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結婚證書的歷史變遷
清朝的結婚證長啥樣?民國的婚書情話有多雋永?5月17日至28日,一場名為“一覽百年婚書,邂逅浪漫鹽田”的婚書展覽于深圳市鹽田區文化中心舉行,現場展出了近千份婚書,年代從清末民初,到抗戰建國,再到新時期,題材囊括了訂婚證、結婚證、離婚證、少數民族婚書等,從多維度、多角度展示中國婚戀文化傳承與變遷,吸引了眾多市民前往觀展。
結婚證上的每一個印章,每一幅圖案,每一句標語,都留下了時代的烙印。它見證著一代又一代新人的幸福瞬間,見證著歷史的滄桑巨變,同時也折射出社會的文明與進步。
古代婚書在古代,男女結婚也有法律憑據,不過那時不叫結婚證,而稱為婚書。我們現在看到的最早的婚書,是敦煌文獻中的唐代婚書。這份婚書分正書和別紙,正書是男方家庭請求婚姻的通婚書和女方家庭允諾的答婚書,內容多為虛話套話客氣話;別紙才是婚書的主體,分別記錄了男女雙方各自的真實情況。婚書一旦締結,既得到民間的認可,也具有了法律效力。
清光緒年間山西男家納彩請婚書
民國結婚證書民國時期,社會上流行文明結婚,自然就出現了相應的婚約文書。于是,上海的出版印刷機構仿照西方的婚約文書印刷所謂的“結婚證書”,由分散在大街小巷、街頭巷尾的煙紙店銷售,當事人在印刷品的空格上填寫新郎新娘名字、籍貫、年齡,以及介紹人、證明人、證婚人、雙方家長的名字,加蓋鈐記,就是一份像模像樣的結婚證書。戰亂年代,政府沒有一個固定的婚姻登記處,兩人結婚只要有證婚人、介紹人和主婚人來見證就可以了,很多人結婚都是沒有結婚證的。在解放戰爭年代的根據地,油印的簡陋結婚證或離婚證體現了婚姻自由的主張已經得以實現。
1939年結婚證書
1945年結婚證書
新中國結婚證書新中國成立后,結婚證變成只有兩個巴掌大的小巧的薄紙片,上面除結婚雙方的姓名、年齡、籍貫、簽名以及證婚人的簽名外,沒有任何圖案。這時的結婚證極富社會主義氣息,結婚證封面有這樣一段話:我倆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之精神,自愿結為夫妻,平等相待,互愛互敬,互相幫助,互相扶養,和睦團結,勞動生產,撫育子女,為家庭幸福和新社會建設而共同奮斗。
1950年代結婚證
1950 年,我國《婚姻法》正式實施后,男女青年結婚得先打申請領取結婚證,領證時需要出示單位證明和領導簽字,待拿到有政府蓋章和區長簽名的結婚證后,男女兩人才可以合法地在一起生活。
1956年天津市人民政府頒發的結婚證
“文革”時期的結婚證,頂部正中或左右兩側印有“最高指示”“毛主席語錄”,紅旗、五角星、毛主席頭像是最常見的,落款均為“某某革委會”,結婚證上刻有一句簡潔的口號,如“自主自愿”等。結婚證如A4 紙般大小,多數為繁體字,基色為粉紅色和綠色,四周由荷花、牡丹花、和平鴿、鴛鴦點綴,看上去絢麗多彩;背面有兩枚長條形的小印章,一枚刻著“結婚布票已發”字樣, 另一枚刻著“結婚煙糖已供”字樣,新人憑著這兩枚印章可以到指定的商店買結婚所需物品,多為一個臉盆和一個暖水瓶。
1971年結婚證書
那時結婚證上有一段毛主席語錄:“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1970年結婚申請書
新時代結婚證書改革開放后,結婚證不再與政治掛鉤,沒有了毛主席語錄,更加強調夫妻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正面的“結婚證”三個大字變成了燙金體,并開始出現了漢語拼音標注“JIEHUNZHENG”,而最大的變化就是增加了“結婚人相片”一欄:結婚證上必須貼上新人的照片。當時,民政部門對結婚證的照片沒有特別嚴格的要求,有的是兩個人的合影,有的是雙方各自拿著一寸照片貼到一起的“雙人照”。
1981年結婚證書
1986年結婚證書
從20 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開始,結婚證上必須貼新人的照片,照片的規格也開始有規定。同時,結婚證封面印有國徽,外形越發小巧,體積只有以前的一半,方便攜帶。總的來說,這個時期的結婚證更加強調莊重性和功能性。1994 年,全國開始印制統一的結婚證。從1994 年到2003 年,結婚證外形類似護照,封面為紅底金字,正面印有國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結婚證”字樣,體積小巧,方便攜帶。與結婚證不同的是,離婚證是綠色的。
20世紀90年代的大紅結婚證書
2003 年10 月1 日,延續多年的大紅色結婚證退出歷史舞臺。2004 年,民政部宣布啟用新版結婚證,封面為棗紅色燙金,內容為橫版打印。新時代的結婚證體現了科技的力量,采用了更加完善的定向定位安全防偽水印幣紙,水印圖案為“雙喜”,同時增加了盲文。
