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
王明粵、吳曉暾、吳志祥、
莊壽紅、張澤明、徐世東、楊君生
王明粵
1964年出生于廣東清遠。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畫展并深受好評,被廣東省美術館、嶺南畫派紀念館、蘇州美術館、廣州博物館等專業機構及私人收藏,為中國當代主流藝術實力派中青年畫家。
王明粵:繪畫的品格(節選)
文/饒 佳
王明粵先生的山水畫可以說是寫實性的作品,當然這里的寫實在于畫家重視生活的感受,山水畫作品表達的自然也就是對大自然的向往和贊美。如“林畔亭湖玉夜滿”“山水小品”等系列作品表現的是山水的空靈意境,在畫面中的樹木、巖石、泉水等,雖然逸筆草草但勾勒得尤為細致,從這些細微地方就可以看出整幅作品淋漓盡致的意趣表達,讓觀者不得不為其動容。
他的山水畫又注重寫意,講究筆墨展現的情趣,借助山水畫抒發寫意之感;將山水作為人生自然境界的載體,并以此追求一種詩意的境界。把個人情感直接借助山水展現出來,直溯宋元山水畫之境界。因此,在他的山水畫中又表現一種淡泊、蕭疏之感。
花鳥畫分工筆、寫意兩大類。前者強調敷色工細畫法,后者突出水墨直寫畫法。工細易“呆板”,寫意易“空洞”,于是又有中間狀態的兼工帶寫一類。在其《相依》《山情鳥語》《幽林聚珍喜上眉梢》《花鳥》等系列作品中,王明粵先生精于此道,也善于水墨直寫,其著力點則集中于“兼”字上,色彩與水墨、雙鉤與潑寫、細繪與粗畫如何有機統一,是其特別致力之處。使其作品的整體面貌總是冰清玉潔、雅致細膩。他對動物人性化的描寫與表現,非常自然,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心理呼應。
山水也好,花鳥也罷,他都構建了以清雅為基本特征的藝術面貌。他的畫總是那么干凈、利落、生動,富于智氣。從事創作實踐的同時,他不斷努力研究藝術創造規律,思考藝術的本真問題。幾十年以來,王明粵先生的藝術創造不斷前行,個性風格不斷完善。他的每件作品都構思縝密,從局部到整體都有獨到的藝術處理,通過肯定而有力的勾勒、反復而適當有度的皴擦渲染,淡雅、別致的色彩和構圖,創造出有別于傳統、具有獨特品格的時代藝術。
王明粵 山水小品之二 42cm×31cm 中國畫
王明粵 山水小品之一 42cm×31cm 中國畫
王明粵 雪溪舉網圖 42cm×31cm 中國畫
吳曉暾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家畫院范揚工作室畫家,首都師范大學劉進安工作室現代水墨畫研究員。
名家點評 | Famousreview
我一貫主張畫畫應在規矩中不守規矩,或者說忘了規矩,只有這樣才能有所謂的佳作誕生,一味的中規中矩肯定不是藝術家的性格。古人云“法無法是法也”,其中奧秘想必曉暾以后會逐漸明白的!
——祁恩進
見了曉暾新作多幅。感想如下:簡約而不簡單,意象不失精準,率性而有法度,信手拈來又不千篇一律,最重要的是詩意與情懷。與君共勉。
——葉武林
用筆松動,情緒化特點鮮明,意象確立在形斷意連,意到筆不到之間,整體效果實現簡潔、凝練、精致的水準。作品有難度,有精神,有境界!
