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宏宇
外行領導內行——好像是咱中國獨有。至少,其中的不滿、譏諷意味,應該是中國獨有。
帶著不滿、譏諷意味的“外行領導內行”,歷史地看,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某些時期的某些特殊環境(尤指“政治環境”)所致。到了今天,相關“歷史留痕”已基本肅清,至少也是應該基本肅清了。可仍有一些人(甚至是一些年輕人),會把這話掛在嘴上。同樣的不滿、譏諷情緒。這也許說明,ta所處的“組織”或者說所供職的“單位”里,多多少少,還帶著點兒“歷史留痕”。或者,自詡“內行”的ta自己,其實還沒到“內行”的“火候”。
拋開歷史因素,拿著現代管理理念來說,其實,外行領導內行,是被比較認同的理念,甚至,在某些領域,會被認為是“硬道理”。換言之,如果是由內行來領導內行,管理效率和工作成果,恐怕還不如外行來領導。
領導,無論作為動詞還是作為指代性名詞,在傳統認識中的含義,大概不言自明,就不多說了。
說說其作為國人熟悉的詞匯在現代管理(尤指企業的管理)概念中的意思——管理者。就是在一個被賦予了某種職能的“團隊”里負責“管理”的那個人。
這個意思里,不能說沒有“誰大誰小”的成分,但更是在強調“責任”而不是“權力”,更不是“輩分”、“階級”什么的!什么責任?很廣泛。有些方面也可以說“比較復雜”。正因為廣泛、復雜,通常,管理者的人選,都會是在團隊中相對更“全面”而非更“專注”者。
所謂“內行”,指的是在團隊所擔負的職能中更精于具體的、技術性(不等同于“技術”,更不等同于“科技”)的“執行”、“完成”的人員。通常,他們會是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和較“專注”的能力的人員。相對應地,不怎么對某種具體的、技術性的執行和完成“專注”、“精到”的人員,就算“外行”。
現代管理特別是企業管理,是基于“知識型人才”的,并在這個基礎上,將人才分為兩個大類:專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其中“專家型”,更趨近于我們傳統概念中的“內行”;管理型,則可類似地對照成團隊的“管理者”,說“領導”也行。
現代企業中,“領導”,在“職能團隊”(而非總體)中,是個帶著幾分親切的玩笑意味的非正式稱呼,跟“老板”、“頭兒”的意思,是差不多的。這類角色,通常都由管理型人才擔任。而管理型人才,對比團隊中專家型人才所專注的工作,未必就是“內行”,甚至在很多時候,都基本算“外行”。至少,在其所管理的團隊中的專家型人才眼里,算“外行”。
但是,這樣的“外行”,不同于過去的“純外行”,更不能是在“過去”曾很長時間被當作“正面”來“炫耀”的“大老粗”。根紅苗正的大老粗們,以其政治優勢,只關心“對上負責”而不理會客觀實際的粗線條“領導”的時代,至少“應該”是一去不復返了。現代企業管理模式下的所謂“外行”,并不是全然不懂“業務”,只是不夠“專”而已。
不夠“專”的成因或說“根由”,大抵三類:
一,確實在“專業”方面不屬“科班”,因為其他特長而成為管理者。這種情況,拋開“政治”方面的因素,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具有十分凸顯的表達式溝通能力,比如:在外企里,精通多種語言的人,會因為這個常人所不能及的特長,而躋身管理者之列。
二,本也是“內行”中人,但因在早期工作中顯示管理方面的潛力,而被刻意向管理方向培養或說“擠壓”,半是“被迫”地走向“管理型”,當真正成為管理者時,原本內行的那些,已經有所荒疏,同步地相關“專”的領域又有新發展,想追也追不上了,故而也就基本上成了“外行”。這種情況的典型例子,就是我本人的職業生涯。
三,在“內行”中不是最優秀,但因資歷“積功而上”,加上具有一定管理能力,被賦予管理職能,在實踐中逐漸在“專”的方面“落伍”。這種情況,一半“歷程”,是跟前一種差不多的。
所謂“做不了”,是兩層意思:一是能力方面,二是精力分配。
有家非常龐大、悠久、著名的外國科技類企業,對“管理者”(manager)的工作描述非常簡單——成為團隊中每個成員最得力的助手。助手!
我在外企供職的時候,老板找“談工作”,永遠在最后會問:“What can I do?”(我能做什么),就是“你的工作有什么我可以幫助你的”。幫助我什么呢?我tm是“專家”好嗎!我都擺不平的工作,你一個外行,能幫上什么?
能幫的地方太多了——時間管理、跟其他部門甚至團隊里其他成員的協調與溝通、所需資源(包括時間)、之于總體目標的輕重緩急、需不需要出差、出差要見什么人要不要做鋪墊、工作中跟其他人其他團隊發生矛盾怎么解決……如果所有這些,都要讓“專家”自己去考慮、去搞定,那“專家”做本職、專長工作的精力是不是就不夠了?是不是就因為精力不夠而致“活兒不漂亮”或者精力透支再或既精力透支又“活兒不漂亮”?再加上“專家”們普遍都有的“脾氣”,再“搞壞”了事……這些所有,但凡出問題,一律都是管理者的責任!