為體現婚姻自由,離婚證和結婚證顏色統一,格式相同,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社會對于個人選擇的尊重程度正在提高,結婚和離婚附帶的道德評判色彩逐漸淡去。
另外,由于此前修訂的婚姻登記條例廢除了單位開結婚證明的要求,并規定婚檢自由,手續簡化了,收費少了,辦證更方便了,如今的新人們笑得更甜了。
新時代棗紅色結婚證書
從古至今,男女婚姻都是“終身大事”,口說無憑,婚書為證。據本次展覽的承辦方負責人——深圳市勵德公益事業發展中心創始人、婚書收藏愛好者李永良介紹,我國婚書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律》規定男女締結婚姻兩家須互報婚書。此后歷宋、元、明直至清代,這項律條始終沿襲未改,開立婚書因此成為結婚必須履行的手續。
“這張婚書已經'196歲’了,自清朝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流傳至今,是本次展品中年代最久遠的婚書。”展覽現場,李永良指著一張近一米長的紅底黑字的古老婚書說道,婚書的封面印著燙金的龍鳳吉祥圖,工整的毛筆楷書更為整份婚書賦予莊重的氣息。據介紹,清朝的“結婚證”有龍鳳帖、鴛鴦禮書、婚盟提法,整體較為簡約,多為“民間婚書”,即非政府頒發的公證文書,極似親家之間的一份“禮單”。婚書質地有宣紙、硬本、絹面、毛邊紙等,多為用大紅字燙金制成的折疊式,封面有龍鳳、鴛鴦、花卉、鳥獸等不同圖案。上面用工整的毛筆楷書填寫新郎新娘的姓名、性別、年齡等。封面則有“天作地合,文定厥祥”“鸞鳳和鳴,珠聯璧合”等喜慶和吉祥的祝語,一般一式兩份。
“兩姓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此證。”民國時期結婚證上的一段話可謂紙短情長,相較清朝,這一時期的婚書不僅辭藻華麗、立意清楚,樣式也更加美觀,普遍繪有龍鳳呈祥、鴛鴦戲水等吉祥圖案;材質更是十分豐富,除了紙質外,還有絲綢、絹質、布質等。值得一提的是,民國的婚書普遍不再采用大紅底色,而是采用粉色。受西方思想影響,民國中后期的婚書上還繪有小天使等圖案。
1965年的結婚證,出現麥穗、瓜果、向日葵等元素。
到了新中國成立后,婚書的時代特征開始鮮明起來。上世紀50年代,剛剛破除了舊制度的新中國,結婚證形式改成獎狀式,印制比較簡單,圖案色彩也比較單一樸素。而到了上世紀60年代,結婚證上開始出現石榴、玉米、麥穗等元素,“麥穗寄托的是國家和百姓豐收的愿望,而麥穗旁邊的石榴則代表傳統文化中多子多福的祝福。”李永良介紹到。
改革開放后,結婚證返璞歸真,回歸到了法律文書的本質,此時的證書大多貼上了夫妻雙人合影照,并漸漸由獎狀式改成本子式,方便攜帶。2004年,我國開始啟用新式婚姻登記證,統一了封皮等用料,還增加了多種防偽技術。今年1月1日起,婚姻登記證內芯上字樣“《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此2004年7月1日開始使用的婚姻登記證再次成為歷史。
民國37年的結婚證
官方頒證
最早出現在清代
婚書的出現,最早從商周時期的《周禮》就提出。有史記載的、由官方頒發的結婚證,最早出現在清代,已有100多年歷史。
在沙區婚俗文化長廊的結婚證櫥窗中,有各個時期的結婚證。“1949年以前,中國民間的婚嫁習俗一般沿襲舊制,聯姻的關鍵不是男女當事人同意,而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那時婚書上介紹人、主婚人、訂婚人、結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都要寫出來,各種名稱排了長長一串。”沙坪壩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主任胡婷說。
親歷者說:“我們是1948年結婚,到現在足足70年了。”家住沙坪壩區金沙港灣小區的羅奶奶說,那時候在農村沒有辦結婚證一說,她和老伴兒經媒人介紹,結婚前就見過一次面,后來在村里擺上20桌辦招待,算是正式結婚了。兩人一路風風雨雨,攜手相伴,不離不棄。“那時候結婚也不像現在這樣送紅包,親朋好友都是送物資,家里有小菜的送小菜,有掛面的送掛面。”羅奶奶說。
1954年的結婚證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結婚打申請,需領導簽字
1950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正式實施,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的首部法律,廢除了包辦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從此以后,婚姻法開始影響中國人的婚姻。
