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尚山
年初調整了工作崗位,諸多瑣碎在腦海中縈繞,到一個新的環境難免會有點小插曲。有天著急進辦公室,到二樓就以為到了;有次思考過于投入,不覺又上了四樓。走錯了幾次,再后來就有意識提醒自己,看到二樓到三樓墻壁上隸書版畫《馬說》,就已經是在門口了。次數多了,上樓就讀一讀,多次溫習韓愈的這篇經典美文,卻也咀嚼出不同的味道來。
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象中,“馬”是國人崇拜的精神圖騰。從王侯將相到民間百姓,有周穆王駕八駿之駒“日行三萬里”,“東游滄海、西馳昆侖”的傳說,也有漢武帝駕乘十驥征戰西域的典故,關云長的赤兔馬,唐太宗的昭陵六駿,還有民間“龍馬精神”“伯樂相馬”的故事,古人說“吾有千里駒”,就像是今人自夸“我有瑪莎拉蒂”。在文人墨客的筆下,謙遜,內斂,忠誠勤勞,自強不息都是對馬的贊譽,馬的能力和品質,一直是世人關注的焦點。
千里馬通人性,有“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之風范,食用精良的飼料和干凈的泉水,寧可餓死都不愿接受對于它無益的東西,不但不去“茍取”,反而要拒而不受;其次是能夠負重遠行,竭力而為,從不恃才傲物,急于求成。這種種表現,恰恰就是儒家經典《論語》所要躬行的君子之風范。
孔子在《論語憲問篇》中講“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說文》曰:驥,千里馬也。不過,稱其為“驥”,卻不是因為它能夠走得多么遠,而是這種馬,它的德性非常的優良。
錢穆先生說:“所以稱驥,非以其力能行遠,乃以其德性調良,與人意相和協。人之才德兼者,其所稱必在德。”我的恩師當代著名國學大師辛意云先生解釋說:一匹好馬“不稱其力”,就是不稱揚不贊美它能走千里的力量,而是“稱其德也”,稱贊它的好性情、好行為,這種好的行為來自于它的好性情,以至于它有著好的品性。它的品性就是指它能夠領會、善解人意,在人的教導下,發揮出自己最好的長處,以至于才成為千里馬。也就是說,這種馬的性情非常的優良,它的靈性很足,它能夠與人的心意相溝通,互動和諧,它也善于學習,人們很容易教導它,所以稱它為驥。
夫子其實是想要告訴世人,真正的“驥”絕不能僅僅局限于才能,更應該重德。只有以德為基石,把品德修養好了,才能“日行千里”成為伯樂眼中的“驥”。同樣推及到生活中,一個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若無厚重的德性支撐,無異于野馬脫韁,因此真正的人才一定要德才兼備。
這個觀點或許有些人難以接受,馬之千里,難道不是首先要具備跑得快、跑得遠的“能力”?其次,馬之性在于競逐奔馳,該跑多快既要全力而為,跑贏得勝就有光彩,這種“才”不是應該超過于“德”嗎?
