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管仲,吾其被(pi)發左衽矣.孔子的這句話大家都聽過。此句話出自《論語.憲問》是孔夫子從評價管仲的話里面提煉出來的。如果直譯孔子的話就是:“沒有管仲,我們就要披散頭發、穿著左衽的衣服了”。真實意思就是說沒有管仲,我們就成為那些還處于野蠻蒙昧狀態的蠻夷戎狄了。
管仲是什麼人呢?他是提出“尊王攘夷”“保合諸夏協和萬邦”“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論點之人。是使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的人。孔子雖然在別的方面不贊同他,但是在維護華夏正統這方面,作為遵守先王禮制的孔子,還是對管仲有著比較客觀的評價的。
為什么孔子將被發左衽視為夷狄野蠻的象征的呢?
這要從我們華夏民族的傳統說起,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以來,我們華夏民族的服飾體系從此確立了一個完整的框架系統,與胡人的風俗文化不同。我們華夏民族歷來是束發盤髻、穿著交領右衽的衣服,行為舉止非常的文明,待人接物謙和有禮,所謂君子風度正是如此。
(圖為束發右衽的我社社長弄月兄)
而胡人則是穿左衽的衣服或盤扣的蜈蚣服,披頭散發或髡發,重環垂耳。身上一股羊騷味或孜然味,幾百年不洗澡。我們古人所說的夷狄腥膻,正指如此。現在的男歌星都是這副打扮,看起來非常的酷炫。這在我們華夏民族看來,被發左衽是野蠻的表現,而束發右衽則是文明的象征。
而且,我們漢人認為,身體發膚都是受之父母,不能輕易損傷的,否則視為大不孝。曹操有一次行軍作戰,經過一片麥地,曹操的戰馬不知為何,突然受驚,損毀了一大片麥地。為嚴明軍紀,曹操拔出配刀,割下自己一縷頭發。當時士卒均佩服曹操以身作則。這種事情在今天看來,會覺得曹操就割了一縷頭發,有什么大不了的,值得這么夸耀么?因為在古代的禮制社會,割頭發相當于什么?相當于我們現在裸奔,那得需要莫大的勇氣。
所以當滿清攻入中國,在全中國推行剃發令的時候。你就不難想象為什么會激起全體漢人的反抗了,以致有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等一系列抗爭了。當時面對滿清的剃發令,
顧炎武曾作詩一首《斷發》
一旦持剪刀,剪我半頭禿。
華人髡為夷。茍活不如死。
《左傳·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禮義和服飾在我們華夏文明里占著極其重要的位置。恰恰被發左衽是與我們華夏民族最根本的價值觀相悖,所以,被孔子挑出來說明管仲在維護華夏正統文化上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