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二虎
西北一直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米脂李繼遷寨造就了兩個傳奇人物:李繼遷與李自成。今天,我要講的便是李繼遷。
黨項拓跋氏李繼捧把祖宗經營了一二百年的定難節度使所領的銀、夏、綏、宥四州土地獻給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為了斬草除根盡遷拓跋李氏親族入京,引起李繼捧族弟李繼遷的強烈反對。
李繼遷是銀州防御使李光儼的兒子,李繼遷出生于銀州(今陜西榆林米脂縣)無定河,也就是今天的李繼遷寨。
李繼遷幼時就與眾不同,聰明絕頂,自小“擅騎射,饒智數”而聞名鄉里。
北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他的族叔、時任定難軍節度使的李光睿愛其才,授剛剛十二歲的李繼遷為管內都知蕃落使。
據說李繼遷十幾歲的時候,帶領族內幾十個頑皮少年騎馬上山打獵,冷不丁地竄出一只吊眼猛虎,嚇得這些人不知如何是好,李繼遷臨危不亂,從容鎮定地指揮眾人退到樹林中,自己迅速攀上一棵大樹,開弓搭箭,一箭射翻了老虎,此事傳開,黨項人都認為這孩子將來有大作為,前程不可估量。
定難節度使李光睿去世,他的兒子李繼筠襲職,僅干了兩年也去世了,位置就傳給李繼筠的弟弟李繼捧,然而這個李繼捧在黨項人中缺少威信,不能服眾,于是,這個李繼捧就帶著家屬來北宋京城汴梁,朝拜宋太宗趙光義,表示愿意納土歸宋,這是自動撤藩呀,趙光義自然高興的不得了,為了消除隱患,決定把黨項拓跋氏貴族,也就是李氏宗親全部遷到京城。
當北宋搬遷李氏宗族的使臣到達銀州,嚴令李氏親屬沒有命令任何人不許出城,收束家當,擇期入京。
血氣方剛,才二十歲的李繼遷深知,這是北宋政府要徹底拔掉李氏家族在定難地區的統治,聽命入京,無異是自投羅網,永遠也無法回到這片土地,也就失去了一切。
李繼遷暗暗召集弟弟李繼沖、親信張浦等人商議對策。
李繼遷說:“這夏州一帶是祖宗打下的基業,不能夠放棄。”
其弟李繼沖說:“虎不可離于山,魚不可脫于淵,待接收的宋使到來,乘機殺掉使臣,占據銀州造反!”
張浦認為:如果舉族遷到北宋京城,就再也沒有機會返回了,現在起兵又難以成功,莫如尋機逃往漠北潛伏一段,暗中聯系黨項各部落首領豪強,然后舉事。
于是,李繼遷對宋朝使臣詐稱出城為自己的乳母送葬,將兵器藏在喪車與棺材內,率家族親信幾十人出城,逃到離夏州三百里外的地斤澤(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潛伏下來,暗暗組織起一支人馬,開始了對北宋的挑釁,被夏州知府尹憲與四州都巡檢使曹光實乘夜攻擊,搗毀了他的盤踞地,斬首幾百人,燒掉四百余帳落,李繼遷與其弟李繼沖帶少數人逃脫,其老母與妻子都被宋軍俘獲。
尹憲與曹光實認為李繼遷遭此重創,已經無法成事,抓住他們是早晚的事。實際上他們都看錯了李繼遷這個后生。
李繼遷開始游走在黨項各部首領與豪強之間,以先祖拓跋思忠為號召,聯系這些有權有勢的黨項人隨他反宋,保住祖宗基業。
李繼遷很會勸導說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不止一次大宴諸豪酋,講訴拓跋家族與黨項人的赫赫戰功與開拓“定難”地區的辛苦,隨后言語沉痛地說:“我們李氏(拓跋氏)家族世世代代擁有西土,誰料到被李繼捧一下獻給宋朝。如果各位豪杰能不忘李氏舊恩,敢與我一塊興復李氏家業,也是我們黨項的基業嗎?”
