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志梅
愛情這個話題確實是經久不衰的,或者在于它的唯美,又或者不是。
曾幾何時,我天真的以為,寫出樂觀詩句的人,生活一定滿是陽光;寫出唯美愛情詩句的人,一定擁有讓人羨慕不已的愛情。現在看來,不盡然!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遠道,一日不見兮,我心悄悄。
采苦采苦,于山之南。忡忡憂心,其何以堪。
汝心金石堅,我操冰霜潔。擬結百歲盟,忽成一朝別。朝云暮雨心去來,千里相思共明月。
這是愛情的誓言,這是分別的苦痛,這是心音的吶喊,金石之堅,冰雪之潔,這幾乎可以與《詩經》媲美的詩句,雖已八百余歲的高齡,今日讀來依舊令人怦然心動。
這首《山之高三章》,出自 南宋末年的詩人張玉娘筆下。
張玉娘,字若瓊,官宦世家。張玉娘的父母老來得女,所以更把她寶貝得不行,而且她也生來秀麗嬌好,聰明伶俐,著實討人喜歡。
天生麗質的她,不僅有靈秀的心田和女孩敏銳的感悟,而且對文學詩詞也是特別喜愛,所以從小便才情翩然。她還學習女工,又兼顧琴棋書畫,因而美得是徹頭徹尾。
張玉娘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從《孝經》到《女誡》,從《詩經》到《論語》,她都表現出超越一般孩子的慧敏與好學。更不得了的是她有著過人的記憶力與理解能力,她博覽群書,過目成誦,尚在孩提時,就有人把她與漢代的班昭相比,好不厲害!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嘛!
為了更好地讓她讀書,父母把她的閨房布置得宛如書房,架上詩書,案上筆墨。所以她的才情大有她父母的功勞,他們沒有讓她“女子無才便是德”。
她能夠從古詩詞中吸取營養,在閱讀的過程中激發自己的創作靈感。比如她讀了李清照的《如夢令》,便依原韻唱和了一首:“門外車馳馬驟,繡閣猶醺春酒。頓覺翠衾寒,人在枕邊如舊。知否,知否,何事共花俱瘦?”此處筆者只能感嘆:這次第怎一個“贊”了得!
我喜歡她的《暮春夜思》:“夜涼春寂寞,淑氣浸虛堂。花外鐘初傳,江南夢更長。野春鳴澗水,山月照羅裳。此景誰相問,飛螢入繡床。”
春閨中的張玉娘不僅生活上優雅清閑,其詩詞也展示了女孩的甜美情緒與對美好明天的憧憬。
她有一首《清晝》:
晝靜春偏遠,詩成興轉賒。看山憑畫閣,問竹過鄰家。
摘翠閑驚鳥,燒煙曉煮茶。無端雙蛺蝶,繞袖錯尋花。
在春天里,寫詩看山,摘翠煮茶,多么風雅,自己的舉動驚動了鳥兒,袖間留有的清香吸引了蝴蝶,在她的長袖左右翩翩飛舞,這又是多么唯美。“繞袖錯尋花”,寫出少女的特色,尋香覓艷的蝴蝶,扇動的再也不是頓悟浮生的莊周之夢,而是妙齡少女自戀自嬌的款款情懷。
“簾外落花萬點,枝頭啼鳥一聲。喚轉枕邊春夢,倚欄終日凝情”;“玉勒雕鞍燕北春,閑愁空自惜芳塵。楊花入戶還飛去,應笑虛帷翠被新”。這些觸動少女心弦的美景,不但成為她閨閣生活的美好點綴,也升華成她詩詞的意象。
然而,遺憾世間說不完的遺憾!
就是這樣一位純美有詩才的女孩,卻經歷了一段要命的戀情。說要命是因為這段戀情確實要了彼此的命,說戀情吧不像現在這樣暴露,更多的類似于暗戀。
古時,表兄妹成親十分自然。
她有一個表兄叫沈佺,二人兩小無猜,青梅竹馬,你伊我愛(有點像電視劇里演的)。將笈之年,父母做主,為他們定下婚約(這沈家也是名門,據說是宋徽宗時狀無沈晦之后)。
從朦朦朧朧開始,兩人也私下里寫詩傳情,表達思念和未來共結連理的美好向往。
張玉娘有一首《水調歌頭》,是寫給沈佺的:“素女煉云液,萬籟靜秋天。瓊樓無限佳景,都道勝前年。桂殿風香暗度,羅襪銀床立盡,冷浸一鉤寒。雪浪翻銀屋,身在玉壺間。玉關愁,金屋怨,不成眠。粉郎一去,幾見明月缺還圓。安得云鬢香臂,飛入瑤臺銀闕,兔鶴共清全。竊取長生藥,人月滿嬋娟。”
當然了,事情如果一直這樣發展下去的話,自然皆大歡喜嘍!然而,令張玉娘萬萬沒想到的是,她的父母后來居然悔婚了,這讓沈佺的父母十分惱怒,從此與張家斷絕往來,不久,沈佺隨父母搬到京城,斷了音訊。
張玉娘的少女戀情,一往情深,一下跌倒了無底深淵。
她寫下一首首寄哀思的詩篇。“去去不復返,古道生秋草”,“愁結雨冥冥,情深天浩浩”;“風高江浪危,拆散東西飛”,“憔悴衛佳人,年年愁獨歸”,真乃“獨此斷弦無續期”。
張玉娘在思念中傷感,曾經美好的憧憬,都化為了云煙,時光折磨著她,她是多么渴望能與沈佺重逢,再訴前緣。
都說有情人,心不死,誠然可貴可敬,然而心不死太折磨人呀,“數新鴻、欲傳佳信,閣兔毫、難寫悲酸。到黃昏。敗荷疏雨,幾度銷魂”。
和張玉娘一樣,沈佺也對張玉娘念念不忘,經歷了這樣的變故后,他性情消沉,后來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二十二歲便去世了(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癡情)。
張玉娘得到噩耗后,腸斷心傷(不斷才怪),寫了幾首悼亡沈佺的詩:
仙郎久未歸,一歸笑春風。中途成永絕,翠袖染啼紅。悵恨生死別,夢魂還再逢。寶鏡照秋水,明此一寸衷。素情無所著,怨逐雙飛鴻。
張玉娘本想隨沈佺而去,但又念及父母在堂,年歲已大,不能殉情,便立志守節,拒絕嫁人,并寫了本文開頭那詩。后來,張玉娘二十八歲時,也染病去世(其實也是相思過度,憂愁過度)。
故事的結尾是,兩家父母有感于他們癡情真愛,將其合葬。寫到這里,本人極其疑惑:為何人們對死人表現得那么友善,對有血有肉的大活人,卻又是那么決絕,弄不懂其中的邏輯!
好了,張玉娘的愛情說完了!情節和我們熟知的《梁祝》比較相似,只是最后兩人沒有化蝶而已!這蝶是化不了的,因為它只是后人的美好愿望和祝福罷了!
我想說:只有一個人內心夠愛,才能寫出如此唯美的詩篇;也只有夠真,才能打動讀者。
最后,希望所有唯美的愛情都能開花結果!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