——徐恩存
曉暾不從俗,不張揚,是一位朝著藝術高地奮進的行者,一個躲在自己的藝術天地里盡情地玩藝術的隱者。在一個急功近利,疲于包裝、炒作、吆喝買賣的藝術世界里,繆斯已將藝術使命交到真誠、沉實的藝術家身上,寧靜,方能致遠 。
——方 唐
吳曉暾 渾樸風涼歌 47cm×49cm 中國畫
吳曉暾 至達畫 47cm×49cm 中國畫
吳曉暾 知無涯 47cm×49cm 中國畫
吳志祥
中國當代重彩青年畫家,職業藝術家。多年來致力于重彩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的研究與創作,作品風格工寫結合,中西融匯。作品曾在中國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石家莊美術館、觀復美術館、湖南省美術館、廣西美術館、貴州美術館等地展出,多幅作品被美術館、政府、企業及私人書畫收藏家收藏。
吳志祥:生命理想之幽美(節選)
文/謝 栩
分析吳志祥的重彩工筆、工寫結合與潑彩山水三類創作,其創作思想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歌頌生命,熱愛生命,表現人間的美好和幸福,表現勃勃生機的大自然,傳達理想的生命境界,以工筆重彩畫為主;二、描繪祖國大好河山,故鄉秀麗景色,表達家國情懷,以工寫結合、潑彩山水畫為主。其中,以第一類表達生命理想的作品數量較多,最能體現吳志祥的創作特點。生氣是生命情韻的展現。吳志祥的花鳥作品能將植物的氣韻與畫家的情感相融合,具有獨特審美意蘊,更難能可貴的是,其藝術語言在保持個性的同時,也力求走進大眾的心里,讓所有人都能理解、看懂其中的美。
吳志祥的童年在貴州鄉村度過,天然野趣格外地塑造了他對自然花草的興趣,反映到繪畫創作上,他也鐘情野草山花,到了一個新地方,那藝術家的嗅覺,也自覺地追逐花木。來廣州的時候,他注意到大街上一片四五米高的、開著粉色花兒的樹,朋友告訴他這是異木棉,回去后,他立刻創作了以廣州塔、芭蕉葉與異木棉等植被為表現對象的《我隨花城入佳夢》,為他的“人間故事”系列再增光彩。他的許多城市花景作品,表達出對美好生活的贊揚,并不因其風格的平靜,而有損情感的強烈,這種近乎含蓄的表白,倒是更令人感動。
傳統的文人花鳥畫,折枝梅瓶,靜物欣賞;而吳志祥是不滿足于傳統圖式的,從他的創作歷程來看,他的素材擷取、組合、創作,自成機杼的成分很大,物象給人以新鮮活潑之感。藝術創作是托物言志的過程,物象無所謂高大或卑小,只要以靈心善感之心去體會、感悟,美自然會生發。生命之美,在眼前,不在過往。
正如吳志祥自述:“藝術還在向前發展,我們不可能去照搬古人的足跡,也不可能知道之前的山水、生活如何,我們是活在這個時代、活在當下的人,當下的所見所聞,每個畫家的情感,才是最真實的,應當創造屬于我們當代的山水花鳥圖式。”
吳志祥 少年游——陌上花開春幾許
180cm×196cm 中國畫
吳志祥 人間故事——我和春天有個約定
168cm×149cm 中國畫
吳志祥 人間故事——我隨花城入佳夢
93cm×190cm 中國畫
莊壽紅
1938年出生于江蘇省揚州市,1959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64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擅長寫意花鳥,兼作山水、人物。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學會創會理事,中國女畫家協會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人民日報社神州書畫院特邀書畫家,李可染畫院研究員。
銅琶鐵板傲風霆(節選)
文/王魯湘
莊壽紅雖為女流,但認識她的人都知道,她那顆女兒心中,洋溢澎湃著不讓須眉的壯夫豪氣。她一生最崇敬李苦禪。李苦禪那種“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的豪放風格,傾蕩磊落的人品,淋漓酣暢的筆墨,與氣勢開張的構圖,合成一股強大的藝術魅力,讓莊壽紅終身追求,愈老彌堅。
但凡看過莊壽紅作品的人都有一種強烈印象,她的畫有“壯夫氣”。同樣是鳥語花香,她的鳥無依人小態,她的花豪氣迸發,她的草野性十足,她的樹蒼勁千秋,她的石頭棱角分明。無論大畫小畫,她都要言不煩,主題突出,總有幾根硬朗蒼勁的粗線支撐起畫面的骨架,使畫面具有足夠的張力。仔細觀察她的線條,由于善用頓挫,顯得金石味很足,物象的輪廓因而特別奇倔,顯出一幅荒郊野嶺笑傲風霆的錚錚鐵骨姿態。
