花一現,走向了失敗。
(龐統對話劉備)
《隆中對》合理的一面是,它正確的分析了曹操和孫權兩個集團的現狀,對兩個集團提出了一拉一打的策略。同時指出了劉備集團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占領荊州和益州作為立腳點。這個目標通過赤壁之戰和荊州益州攻略戰,基本實現了。
但《隆中對》對下一步的戰略方針卻是模糊不清的。諸葛亮在這里只是含混的說等待天下有變的時機,內修政事,外結孫權,兩路進軍中原。諸葛亮這種不確定的預測,沒有考慮到在三方實力改變后各個集團的利益訴求。同時自己分散兵力,犯兵家大忌的分兵關中和荊襄兩路進軍中原。這是《隆中對》中最不合理的地方。按照這個方針,關羽剛開始進軍就遭到曹操和孫權的聯合進攻而失敗了。隨之而來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使得劉備喪失了奪取天下的機會。
(趙云,長坂坡)
三、劉備該采取什么樣的方略奪取天下?
在現實中劉備失敗了,但我們在這里可以假設一下,劉備是否有奪取天下的可能性,該如何奪取天下。
我們既然知道《隆中對》的前半部分是正確的,后半部分是錯誤的,那我們就從劉備占領荊益的這個時間點來為劉備假設一下接下來的方略。
曹操、劉備和孫權這三個集團進行對比,我們可以得知,曹操的政治軍事實力最強,劉備和孫權兩個對比,劉備的軍事能力強過孫權,孫權的政治實力強過劉備。所以說,孫劉兩家同盟攻抗曹操是必然的選擇。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委婉的指出劉備在天時、人謀上都不是曹操的對手,即便是占有荊益,也要等待天下有變才能北伐。這個天下有變實際上說的就是曹操不能再親自指導戰爭。只要曹操在,是不可能北伐成功的。曹操一去,曹操陣營就沒有能夠對抗劉備的人物。這就是劉備發兵奪取天下的時候。在此之前,劉備集團的主要任務就是保有現有的果實。隱忍待機。這個時間也并不長,在劉備失去荊州的第二年曹操就死了。這個時候就是劉備出兵的時機。
而諸葛亮在《隆中對》里對孫權下的定義是可以為援而不可圖。我們說,在赤壁之戰前后,劉備和孫權實力相當,又有共同的強大的敵人,就當時的形勢來說,這個定義是正確的。但到劉備占有荊益時,形勢發生了變化,這個定義就不合當時情勢了。劉備的實力在這個時候有了很大的加強,已經隱隱超越曹操和孫權的架勢。
劉備的主要機動部隊在益州是五萬人,荊州關羽三萬人,這里面最重要的部隊是關羽的精銳水軍。這些部隊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是一流的。并有關羽、張飛等優秀將領率領。面對曹操,益州有山川天險保護,荊州有關羽水軍對抗。對于孫權,孫權機動兵力只有三四萬人,劉備軍地據東吳上游,水軍足以對抗,步軍遠勝東吳。如果劉備不是按《隆中對》里的兩路分兵的方略,集中優勢兵力,是完全可以有為的。
那么劉備該怎么辦呢?我們分析一下。從益州北進關中,路途險惡,關中屢經戰亂,民生凋零,補給不易。而且,關中和曹操的根本之地距離遙遠,動搖不了曹操的政權。劉備的最精銳的水軍也無法發揮作用。因此,這一路作為偏師牽制為宜,派一員獨當一面的大將就可以了。劉備應該率主力與關羽水軍出荊州為上策。但這樣,劉備就會同時面對曹操和孫權的挑戰。
這時最好的結果當然是聯吳抗曹。但由于劉備實力增長,造成了東吳的疑懼,聯盟的可靠度不可知。很有可能會出現東吳敗盟偷襲的情況。那么,劉備在出兵北伐之前,就必須要先做一件事,那就是伐吳!這才是劉備奪取天下的關鍵!
如果劉備伐吳的話,漢中采取防御,有地利之助,曹軍難以進攻。荊州有長江阻隔,曹操沒有能夠和關羽對抗的水軍,只能望洋興嘆。難以對劉備的行動進行干涉。東吳集團兵力只有劉備的一半,步軍又不是劉備軍的對手,背后又有曹軍威脅,戰略處境十分危險。這是孫權集團最擔心害怕的局面。這也是為什么孫權不惜敗盟也要奪取荊州封閉益州出路的原因。
史書上記載,在夷陵之戰后,劉備戰敗后,駐扎白帝城。孫權聞之,甚懼,遣使請和。劉備戰敗后孫權尚且害怕雙方敵對不解,何況劉備興盛軍力壓頂之勢。因此,劉備伐吳,必須要因勢利導,給東吳軍以重創,這樣孫權必會請和。結果大可以滅了孫權,成南北朝之勢,小則可壓服孫權,不敢再起二心,共同對曹。然后再興師北伐,則漢室可興矣。
綜上的分析,劉備在占有荊益之后,要對曹操采取守勢,而將主要矛頭對向孫權。要將主要兵力調集到荊州方面,在恰當時機討伐東吳,對東吳實施軍事和外交相結合的手段,把孫權集團牢牢綁在自己的戰車上。如果孫權再不服從,就一舉滅了東吳。接下來等待曹操失去指揮能力的時候,再自江淮出主力,漢中出偏師興兵北伐。
這樣,劉備還會有奪取天下的機會的。
【作者簡介】乘風破浪,男,工程師。寫作愛好者,對文學、歷史、軍事多有涉獵。希望與志同道合者交流,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