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了一輩子公糧,為何不能像城里職工那樣領退休金?農民貢獻了多年的公糧,卻愁養老,以前農民交公糧養活城里人,可如今農民養老誰來管?公糧白交了?
農村里的那些老一輩的人也是交了一輩子的公家糧款了,難道到現在都是白白付出么?
?農村老人的發問讓大家都沉默了,大家都知道,在2006年以前,農民每年都要繳納公糧,也就是農業稅。對小時候家里繳納公糧的情景可謂是印象至深,也見證了十里八鄉的農民繳納公糧的情景。
?
?
農村養老難問題深受社會關注,很多農村老人即便七八十歲了依然下田干活,風吹雨打日曬雨淋,一直勞作到死,根本不能像城里老人那樣享受安逸的晚年。城里老人在晨練、逛公園、跳廣場舞的時候,農村老人卻依然在田地間出賣苦力和汗水,對比鮮明,十分刺眼。
辛勤勞作的農村老人
?
?
?
?
?
農村老人與城里老人的晚年生活差別這么大,原因就在于農村老人沒有退休保障,而城里老人每個月都能夠領取到一筆可觀的退休金,生活無憂。
?
顯著的城鄉差別引起了政府和社會
的
?
?
?
?
?
?
?
?
?
?
?
?
?辛勤勞作的農村老人
國家推出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無疑是為農民考慮,為農村老人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然而,政府在近年來推出農村養老金制度,農村人按月繳納30塊保險費,到了60歲即可每個月領取到每人每月100-200塊的退休金,根本不足以保障農村老人的生活需求,農村老人依然擺脫不了勞作到死的命運。
?
?
?
?
?
?
?
?
?
?
?
?農村老人與城里老人晚年生活差距,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很多人都提出了這個一個疑問:為何農村老人不能像城里老人每月領取到至少1000元的退休金,為何不能做到保障農村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農民交公糧
?
??
?
?
?
?
?
?
這種中耕除草的方法,現在在農村已經看不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拍攝于長沙縣飛躍大隊)。
1974年,望城蓮花公社社員們在壘石修筑水庫。
望城靖港公社,農民們用扁擔挑著籮筐送交公糧。這一幕,如今也是遠去的風景了。
農村的土制紡紗車,曾經在陜北的大生產運動中發揮很大作用。一九八三年,湖南地區的這位老奶奶還在用它來紡紗,旁邊一位女子在問路。
望城柳甘江畔,水清風涼,兩位農村婦女,揮動著木棰洗衣。
辛勤勞作的農村老人
還記得在那時候的農村,繳納公糧是頭等大事,也是扛在農民肩上的一副重擔,那時候全國的平均稅率規定為常年產量的15.5%,稅負很重。而且,農民每年不論收成好壞,都得交占比例頗大的公糧,而且還得撿好的來交納,不論家里種的是水稻還是麥子,都得把最好的交出去,否則糧站的人就會拒收。
直到2006年,國家才正式停止征收農業稅,農村人才不用交公糧了。也就是說,現在六七十歲的農村老人給國家交了一輩子的公糧,這可沒有半分水分。
對比鮮明
我們再來看看城里的國企職工,在工資超過個稅標準后才需要繳納個稅,而且個稅比例比較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也不用繳納養老保險,而是按照工齡代替養老保險,到了后期才只需要繳納數額較少的養老保險,退休后就能夠按月領取養老金。相比之下,農村老人的處境就辛酸多了,一輩子交公糧,老了干不動了,卻什么保障都沒有,只能依靠子女。
?
就在最近幾年的時間,我國對于農村里存在的養老方面的問題,做出了一些調整,也實施了很多的利民政策,主要是現在我國對于農村老人的問題確實是蠻有壓力的,和城市中那些老人的養老金一比,簡直不值一提。于是,我國就對于這個養老方面的問題,提出了多方面的想法,而且國家也把養老金的制度進行了統一,農民現在只需要繳納15年時間的養老保險,到了60歲,也就是到了退休年齡之后,就能夠每個月獲取應得的養老金了。
?
?
?
?
?
?
而我國推出這個決策,肯定是為了農民著想,想要讓農民盡快的與城市的人統一起來,不至于年齡大了,連最基本的生活用款都沒有,也是給予了農民一些保障。并且農民也是和城里人交保險費的方式一樣,按月上繳,自己出一部分,國家再為他們出一些。
?
?
?
?
?