然而,如果真的認為大寫意花鳥畫就是隨意揮灑,“輒自奔放”“而不自取重”“不謹于良法”那就錯了。在這表現最高度的生命、旋動、力量和熱情的藝術中,同時又蘊含著最高度的韻律、節奏、秩序和理性。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中國大寫意花鳥畫既是詩又是哲學。莊壽紅的畫熱烈奔放,頗有落拓不羈的名士風度,這很容易掩蓋她的畫中內在蘊含的秩序之美。其實畫家的真本領是對紛紜萬象的豐富繁雜能整理出內在的秩序,去蕪存菁,去雜提純,然后把這種提純的秩序以線條或色彩的排比組合呈現出來,讓觀者驚嘆。
應該說,莊壽紅的思考和實踐把握到了東西方文化和藝術對話百年后所應有的高度和深度,這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毫無疑問,莊壽紅對寫意花鳥畫的探索意趣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時代共同的東西又有純屬于她個人的東西。把山水畫同花鳥畫結合起來,就是現代花鳥畫家們共同努力的方向之一。
莊壽紅 逆 風 95cm×90cm 中國畫
莊壽紅 北 海 68cm×68cm 中國畫
莊壽紅 意在清泉白石間 56cm×46cm 中國畫
張澤明
畫家、作家、評論家。現任廣州體育文化博物館館長、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博物館館長,中國體育博物館聯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收藏家協會體育委員會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廣東體育文化書畫院院長,廣州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廣州市體育文化協會常務副主席;成都體育學院文物與博物館碩士研究生導師。
以心為筆,氣韻靈動
—— 走進張澤明的山水妙境(節選)
文/許欽松
在畫外,身上散發著濃郁文人氣息的張澤明,熱愛收藏文人書畫;在畫中,他熱衷于追求文人畫清新飄逸的書卷氣,并以文人思想表現著筆情墨趣與詩情畫意。其山水作品,淡雅透亮,氣韻靈動,墨色層次千變萬化,畫風清潤寧靜。張澤明尤為精通墨法且筆意綿長,用墨溫雅清淡,濃淡相宜,透露著蕭疏清凈而又平和雅致的氣質,并呈現出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又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開闊意境。畫家還善于通過極簡卻高深的留白,在有限的詩意空間中,以變化豐富的筆墨線條營造出深遠的空間感,給予觀者無限遐思的同時,也體現出畫家對遠離世俗,對清凈閑適生活的向往。
其筆下的文人雅客,姿態亦各不相同,但盡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有的泛舟于湖上,盡情暢游山水間,感悟著天地萬物的自然生氣;有的獨自靜坐于湖亭邊,看江河流動,鳥兒展翅翱翔,讓觀者隨之進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超然境界。這與文人畫不求神似,注重追求意境與萬物真質的理念不謀而合,也從側面反映出張澤明的脫世俗、寬胸懷、性灑脫,他正以空靈虛靜的內心,深解自然無言之美,透視生命之根源。
與此同時,張澤明還擅長以扎實深厚的藝術功底呈現出抽象的寫意表達,時而大筆略過,時而細筆勾勒,時而墨塊厚重,時而墨輕色淡,予人時空交錯感——忽進古意,忽入今時。變化莫測的山水意境,亦與古代哲學的“天人合一”高度契合,自然山水與畫家的精神內在實現感性與理性的融合,體現出空而靈、淡而透的感覺,讓畫卷頗具董其昌恬靜疏曠、清雋雅逸之韻味。
除卻經典的傳承,張澤明的山水畫還蘊藏著當代的創新。“如何為傳統山水融入當代藝術元素,并借此寄情于景”是他一直以來致力于思考并努力的方向。可以看到,張澤明通過技法的多元探索與創新,在干、濕、濃、淡的墨色變幻中,巧妙拿捏分寸,對自然山水進行獨特的藝術呈現,并賦予畫卷新的生命精神。
