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二虎
《山海經》是一部神奇莫測、光怪陸離的上古神話書籍,筆者自十幾歲接觸這本書,時不時翻翻,對里面的記載一知半解,難曉其奧妙高深。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有著八千年的歷史,我們自稱龍的傳人,對龍的崇拜由來已久,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形成規模;早在五六千年之前,紅山文化的碧玉龍、黃玉龍(很榮幸這兩個玉龍都出土于我的家鄉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就是作為禮器,祭拜天地,象征權力。
《山海經》中記載了一個異獸應龍,是上古神話傳說中生有翼翅的龍,是和風化雨的主宰,“飛龍在天”,獸經下凡成了黃帝手下最厲害的大將,軒轅黃帝與蚩尤大戰于涿鹿之野,正是應龍斬殺了蚩尤與蚩尤與夸父,讓黃帝取得了勝利,后來又助大禹治水,以龍尾劃地成河以引導洪水入海。
(蚩尤)
應龍在《山海經》中出現三次,其一是在《大荒東經》中:“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之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這條記載中是說應龍居住在兇犁山南端,因為獸經殺了蚩尤與夸父,所以不能再返回天庭,所以天上沒有了行云作雨的神,造成下界連年干旱成災。于是,每逢大旱,人們便于地上作出應龍之狀,以此求得雨水。
幾千年過去了,每逢干旱,人們還是用這一古老的習俗求雨,并且在史料中與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
(夸父)
殷墟卜辭中有“其龍于凡田,又雨,吉。”《甲骨文合集》
這條記載也就是說民間“作土龍”祈雨。
《續漢書·禮儀志》中載:“自立春至立夏盡立秋,郡國上雨澤。若少,郡縣各掃除社稷;其旱也,公卿官長以次行雩禮求雨。閉諸陽、衣皂,興土龍,立土人舞憧二佾,七日一變如故事。”
是說當旱情出現,當地長官率老百姓舉行“雩禮”以求雨,其中最重要的環節是“興土龍”,由于龍星初升代表著霖雨將至,所以古人才在龍星升天之際舉行“雩禮”儀式,為萬物生靈祈求甘霖的滋潤,由之,《左傳》中有“龍見而雩”之說。
杜預在注釋中解釋:“龍見建巳之月,蒼龍宿之體,昏見東方,萬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遠為百谷祈膏雨。”
“建巳之月”就是指農歷四月,此月黃昏龍星本體已經完全離開地面飛升上天,且已經從東方綿延至南方。
在考古發現中,距今八千年前的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屬于“前紅山文化”遺址,在聚落遺址中心(廣場)地帶就清理出一條用紅褐色石塊堆塑的巨龍,“龍頭、軀干石塊堆塑厚密,尾部較松散,龍昂首張口,彎身弓背,蜿蜒伏地。龍頭朝西南,尾東北,全長19.7米,身寬近2米”,并且在龍腹南側下方發現墓葬十處和三個祭坑。
從這“石龍”位于聚落中心來推測,是當時人們祭祀祈雨的場所,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體形最大的龍。
其二、《大荒北經》中載:“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其三、《大荒北經》中又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之冀北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
這兩處記載都與軒轅黃帝戰蚩尤有關,黃帝被奉為炎黃始祖,而蚩尤是九黎部首領,“兄弟八十一人,鍋頭鐵額,食砂造五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而黃帝“弦木為弧,剡木為矢”,驅熊、羆、貔、貅、虎為兵,由此說明蚩尤的文明程度與生產力比黃帝高。
這涿鹿之戰,非常著名,應龍是黃帝手下大將,作水陣迎戰蚩尤大軍,蚩尤請了風伯雨師破了應龍的水陣,黃帝便請旱神女魃作法,雷雨大作的天氣霎那間放晴,烈日當空,旱熱無比,破了風伯雨師的陣法。
隨后黃帝誘敵深入,在涿鹿一帶突然狂風大作,沙塵遮日,蚩尤人馬不辨方向,又不熟悉地理。黃帝事先讓風后制造了指南車來指揮戰斗,應龍與蚩尤血戰幾日,斬殺了蚩尤和他手下大將夸父。可以說,應龍是黃帝手下第一戰將,所向披靡。本來應龍是天神下凡,由于殺伐過重,無法返回天上,后來又幫助大禹治水,可見其能力非同一般。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