但是對于國家提出的這一政策,有大多數的農民都非常的不愿意,原因是什么呢?主要還是因為農村人在每一個月交一分錢還是能夠接受的,一家幾口人也就那么幾百塊錢,但是如果讓他們一次性把那15年的保險錢全部交上去,那真的是不堪重負,畢竟太多了,農村人一年也掙不了多少錢,讓他們一次交那么多,他們肯定不愿意呀,而且也承受不起。所以說農村里那些老人們都選擇了放棄,也就拿不到國家給發放的高額的養老錢了。于是他們只能拿著每個月國家發放的那點補貼,湊活著過日子了,能不能過下去,他們自己也是清楚的。
到了現在,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就想,自己怎么這也是交了差不多一輩子的公家錢了,最后卻什么也沒拿回來,希望還是能低養老保險,來領取國家發放的養老金的。
而所謂的公家錢,其實也不是錢,而是農民種植的糧食,也就是正常的稅收。這種稅收也是很早之前就開始的,所以讓國家去算以前那些所交的稅收,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對于農民提出的這一想法,也只能是遙遙無期。
?近些年來,為了解決農村老人養老難的問題,國家把原來在城里實行的養老金制度,推廣到了農村。農村人只要繳納夠15年的養老保險,等60歲以后就能按月領取養老金了。
農村養老保險的出發點,毫無疑問是為農民考慮,給年老的農村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農村人按月繳費,自己交一部分,國家補貼一部分,到時候都可以領取。
但是,還是有農村人不愿意交,因為雖然每月交的養老保險不多,但一家幾口人加一起,就幾百塊錢了。至于說一次性交夠15年的,那就更不可能了,誰也拿不出來那么多錢。
于是,有不少農村老人,沒有能力補繳養老保險,到了年齡也不能領取保險金,生活全靠自己孩子。有的老人就有疑問了,自己交了一輩子的公糧,要是能換成現在的養老保險,那就好了。
交公糧,正式的說法是農業稅。筆者是農村80后,小時候每年家里交公糧,都要跟著一起去,見證了不少農民交公糧的情景。
那時候,我們那里農村人種小麥,產量沒有現在高,一畝地也就七八百斤。筆者印象中,每一畝地,就要交100多斤的公糧,還要是質量好的麥子。經查實,農民要交的公糧,是自家糧食產量的15.5%。
每年一收完麥子,晾曬好小麥水分達標之后,就撿好的裝袋。在家里先自己用秤稱好重量,再拉到鄉里糧站交公糧。由于交公糧就集中在那幾天,每次去都要排隊,基本一去就是大半天。糧站收的人,還很挑剔,仔細檢查麥子,稍有不達標就拒收,拉回去再曬。
一直到2006年,才停止了交公糧。這就意味著,現在農村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給國家交了一輩子的公糧。
對比一下城里,國企職工,工資達不到個稅標準的話,收入不交稅。自己只需要交很少的養老保險,等退休了,就能拿退休金和養老保險金。而農村老人呢?不管打多少糧食,都要交15.5%的公糧,老了干不動了,卻什么都沒有,養老只能靠子女?
現在,有些老人就想了,為什么自己交了一輩子的公糧,現在卻什么也換不回來,可不可以抵養老金呢? 交公糧,大家應該都知道,其實就是農業稅,家里每年都要交公糧的,每年父親要拉著一車麥子去交公糧,印象中聽父親說,每畝地要交100多斤公糧,還要質量好的麥子,水分也得達標,太潮也不行的。由于交公糧都集中在那幾天,每次去都要排隊,基本交一次公糧要半天的時間。
很多網友都在調侃:城市套路深,人情冷漠,大家來去匆匆,回農村吧,有大院子,大房子,璀璨的星光。可是現實情況是,很多農民覺得:城市政策好,不想留農村。年輕人還能外出務工,老年人已經走不動拼不動了是,而且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故土難離,而隨著經濟發展,他們的收入已經無法支撐日漸上漲的物價。
一直有人在說,城鎮農村資源分配極度不平衡,城市的政策有多好,最重要的就是養老保障,首先是福利好的單位會給員工買保險,退休了還要發退休金,一般的老人在退休以后除了自己的存款,每個月還有千元以上的收入,這筆錢,可以減少子女的經濟壓力,他們也可以舒舒服服的養養寵物,逛街散步。而且現在,城市的養老政策還在不斷優化。在城市,工資收入不會超過3500元(只是工資),他們是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但是在零六年之前,每一家人都要向國家繳納公糧,支援國家建設,這一部分糧食質量必須要達標。
什么是公糧?周總理說過:農民每年平均收入400斤糧食,需要繳納80斤給國家,是全部收入的1/5。現在農村50歲以上的人已經交了大半輩子的公糧了,雖說為國家做貢獻,不求回報,但是在看到城市居民生活如此富裕,而農村已經十室九空,他們也難免嘀咕不公平。最近幾年,國家下定決心要將國家財政惠及全國,提高農村的經濟水平,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所以要把農村養老政策提上日程,以后,農村老人可以享受同樣的養老政策,每個月都去領取養老金。但是需要自己承擔一部份養老金,然后國家也補貼一部分,大家一聽,這挺好。讓很多人放棄這個政策的原因是,必須要補交15年的保險金。
普通人哪里能拿出這一部份錢,以前沒有這個政策大家也都相安無事,可是政策一出,給農民畫了一個大餅,但是這個餅又拿不到,眾人反而抱怨紛紛:如果你早20年說,這15年的保險金我一年一年交,怎么也交得完,現在我哪有這么多錢啊。更甚有人拿公糧政策說事了:別說15年,我交公糧交了30多年都有了,城里人不用交吧,只用交點保險,每個月都有錢拿,那能不能把我交的公糧折算成保險金呢?農村的老人交了一輩子公糧,難道都白交了嗎?國家表示無可奈何,因為財政資金是有限的,公糧政策那都是支持了國家建設,都奉獻給了國家建設,已經是用完了的,現在的財政資金無法承載廣大農村人口的養老問題。
不能補交養老金,已經花完了的公糧不可能還得回來,不能抵扣養老金,只能由每個月國家補貼幾十塊錢,幾十塊錢能做什么呢?看來要靠國家養老還是有很長路要走的。
?