張澤明 氤氳世界 48cm×45cm 中國畫
張澤明 氣厚神和 50cm×50cm 中國畫
張澤明 此日是可惜 35cm×47cm 中國畫
徐世東
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顧問,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新文藝群體書畫家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企業報道·藝術資本理事會副主席,湖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其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書畫名家書畫大展,出版有《中國書畫頂級人物》等6部個人專著。
筆動書平生 墨舞抒胸臆
—— 記徐世東先生書法人生
文/孔 薇
徐世東先生現為: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企業藝術家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新文藝書畫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企業報道藝術資本理事會副主席、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書畫藝術專業委員會理事會副主席、中國華夏儒商企業文化發展交流中心理事會副主席、湖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長沙平樂書畫院、長沙尚韻書畫院名譽院長,國家一級書法師。
讀徐世東近期書作,眼前為之一亮。初觀給人一種亂而有致,豪放不羈的感覺,細察即能看出其用筆細膩,下筆胸有成竹,落筆一氣呵成,結字暢達,布局巧妙,遠觀近察,書法神韻均自有一種龍之昂揚的向上精神,浩蕩于素紙之上,滌蕩于筆墨之間。從其作品可以看出,他是將自己生活工作的所歷、所感、所悟都融匯于筆端,用筆墨抒發出自己內心深處的真摯情感,將靈魂深處對書法的熱切與悟道展現于世人眼前。所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徐世東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內心細膩,淡泊名利,沉穩睿智之人。
徐世東先生自幼喜好書法,以唐楷為基,繼學“二王”、鐘繇、魏碑等,數十年臨池不輟,臨摹了二十余本法帖,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同時在研習過程中,博采眾長,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內斂、中和的書法藝術風格。他用軍人雍容大度的胸懷通過充滿張力的線條和縱橫捭闔的筆勢于枯潤濃淡中彈奏著心曲;他從傳統人手,廣泛涉獵,在恪守傳統的前提下,從中尋找時代與自我性情的契合點,并大膽于筆墨紙硯的磨擦交響中尋求自己的個性藝術語言,在意境上以情帶筆,以筆助情,用黑白兩色書寫五味人生;他在鍛造自己藝術功力的同時,堅持與時俱進,不斷補充新的知識,用淵博的知識滋養書技,用多方面的營養來充實自己;他在書法這條藝術道路上跋涉前行幾十年的身影,讓人深深感受到了他的執著和虔誠。
徐世東先生的筆法方圓兼用,四面出鋒,調鋒與提案糅合運行,使筆畫直中有曲,有筋有骨,在一筆一畫中展諸多傳統筆法,現多樣風格。其字法以“二王”為基,將符合自己心性和審美取向的傳統技法融為己用,堅持創新,做到了險而不怪,潤而不肥,收放有度,同字異態,變化處新。其章法注重正欹相生,參差錯落,既重視整體氣息的通暢,又兼顧細節的完美;既隨遇而變,又獨出機巧,追求著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在墨法上,其把字的大小正欹、布局的虛實疏密與墨色的枯濕濃淡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輕重快慢、提按頓挫、粗細收放等手法,把整幅作品的造勢和韻味推向極致。在格調上,其取法定位在帖學一途,敬畏傳統,遵守法度,力戒走極端的浮躁氣、搞刺激的粗野氣和趕時髦的江湖氣,力求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現的是文人書風,給人以不激不勵、中正平和之美。