記者在展示的結婚證櫥窗看到,從1952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結婚證上都印有充滿濃郁的民族風格的圖案,而在1952年至1959年的結婚證上,還有和平鴿的圖案。稻穗、棉花也是當時結婚證上的主角。
“結婚打申請,領證需要單位證明和領導簽字。婚禮的突出特征是簡樸,一切要體現出'新’,革掉很多老習俗。”胡婷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沒有婚假,兩床被子合一塊兒就算是一家人;上世紀60至70年代,男女都愛穿軍裝,臉上洋溢著幸福。
親歷者說:“我們在上世紀60年代辦的結婚證。”住在重慶市第三社會福利院的陳婆婆說,當時和丈夫同在廠里上班,辦證時兩人去單位開了介紹信,然后就去街道辦事處登記。“沒有拍照,沒有鮮花,工作人員就問我們雙方是否自愿,然后就頒證,過程很簡單。然后我們回來就給親戚朋友廠里同事發喜糖喜酒,就算是結婚了。”
1984年的結婚證
1950年5月1日,首都20多萬群眾參加了慶祝勞動節的游行。伴隨著激昂的口號、飄揚的紅旗,被毛澤東主席譽為“普遍性僅次于憲法的根本大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正式實施,成為新中國第一部法律。
1950年5月1日——2020年5月1日,《婚姻法》歷經70載,已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今天小編就和您聊聊婚姻——這件關乎每個人人生大事的變化!
◆《婚姻法》的發展變化
新中國成立后,《婚姻法》共經歷了三次比較大的立法變化:1950年《婚姻法》、1980年對1950年《婚姻法》的修訂以及2001年對1980年《婚姻法》的修改,從而實現了法律文本的不斷充實和完善。
1950
1950年5月1日,《婚姻法》正式實施,成為新中國第一部法律。明確宣布實行婚姻自由、廢除包辦強迫婚姻、禁止童養媳、實行一夫一妻制,堅持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的合法權益。
1980
1980年的《婚姻法》重申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權益以及禁止重婚和包辦婚姻等原則和制度,并根據時代特點和需要,增加了實行計劃生育、保護老年人權益、夫妻約定財產制等新規定。
2001
2001年的《婚姻法》,增設了無效婚姻、可撤銷婚姻條款,增加了重婚和離婚無過錯方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規定,完善了對家庭暴力受害者、受虐待者、被遺棄家庭成員的救助制度,在建立和維護平等、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為了保障《婚姻法》的貫徹實施,國務院先后于1955年、1980年、1985年、1994年、2003年批準出臺了5部行政法規。2003年10月1日實施的《婚姻登記條例》取消了婚姻登記時提交單位或村(居)民委員會證明的做法,是婚姻登記制度的重大創新。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婚姻法》為核心,以《婚姻登記條例》為支撐的婚姻管理法律制度體系,為婚姻管理工作法制化和規范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結婚證和婚禮的變化
《婚姻法》施行70年以來,人們感受最直觀的莫過于各個年代結婚證和婚禮的變化。
五十年代,物資匱乏,婚禮一切從簡,但始終隆重。新中國的結婚證不再是婚書,形似獎狀,正式莊重。
1952年
六十年代,婚禮開始變得講究,婚禮的籌辦有了一套約定俗成的流程。在這個年代,結婚證首次統一內容,“自主自愿”四個大字代表了當時的婚姻理念。
1962年
七十年代,婚禮也開始熱鬧起來,經典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開始出現,再加上收音機,合成“三轉一響”,成為婚禮標配。
1972年
1978年,改革開放點燃了億萬人民奮斗的激情,婚禮也隨之變得開放和時髦。“新三件”發生了質的變化,電視機、洗衣機和電冰箱開始流行。結婚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法律文書,并從獎狀式變為護照式。
1982年
九十年代,市場經濟推動行業間不斷競爭和融合,人們的觀念逐漸張揚和開放。傳統的三大件不斷升級換代,“彩電、影碟機、音響”和“三金一木”先后亮相。婚紗照、禮服、花車、錄像形成新組合,成為標配。