古人云:德者,才之帥也,才者,德之資也。立人先立德,樹人先樹品。無論哪個朝代哪個時期,德永遠是一個人的立根之本。
春秋末年,宋國和鄭國交戰,宋國慶功宴上,就因為沒給車夫分羊肉,次日交戰,馬車夫就把馬車趕到了敵營,威武大將軍沒給下屬以應有的尊重而葬身敵營,固然不該,但“有能力駕馭王車者”,因泄私憤,不顧國家存亡之大義,致君亡國破。商紂王擁有倒拽九牛之神力,天資聰穎,才思敏捷,卻由于德行欠缺,建造酒池肉林,高筑鹿臺,沉迷女色,殘害忠良,終被周朝替代。
東漢時期有一個連曹操都不敢殺的“名士、文學家”禰衡,個性高傲,恃才傲物,常常不分場合、不分敵我的羞辱別人,除了“大兒孔融”和“小兒楊修”兩個朋友,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入他的眼。這個人仗著自己有點才,指責時事,挖苦別人,用今天的話來說活脫脫一個“憤青、噴子”。
曹操愛才,結果這廝卻屢屢以下犯上,做出“擊鼓辱曹”裸罵曹操的事來,先后被曹操、劉表放逐后,依然不長記性,最終因辱罵黃祖,卒于二十六歲。禰衡很有才華,與其說是曹操、劉表借刀殺人,不如說是禰衡違禮制,逆道德,道德缺失,狂妄自大,自尋死路。
莎士比亞說:“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無論是馬車夫使君慘死,商紂王暴政亡國,還是禰衡呈口舌尋死,都足以證明,一個人如若德行缺失,才能出眾,很可能會只顧私欲,不顧大局,把“能力”當成謀私利的憑借,做出危害他人、有損道德的事情來。甚至是才能越大,所能干的壞事就越多,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就越大。這也提醒我們,作為人才(或者選拔人才),一定要樹立“德本才末”的思想,在提高自身品德修養上下工作。
盡管每個人能力資質才能有所不同,但自古至今,都是先過品德這一關,其次再看才能。
《荀子·哀公 》講:“弓調而后求勁焉,馬服而后求良焉,士信愨(que忠誠,忠厚)而后求知能焉。士不信愨而又多智能,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邇(靠近)也!” 魯哀公問孔子如何選取人才,孔子回答不能選取要強好勝的人,不能選取鉗制別人的人,不能選取能說會道的人。
因為要強好勝的人,往往貪得無厭;鉗制別人的人,往往會犯上作亂;能說會道的人,往往會弄虛作假。所以弓首先要調好,然后才求其強勁;馬首先要馴服,然后才求其成為良馬;對受過教育而有專長的人,首先一定要求他必須忠誠正直, 然后才要求他聰明能干,一個人如果不忠誠老實卻又奸詐而又富有才干,就如同豺狼,是不可以靠近的。孔子形象的比方,也是一種警醒,不但只有要注意個人修養,避免自己成為“有才無德”的人,同時也要注意遠離“有才無德”的人。
《傳習錄》中講:“古之時,公卿大夫而下,位各稱其德,終身居之,得其分也;位未稱德,則君舉而進之,士修其學,學至而君子求之!” 學而優則仕,公卿士大夫身份地位一定要與各自德行相稱,如若才能出眾卻沒能得到相匹配的職位;那君臣就會共同推薦,使之匹配,所以真正的人才,都注重進德修業,修煉到一定程度,君主自然就會求你出仕!
如何進德修業?《易經·乾卦》講:“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為人處世盡心盡力,言而有信,對人對事忠誠守信,這是道德進步的前提和基礎。曾子也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可見,無論是對事業還是個人來講,忠信守德,德才兼備的人才都是難得的,一個人對事業對組織忠誠盡心,對朋友同事言而有信,沒有非分之想,不自欺欺人,外修文教,而內立其誠實,則必有功業可居。
近取諸身,百理皆具。
如果按照孔子“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的說法,那些有品德,有能力的人,敢于、勇于承擔責任的人,被領導賞識,被同事喜歡,這樣的人就一定是千里馬。
然而那些或許能力出眾“德”又尚缺,桀驁不馴者,沒有奉獻精神,不能忍辱負重,稍有成績就像下了個蛋的小母雞,唯恐別人看不到;更有甚者自己的才華能力未能展露,就抱怨自己被埋沒,躺在原有成績上等待被賞識,卻抱怨沒伯樂,這樣的人是不能稱之為人才的。
好惡、自夸、怨懟、貪婪以上四者是我等都有的毛病,但能努力抑制其發作,也是難能可貴的!一個人最硬的底牌是人品,才干不足可以慢慢培養,品德不行,沒準讓他咬一口,那可就虧大了!
但是“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有了好性情、好行為,忠誠可靠,即使能力不太出眾的人,守德守仁,謙虛好學,經過接受教導,也能夠通人性,領會、善解人意,發揮出自己最好的長處,成為千里馬,成為人中之“龍”,馬中之“驥”,這樣的人才是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真正所需要的人才。
【作者簡介】尚山,原名史尚山,甘肅省張掖市中學化學生物高級教師,省化學教育學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