這些黨項豪強都被李繼遷說動,紛紛表示與他共興黨項,還把女兒嫁給他為妻妾,認定他是當世英雄。
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李繼遷與其弟李繼沖裝出走投無路的樣子,向都巡檢使曹光實詐降。
曹光實一聽樂了,看來這個臭小子折騰到頭了,沒有了活路來歸降。就放松警惕,僅帶了幾十個親兵到約定的葭蘆川(今陜西佳縣一帶)與李氏兄弟會面。
到達約定地點,曹光實還沒來得及下馬,四下一陣亂箭,讓半世英勇的曹光實與他的幾十親兵一塊報銷了,堂堂四州都巡檢使,就這樣糊里糊涂被李繼遷弄死了。
干掉了曹光實,讓李繼遷的聲名在黨項部族中大振,實力大增,偷襲了夏州,又攻破會州,搶掠一番燒城而去。
北宋朝廷吃驚不小,宋將王侁率軍出銀州北,兩軍交鋒,李繼遷慘敗而逃,部曲被斬殺五千余。
李繼遷慘敗后思量,憑自己現在的實力,很難與強大的北宋抗衡,便派人向契丹人建立的大遼王朝投降歸附,遼王朝一直與北宋爭斗不休,在西北有一個幫手這太好了,就封李繼遷為夏國王,也就是承認他擁有定難五州之地,為了拉攏他,還把義成公主嫁給李繼遷為妻。
李繼遷搖身一變成了大遼的駙馬,有了正式被承認的身份,開始了雄霸西北的大業。
北宋看到西北局勢緊張,就想以毒攻毒,把李繼捧又派回夏州任刺史,充任定難軍節度使,想以李繼棒黨項拓跋氏的正統身份討伐殲滅叛亂的李繼遷。
這李繼捧與李繼遷有血親關系呀,私下彼此聯系通風,還上表奏稱李繼遷愿意歸降,宋太宗趙光義下詔任命李繼遷為銀州觀察使來安撫,還賜姓名趙保吉。
李繼遷表面上領命,背地里依舊按自己的來,率領黨項人馬攻打夏州。
在夏州城中的李繼捧連忙十萬火急向北宋求援。
宋太宗趙光義就派手下大將李繼隆(看這名字似乎李繼捧、李繼遷有點關系,然而,此人是趙光義大舅哥,在抗擊契丹人有高光表現,是一代名將)為河西行營都部署,率軍征討李繼遷。
李繼遷不是一個莽漢,有智有勇,大玩兩面派伎倆,先偷襲了族兄李繼捧,然而一面與李繼隆周旋,一面遣人入京獻馬進貢,表示臣服,宋太宗趙光義撫賚甚厚,賞賜了許多東西。
接下來李繼遷又派親信張浦帶著一大群馬匹、駱駝等牲畜以進貢為名,窺探宋廷的虛實與目的。
張浦是漢人,人精一個,溜須拍馬,察言觀色,說黨項人不敢與大宋為敵之類。
趙光義軟禁了張浦,不放他走,派使節持詔任李繼遷為鄜州節度使,李繼遷已經是大遼封的“夏國王”,自然嫌這官小。
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宋太宗為了加強靈州(今寧夏靈武)的實力與后勤保障,派洛苑使白守榮押送四十萬斛糧草到靈州。
本來臨行前宋太宗怕李繼遷襲擊,嚴令白守榮把這大隊運糧車分成三隊,丁夫也發給武器弓矢自衛,護送的軍隊結成方隊進發,“遇敵則戰,可以無失”,為了安全,還令會州(今甘肅靖遠)觀察使田紹斌率軍接應。
然而這個白守榮自做主張,把所有車輛結成一大隊,丁夫與軍卒混雜,缺少了機動迎敵的準備。
李繼遷早就探知一切,事先在宋糧隊必經之地浦洛河林中埋伏下精銳騎兵,對運糧大隊發起攻擊,宋軍士卒與役夫剎那潰逃,丟下糧草不管。
而那個接應的田紹斌根本就沒有出兵,四十萬糧草貢獻給了李繼遷,這是宋太宗送大禮呀,笑訥笑訥。
宋太宗聞知,龍顏大怒,命令李繼隆率環、慶等州諸將與兵馬,五路圍剿李繼遷,目標李繼遷占領的平夏城(今寧夏固原)。
李繼隆自作主張,并沒有按計劃行事,想兵貴神速直搗李繼遷老巢平夏城,最終計劃落空。
轉眼間宋太宗趙光義死了,其子趙恒即位,是為宋真宗。
為了息事寧人,放了被扣留的張浦,割讓夏(陜西橫山)、綏(陜西綏德)、銀(陜西榆林)、宥(陜西靖邊)、靜(陜西米脂)五州之地給李繼遷,實際上承認了李繼遷據有五州獨立的地位。
不久,李繼遷又攻占西北重鎮靈州,據為己有,改名西平府。
北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李繼遷攻占了涼州(今甘肅武威)后,接到吐蕃首領潘羅支的降書,約李繼遷在涼州城外一塊山谷中舉行投降儀式。
此時的李繼遷已經被勝利沖昏頭腦,率人馬來約好的山谷,中了吐蕃人的勁弩,身中數箭,返回的路途中就一命嗚呼了,死時42歲。
可以說李繼遷一代梟雄,從無到有,僅僅在西北折騰了二十二年,便打下一片天下,為將來其孫子元昊立國賺下足夠的本錢。
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但每個英雄也有其自身無法超越的局限。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