1995年
21世紀,互聯網社交平臺層出不窮,電視相親、網絡交友、相親會已司空見慣。婚禮儀式越來越像一場炫目的演藝盛典,但也有很多人不再對儀式懷有執念,他們更在乎領證的那一天......
2019年
《婚姻法》經歷了70年的歲月,見證著我國社會發展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見證著人民群眾的婚姻家庭觀的巨大變革。歲月流轉,雖然結婚證和婚禮形式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民政人為民服務初心一直未變。
那些年使用過的結婚證
2004年至今
2004年沿用至今的結婚證。是全國統一之后的樣式,封皮為棗紅色,內有牡丹花圖樣。大小為9.5cm×12.8cm,正中間印刻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金色的國徽,國徽下方是金色的結婚證三個大字。結婚證外觀簡潔,顏色鮮艷,一目了然。證書內須貼男女雙方照片,并加蓋婚姻登記專用鋼印。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發布了《民政部婚姻管理司關于統一引發婚姻證件式樣及說明的通知》對結婚證的規格、內容、格式、字號、材料、圖案都做了詳細具體的說明。結婚證采用了護照式樣,封面是紅色皮革,印有國徽,內芯是粉紅色花紋并帶五角星水印錢幣紙。這個時期的結婚證與現在所統一的結婚證外觀相似,封面上只是多了漢字對應的漢語拼音。
1986年
1986年《關于制法發<結婚證>等統一式樣的函》規定了結婚證為6開對折,在此之前,結婚證還沒有對折這樣統一的形式要求,大多還是獎狀式。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間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間,結婚證上的圖案由傳統文化中有吉祥寓意的圖案符號改成與社會生產發展有關系的口號與標語。并以亮麗的紅黃綠為結婚證上的主色調。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
1955年
1955年,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發布《各省市可以根據當地實際需要自行擬定婚姻登記辦法》,制定了統一的結婚證書式樣,規定了尺寸、版式特征、文書格式、公章內容,但花邊花紋還可以自行選定。證上文字統一為“雙方自愿結婚,經審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規定相符,應予登記,特發給本證”。背景字體來源于《婚姻法》中的隸書繁體的“互愛互敬”。
新中國成立初期
新中國成立初期,結婚證書在版式和文字上大同小異,但圖案風格百花齊放。一類是傳承傳統文化色彩的吉祥紋樣,另一類是反映了新中國、新社會和新婚姻法的風貌。這個時期的婚書圖案有的延續了民國時期的傳統。蓮花、鷺鳥、蘆葦一起出現的紋圖,稱為“一路連科”,意味一路榮華。
1930年
1930年,國民政府頒布第一部中華民國《民法》,規定婚約由男女當事人自己訂定。1931年中華蘇維埃政府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明確規定《龍鳳帖》和《鴛鴦禮書》不再使用;婚書的名稱開始現代化,演變成 “伉儷證書”“結婚證書”“自由證書”等;婚書中的內容開始出現“今以雙方意志相投,性情相契,堪與偕老”,“經雙方同意“等詞語,表示尊重子女個人意愿。結婚證上的文字,延續了古代婚書以詩句祝福的方式,但語言更加簡約、質樸,情感豐沛:“兩姓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珠聯璧合欣看紅線緊系花好月圓喜卜白頭永偕”等。結婚證正文內容還保留有包括證婚人、介紹人、家長、婚姻當事人的簽名和私章。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的婚書了既沿用了古代常用的龍鳳、神祇,也有一些新的元素出現。仙女在中國神話中總是代表著對理想愛情的追尋,像牛郎與織女、嫦娥的故事總是經久不衰。
在民國時期的婚書中,仙女以送子娘娘的形象出現。下圖上的仙女們有的手抱童子,有的手持蓮花。蓮花與果實蓮蓬是同時生長,也暗含生育特征,婚書四周又用蓮花點綴,以此借喻“早生貴子”。
清代