一直到2006年,才停止交公糧,按這個年數算的話,好多老人交了一輩子公糧,現在老了,卻什么也得不到。而城市就不一樣了,國企職工,工資達不到個稅標準的,是不用交稅的,自己只需要承擔很少的保險金,等退休以后就可以得到不少的退休金。而農民交了一輩子公糧,現在老了干不動了,卻什么也沒有。 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確實應該引起國家注意了,想把以前交的公糧轉化成養老保險,這事應該不太可能實現了,希望相關部門能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去制定可行性方案,而不是實施一些讓農民遙不可及的政策
農村養老其實一直都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也是國家非常關注的問題,很多農民養老都沒有保障,畢竟農民年紀大了以后,沒有辦法再出去工作,喪失了勞動能力,自然也就沒有了經濟來源,農民又無法擁有退休金,只能夠依靠兒女來贍養,有孝心的兒女,會好好的盡到贍養義務。
很多的農民就想了,自己交了一輩子的公糧,現在什么都換不到嗎?可不可以用來抵養老金呢?大家都知道交公糧是什么意思,記得以前還在農村的時候也經常看到村干部帶著火車來收糧,由于每一戶都要交,所以每次都要排很久的隊。
其實一直到2006年的時候國家才取消了公糧繳納,如果按照這個年頭來算老人們可以說是交了一輩子的公糧,但是卻什么都沒有得到,而對于國企的職工來說,工資沒有達到標準,稅都不用收,等到退休的時候還可以得到不少的退休金,農民交了一輩子的公糧現在做不動了,卻什么都得不到。
然而,在這美好表象的背后,并不意味著沒有任何問題。眾所周知,養老難題困擾著我們大家幾十年,許多農民家庭至今都面臨著養老難題。可能有人會說,農村不是有新農保政策嗎?怎么在養老方面犯愁呢?的確,新農保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的養老難題,不過,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有農民提出,以前交了幾十年的公糧,也算是為國家做了重要貢獻,現在能不能把這些糧食都換成養老保險或者社保呢?
大家都知道,在2006年之前,農民種糧是都需要繳納公糧的,無論收成好與壞,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上交給糧庫,具備一定的強制性。在風調雨順的情況下,糧食產量就高一些,除去交公糧的部分之外,農民還有一些結余,勉強能夠維持生活。而如果遇到天災,那糧食產量大大降低,交過公糧,幾乎就所剩無幾。可是,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農民依然需要交公糧,否則,就等于逃稅,國家是要罰款的。
毫無疑問,凡是經歷過交公糧的農民都深知其中的苦,在那個年代,交公糧是農民必須要履行的一項義務。現如今,農業稅取消了,農民都希望把之前交過的公糧充當養老保險或者社保....?
針對農民的這種想法,專家有兩點解釋:
第一:交公糧是義務,不帶討價還價,想要解決養老難題,就優先考慮新農保,別拿公糧說事兒;
?
第二:交公糧是國家硬性規定,其不具備社保或者養老保險的性質,況且,工人也曾經為國家發展做過重要貢獻,難不成把工人之前做的貢獻也都兌換一遍?
從一定意義上來看,專家的解釋也不是沒有道理,不過,對于農民的訴求,相關部門的確應該考慮一下,畢竟,在過去的幾十年,為國家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就是咱農民!
最后,農民之前交的公糧現在能不能兌換成社保?專家說:別癡心妄想了!
?
?因此,很多農村老人都覺得自己把以前交納的公糧,應當折成轉化成養老保險的想法,畢竟交了那么多年的公糧,做了那么多年的貢獻。給農村老人更大的保障,這才公平。但是,這估計也只能想想了,根本不可能很難實現。
?
不過也不要太悲觀,畢竟我們國家發展很快,相信不久就可以將養老政策惠及廣大農村,至少從現在開始,新生代農民可以享受這樣的政策了。至于那些馬上要60的老人,要再去交保險,顯然不太可能,希望專家學者研究出適合他們的養老方案。對于農村養老的問題是一個大問題,農村老人辛苦一輩子到頭來養老成了大問題,希望能夠出臺行之有效的各項政策補貼,能夠實際的解決問題。奉養老人是大事,希望我們能見到那個老有所養的大同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