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74歲男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者于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應用硫酸氫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通心絡、輔酶Q10、阿托伐他汀鈣、維生素E及維生素C。
因降脂效果不達標,患者自行停用阿托伐他汀鈣,改服瑞舒伐他汀鈣10毫克,1次/天。
隨后4個月,患者血糖水平較以前升高,空腹血糖波動于6.5-7.8mmol/L,餐后血糖波動于7.7-10.5mmol/L。
7個月后,患者空腹血糖達12.5mmol/L,餐后血糖達16.0mmol/L,糖化血紅蛋白達9.6%。
患者自行停用瑞舒伐他汀鈣。
3個月后,空腹血糖降至5.9mmol/L,餐后血糖降至7.4mmol/L,糖化血紅蛋白降至6.6%。
哪些他汀類藥物會引起血糖升高
他汀類藥物是目前臨床常用的降脂藥物,有降血脂、抗炎、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穩定粥樣斑塊、延緩斑塊進展、延緩動脈粥樣硬化、保護神經和抗血栓等作用,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臨床可用于高脂血癥及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等的治療。
他汀類藥物可引起糖尿病的發生,發生率為9%~12%,屬于他汀類效應,主要表現為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升高、新發糖尿病及原有糖尿病血糖水平控制不佳。
與大劑量或長期他汀類藥物的使用、年齡、性別、空腹血糖升高、甘油三酯增高、肥胖如體質指數(BMI)>30kg/m2、新發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及合并有高血壓密切相關。
不同他汀類藥物發生糖尿病風險不同,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發生糖尿病風險最高,而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和洛伐他汀發生糖尿病的風險較小。
此外,不同他汀類藥物對血糖的影響不同,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與空腹血糖增加顯著相關,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與空腹血糖增高無明顯相關性。
如何科學選擇他汀類藥物
開始他汀類藥物治療時,未確診糖尿病者應評估糖尿病危險因素及心血管病危險程度,而對糖尿病高危者,他汀類藥物開始前篩查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紅蛋白。
因在老年人群中他汀類藥物增加新發糖尿病的風險比在年輕人群中高,特別是使用對血糖代謝可能有潛在影響的高劑量或強效他汀類藥物時,需注意監測血糖變化。
他汀類藥物對心血管疾病的總體益處與新發糖尿病風險之比是9:1,即他汀類藥物對心血管疾病的保護作用遠大于新增糖尿病的風險,故不推薦因血糖異常停服他汀類藥物。
可在控制血脂達標的基礎上,盡量選擇中低強度的服用劑量,是減少他汀類藥物引起血糖代謝異常的最佳方法。
對已有糖尿病風險者,如糖耐量異常、空腹血糖受損、甘油三酯長期高于正常、糖化血紅蛋白偏高等情況者,盡管還沒有確診糖尿病,應盡量選擇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等藥物,若血脂控制不達標,可考慮加服依折麥布,而不要繼續加大他汀類藥物的服用劑量。他汀類藥物對血糖產生的不利效應相對較?。ㄆ骄黾?.3%或更少),可調整他汀類藥物的治療方案。
他汀類藥物治療過程中確診為糖尿病,應減輕體重、合理飲食,必要時服用降糖藥物,控制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
作者:高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