清代的婚書都比較大,可以像奏折一樣折疊,圖片是具有代表性的《鴛鴦禮書》,長達1.1米,大部分內容均是圖畫,由于當時的情況是新人不會在婚禮結束前見面,所以他們的般配與否在于兩人的生辰八字,所以婚書上唯一的文字就是當時比較受重視的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受到歐洲婚嫁習俗的影響,興起“文明結婚”。舉行”文明結婚“的男女雙方到紙店或者是書店買兩張印好的婚書,婚禮上證婚人當眾宣讀證書,而后證婚人、介紹人、新郎新娘分別在結婚證上蓋上自己的印章。政府印制頒發、蓋有政府印章或貼有印花稅票的是得到政府認證的“官制婚書”,證明婚姻關系成立,這時的婚書也就具有了近代婚姻的法制性和契約性。
可見早期的結婚證質地有宣紙、硬本、絹面、毛邊紙等,以手寫居多,1912年后改用油墨硬刷,詞藻華麗優美。1949年以前,中國民間的婚嫁習俗一般沿襲舊制,聯姻的關鍵不是男女雙方當事人同意,而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當時的婚書上介紹人、主婚人、訂婚人、結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都要寫出來,有的還要寫清楚訂婚或舉行婚禮時的飯莊,各種名稱排了長長一串。如今,婚姻已由當事人自己做主,婚書已變成體積小巧的結婚證。
雖然結婚證上的文字和圖案
越來越簡便
但這“一紙婚書”的分量卻只增不減
借用一句老話:
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
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
1952年的結婚登記檔案
1952年9月17日
京西礦區《結婚申請書》
從表格格式看,這份檔案仍保留著舊式書寫和排版模式——自右向左的豎排繁體字,說明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自左向右的橫排排版模式和簡化字的使用尚未普及。《結婚申請書》的填寫項目包含男女雙方的性別、姓名、年齡、籍貫、職業、個人出身、文化程度、曾否結過婚、有無子女、住址及電話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左側的“說明”中,要求“備注欄應注明雙方結婚系自由戀愛、經人介紹、父母主持、復婚等”,體現了當時人們的婚姻已由傳統的“父母之命”轉變為婚姻自由。“父母主持”一詞雖看似略帶有封建婚姻的色彩,但從性質上已不同于“父母包辦”,體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1950年4月13日頒布)中第一條“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權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另外,這份《結婚申請書》中女方年齡雖然只有19歲,但是是符合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1950年4月13日頒布)第四條“男二十歲,女十八歲,始得結婚”的。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可見黨和國家對婚姻這項民生大事的重視。
1956年的結婚登記檔案
1955年1月1日出版的《光明日報》一改之前的自右向左的豎版排版,采用與現在相同的自左向右的橫版模式排版。此后,人們逐漸將自右向左豎版文字改為自左向右橫版文字,1956年的《結婚申請書》亦是如此——改成了自左向右的書寫方向。在題名“結婚申請書”下醒目地印著:“我倆自愿結為夫妻,并合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關于結婚的規定,請準予結婚登記,發給結婚證。”與1952年的《結婚申請書》相比,更強調婚姻自由、平等。“婚姻登記機關審查處理的結果”一欄中,“準予登記的理由”通常描述為二人如何相識,相戀了多久,“比較熟悉,自愿結合”等。這也體現出在這一時期,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1950年)頒布后以來,社會對結婚條件的普遍認知——男女雙方要足夠了解、必須自愿。
1956年9月24日
大臺農村辦事處《結婚申請書》
1973年的結婚登記檔案
1973年的《結婚申請書》左上角處印有“最高指示”:“我們作計劃、辦事、想問題,都要從我國有六億人口這一點出發,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這句話出自1957年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是指“要對六億人口統籌兼顧”。把這句話印在結婚申請書上,體現了這一時期特有的時代背景以及對人口資源的重視。
1973年3月23日門頭溝區東辛房街道革命委員會《結婚申請書》
1987年的結婚登記檔案