我在外企當小小管理者時,就遇到專業技術人員跟我說客戶不好溝通,我說那是我的事兒,不用你操心,你只管把你的技術活兒干好,客戶什么什么,只要跟你的活兒沒直接關系的,都是我來搞定。那哥們兒頓時如釋重負。我把這情況當作自己工作“不到位”,馬上找補,打了兩個電話,加一塊兒不到半小時,后頭這哥們兒跟我說“全解決”了,干得很“爽”,問我是“怎么搞定的”。我跟他開玩笑說“不能告訴你,告訴你,你會了,我還混個屁啊”。
玩笑話。跟好哥們兒之間的玩笑話。實情是,就那倆電話,我手把手教給他,他也學不會。再次碰到類似情況,還是不會。因為他的腦子沒在那兒,在他的“活兒”上。
順便說一句,那哥們兒,后來一直人前人后叫我“領導”。即便是在我職能轉換、已經不負責他所在團隊之后,也還是這么叫。
剛走上管理崗位時,老大哥也是大老板這樣告誡我:別給自己安排任何專業性工作,因為你肯定沒時間去做。對他來講,我就是所管理團隊這一小塊的“專家”,這個團隊的工作,他不會去問其他任何人。我帶領團隊籌劃一個客戶活動,預算一百多萬的申請單,趁他開高層會“茶歇”的空擋,幾乎是“揪著”、“按著”就讓給簽了字。他沒看那里面的條目,總共半分鐘簽字過程20秒都是在找筆,一邊找筆一邊說我:該不會專挑我沒工夫審查的時候讓我簽吧。我直答:就是。他哼了一聲,大筆一揮就簽了。
這時候,簽字以及簽了字以后,到底是個什么樣的領導,分水嶺就出現了。
一種領導,簽了字過后會說:反正我沒看就簽了,出了問題你負責啊!
給我簽字的“大佬”,哼過后簽字,簽完遞給我說:“有什么問題記得找我。你不找我,我就認為沒問題啊。”
如果過后我真的去找他,一定是因為——遇到了他能做而我不會或者做不了的事情。
順著前面的故事——大佬看都不看,一百多萬的單子拿來就簽,是因為他信任我這個“專家”。我讓團隊里的哥們兒姐們兒列工作單(to do list),也是出于對他們這些“專家”的信任。我負責他們解決不了的,不管他們能解決的是怎么解決的。
“專家”、“內行”的所指,其實很寬泛,不止是說科技工作才有這樣的概念。
舉個簡單例子:召開客戶大會,讓各地相關業務部門把邀請客戶名單在一定時限內確切報來總部。這個活兒,看似簡單,可讓我這個“經理”跟“助理”比一下,肯定是她干得更好。這個是被很多的實踐證明了的。每每到最后,她拿著并不完備但所缺所漏已寥寥無幾的清單來找我,說寥寥無幾的那些,她“什么辦法都用了,就是搞不定”。她的“什么辦法”,我從來不問究竟。因為那是屬于“專家”的“秘密”。作為管理者,也可以說“領導”,我只需要負責搞定那寥寥無幾就可以了。她有沒有偷懶,有沒有“偷奸耍滑”,在這個針對“寥寥無幾”的搞定過程中,我能判別出來,也肯定能為所可能存在的“問題”,為“以后”做出改進的方案。如果不能,那就不是合格的“領導”。如果我就她也已完成的部分,挑三揀四、苛求“完美”,那簡直就可以說是“失敗的領導”。
一個典型的“內行管理內行失敗”的例子——也是發生在我供職的外企。一位銷售高手,“積功而上”成了某區域的銷售經理,管著十來個銷售員,在團隊中強行、嚴格灌輸他的經驗和相關培訓課程中他所贊同的“教條”,要求每個團隊成員必須就每一次拜訪客戶,都寫他制定格式的報告,每天加班到很晚來審批報告,全體人員都一起,因為他還要詢問、指導、批評。結果,不到一年,他那十來個團隊成員,換了三茬,業績滑坡不說,他還因為“管理問題”被公司“發警告信”;很苦惱地跟我訴苦,說現在都是他一個人在跑業務,忙不過來,下面人都太生疏。我說他“活該”,又說他“管的太寬了”。我倆相熟,他苦笑著說我“毒舌”,張嘴就沒好聽的。我說就你的情況而言,“活該”、“管的太寬了”已經算“好聽”的了。
“道理”沒多的可講,就這么一個真實故事,大概可以說明“內行管理內行”的“問題”了吧。
過去總說,外行領導內行,內行受氣;現在又說,外行管理內行,容易讓內行鉆空子。過去的事兒不提了,反正都過去了。現在說讓內行鉆空子,其實放個內行的去領導,也并好不到哪兒去。甚至,最后鬧到像我那朋友似的,干脆自己干,那不成了自己領導自己了?那么多工作,怎么吃得消啊!
相信,在相比可追溯的過往都更強調、講究、推崇“工匠精神”的今時,真正“合格”的“內行”,都不是精心于“鉆空子”的,都是誠實、勤奮、精益求精的。為讓他們能更加精益求精、不斷提升創新,真的是要熱忱、負責、善于“橫向”的“外行”們來“領導”,以為他們的奮進更通暢、創造熱情更高漲。外行們能把“領導”理解成“幫助”和“服務”,就會成為好的管理者,給“內行”們“專心做好一件事”以有力推動。
【作者簡介】劉宏宇,常用筆名毛穎、荊泓。實力派小說家、資深編劇、北京作協會員,“夏衍杯優秀電影劇本”獲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