在徐世東先生的作品中,找不到狂怪怒張的浮躁之氣,看不見隨波逐流的功利之風,他用一股壯氣、豪氣、磅礴大氣和陽剛之氣,構筑出一個剛健、雄強、凝重、渾樸的藝術世界,昭然可見的是他的藝術作品帶給人的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經年累月的付出,讓徐世東先生漸漸名動書壇,諸多榮譽和頭銜紛至沓來。先生書法作品分別參加在中國文聯、中國國家畫院、北京鳥巢、李可染畫院等地舉辦的全國書畫名家書畫大展。出版了6部個人專著。作品入編38部大型書畫典籍。多幅作品被國家圖書館、軍事博物館等權威機構收藏。《中國藝術報》《企業家日報》等一百多家媒體對其作品與業績進行了刊載與報道。
徐世東 王安石《梅花》詩一首
138cm×68cm 草 書
徐世東 立腳高懷對聯 138cm×68cm 楷 書
徐世東 方荀子句 180cm×70cm 行 楷
楊君生
字善妙,號八桂山人,1965年生,廣西北流市人。畢業于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原桂林陸軍學院教官,退役后專注于書法藝術的教研與創作。曾多次參加全軍、全國書法展賽并入展獲獎,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有《楊君生小學生練字帖》《楊君生小楷金剛經》《楊君生書法散論》《楊君生行楷書新春佳聯》《楊君生行書吉慶佳聯》等著作多部。
楷寫心正,墨藏樂韻:
楊君生的書法情緣(節選)
—— 記徐世東先生書法人生
文/謝 栩
楊君生遍學諸體,尤鐘情楷書,這或許與家族長輩擅楷書而給予的啟蒙有關。字如其人,小楷之端凝文雅,也是書者情趣、志向與理想的映照。中國書法是一門抽象藝術,其以數千年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支撐發展。一門通則門門通,中國書畫藝術向來互有聯系,老莊哲學、佛禪思想、唐詩宋詞,交織成圓融完滿的熠熠中華之風。廣西玉林,邊陲古城,浸潤著濃厚的禪道氛圍,因此,古典文化對楊君生的召喚也便自然而然。他特別欣賞秦漢以前諸子百家的古文,章節字句熟誦于心。春秋戰國文學為后世古文淵源,影響深遠,特有古樸簡奧、雄渾厚大之風。《論語》《孟子》《道德經》等經典,是楊君生反復研讀的。在他看來,文學與書法在學習上有共通之處,必是以古為師,找到源頭經典,高屋建瓴,切中樞機。如在書法教學方面,他建議學隋朝智永和尚的《千字文》,因其上接兩晉,下承唐人,許多唐初名家,即使不是親得其傳授,也是學習他的字而發展來的。這是楊君生結合自己的學書經歷與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而得。
古文之外,楊君生也好詩詞、好古歌謠。談及詩詞,楊君生的熱情絲毫不亞于書法。別人背詩、念詩,他是唱詩,以自編或從家鄉聽來的小調結合詩詞,緩緩吟誦,倒是回歸了古人風韻。在與楊君生交流期間,他即興用廣西白話唱誦《琵琶行》《木蘭辭》的部分文段。《琵琶行》節奏急促,調子由低急遽轉高,情感激烈;《木蘭辭》則如民間小曲,宛轉悠揚。楊君生認為詩歌之美,首先在韻律平仄,兩廣白話保留了不少古音,更適宜詩歌誦讀;書法家需有平日的積累,唱誦詩歌更能幫助記憶,且開闊心胸。觀楊君生之楷書,在端妍秀麗外,也格外有樂韻動感,或許正與他對詩歌的音樂性理解不無關系。
藝術家的創造力來源于兼容萬方,為我所用。近些年來,楊君生與佛學的接觸愈發密切,他常常與佛門好友交流,我教你書法,你教我佛經。通過學習冥想禪定,更能專注于書藝,撇去了以前的稍許浮躁,追求嫻靜寧雅的書風。在多年的書法學習與創作中,楊君生向來跟著自己的興趣走,不隨流俗,從來不會放棄自己的目標去追逐流行一時的書法風格。在藝術的領域,不自欺,不欺世,永遠保持對書法藝術孩童般的初心與執著,或許這就是楊君生癡迷書道而有所成的緣由。
楊君生 沁園春·雪 96cm×178cm 行 書
楊君生 昔 日 178cm×73cm 行 書
楊君生 望 岳 118cm×52cm 小 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