1981年1月1日,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開始施行。此時的婚姻法關于結婚年齡的要求已改為“結婚年齡,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于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1987年,結婚登記檔案變成了豎表,題名改為“結婚登記申請書”,背面是“審查處理結果”,邊框也變成了紅色,登記項目更加豐富、全面、規范。除了結婚人基本信息外,還增加了照片。
《結婚登記申請書》中新增加的“有無未經治愈的麻風病或性病”以及“雙方有無直系血親或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這兩欄,是根據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六條的相關要求增加的。另外,1986年3月15日發布的《婚姻登記辦法》中規定:“申請時,應持本人居民身份證或戶籍證明、所在單位或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出具的寫明本人出生年月和婚姻狀況(未婚、離婚、喪偶)的證明。”所以,在這份1987年的結婚登記檔案中,附有男女雙方單位出具并蓋章的《婚姻狀況證明》,由單位(沒有單位的由街道證明)證明了男女雙方在結婚登記時均“未婚”以及“雙方無直系血親或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越來越多的新婚夫婦踐行“優生優育”理念,所以要從結婚登記這個“入口”對雙方的各項“生育指標”進行嚴格把關。
1986-1987 年門頭溝區城子街道辦事處《審查處理結果》《婚姻狀況證明》
2003年的結婚登記檔案
到了2003年,婚姻登記機關不再是各個鄉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而是統一到民政局。結婚登記不再需要單位(街道、村委會)開具的介紹信,手續更加便捷。《結婚登記申請書》也改為《結婚登記審查處理表》。其中的“國籍”一欄,體現了2003年10月1日起實行的《婚姻登記條例》第十條的規定——“中國公民同外國人、內陸居民同香港特別行政區居民(以下簡稱香港居民)、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以下簡稱澳門居民)、臺灣地區居民(以下簡稱臺灣居民)、華僑辦理婚姻登記的機關是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確定的機關”。反映了改革開放后跨國跨境婚姻增多的現象。雖然結婚登記不再需要單位出具的介紹信,但增加了《申請結婚登記聲明書》,結婚登記中的各項信息由結婚登記人分別聲明,并由婚姻登記員進行“監誓”。
2003年10月11日門頭溝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申請結婚登記聲明書》
這五份結婚登記檔案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結婚登記制度的發展和變遷歷程,也反映了社會心理的相關變化。從父母之命到婚姻自由,從在街道登記結婚到在民政局婚姻登記處登記結婚,從需要單位(村鎮)介紹信到憑身份證戶口本即可登記結婚……70多年來,新中國在不斷發展,婚姻登記檔案是依法治國理念的縮影,在細節處體現了男女平等、婚戀自由、優生優育等進步觀念,體現了相關法律法規的變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沒有結婚證怎么離婚?
中國50年代以來的結婚證,最美的竟是那時候的!
.結婚。
【權威解讀】結婚登記瑕疵問題理解與適用
一方未到場而領取結婚證,是否應認定婚姻關系無效?
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精釋精解?結婚登記瑕疵的司法處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阳市| 崇信县| 舟山市| 黔东| 双桥区| 神农架林区| 罗平县| 噶尔县| 新疆| 平山县| 酒泉市| 龙南县| 玉树县| 湟中县| 中阳县| 怀柔区| 曲水县| 贺州市| 大同县| 咸阳市| 甘洛县| 庐江县| 泾阳县| 平塘县| 当涂县| 平果县| 东港市| 奇台县| 巴东县| 海晏县| 平山县| 津南区| 荔浦县| 紫云| 中超| 出国| 安图县| 湖口县| 广安市| 阿勒泰市| 邵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