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內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關于消化不良的事兒。
你發現沒有,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平時動不動胃脹難受,大便也不規律,開頭那一段是干的,接下來是稀薄的。就是所謂大便先干后稀。
這個事兒,怎么理解呢?
我想給你說一個真實的醫案故事。你一看,就都知道了。
話說有一個女子,年48歲,姓吳。
這個人,從幾年前開始,就反復出現上腹部不適、脹痛。最近這一個月,加重了。整個胃部、胸部,乃至腹部和背部,都跟著脹悶。好像有氣憋在那里,怎么也排不出去。
另外,此人還頻繁噯氣,大便先干后稀。排大便的感覺,粘粘糊糊,從來都不清爽。肚子里頭,總是咕嚕嚕叫喚。
怎么辦?患者決定投中醫治療。
找的是誰呢?是徐景藩教授。徐景藩教授,是我國首屆國醫大師稱號獲得者,七年前去世的。他在中醫內科,尤其是胃腸病治療方面的造詣,很精深。
刻診,見患者脈弦,舌質微微發紅,舌頭上有裂紋。細問得知,患者現在不愛喝水,喝下去脹的難受。
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后,徐師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桔梗10克,枳殼10克,烏藥10克,佛手10克,柴胡10克,檳榔10克,萊菔子20克,橘葉10克,橘皮5克,綠萼梅10克,麥芽30克,百合10克,茯苓20克,炙甘草3克。
結果如何?患者應用以后,癥狀很快改善。此后,原方稍作加減,后續調養,患者諸癥悉平。
這是2006年,于《吉林中醫藥》上刊發的驗案。我給你復述了一遍。
我個人認為,這個患者的問題,代表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真實情況。雖然大家談不上這么嚴重,但是問題的本質,是一樣的。
這就是,肝脾不調。
記得我們在學習中醫診斷學的時候,老師整天說:“你們千萬記住,大便先干后稀,是脾虛。時干時稀,是肝郁”。這話,不見得百分之百準確,但是絕大多數情況下,有道理。
套在上文醫案里患者的身上,她之所以大便先干后稀,確實源于脾虛。
你看,此人,噯氣,飲食不下、腹中腸鳴,加上大便先干后稀,這很明顯,考慮脾虛。脾虛為啥大便先干后稀呀?脾虛,不能運化,所以便稀。脾虛,大腸傳導又不暢,所以患者又可能便干。這種亂套的情況,在一個脾虛患者身上,在短期內是都可以出現的。
當然,除了這些,你還會發現,患者上腹部脹痛,到醫院就診的時候,胸背也脹。這說明啥呀?她肝郁氣滯。氣滯不行,所以患者就脹。
還有,這個患者,舌質發紅,有裂紋。這說明啥?患者由于氣滯,已經開始化熱了。
當然,患者脈弦,說明當時的她,還是以氣滯為主。
這時候怎么辦?行氣疏肝,健脾益氣,滋陰清熱。
來看看當時醫家徐教授的配伍——
桔梗10克,枳殼10克,烏藥10克,佛手10克,柴胡10克,檳榔10克,萊菔子20克,橘葉10克,橘皮5克,綠萼梅10克,麥芽30克,百合10克,茯苓20克,炙甘草3克。
這里頭,有大隊疏肝理氣之品。比如柴胡、枳殼、烏藥、佛手、檳榔、桔梗、橘葉。
萊菔子、橘皮、綠萼梅,用于理氣和胃,茯苓重用20克,健脾益氣。
麥芽,既能疏肝,又能和胃。
百合,用于滋陰,改善患者陰虛之狀。
你看,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思路,非常簡單。
總體來看,這方子就是在疏肝理氣、和胃健脾。其中,疏肝理氣和胃,最為重要。
通過這個小醫案,我們能體會到什么呢?
這就是,如果咱們在生活中,也出現了腹脹、胃脹、胸悶、脅肋脹痛這樣的氣滯癥狀,同時大便不調,先干后稀,不成型,那要考慮肝木和脾土之間不協調的關系。解決之道,在于調和肝脾。上文徐景藩教授的醫案里,用理氣之品頗多,目的是打開患者嚴重的氣滯局面,普通人不宜完全照搬。但是,類似佛手、陳皮、茯苓這樣的疏肝理脾和胃之品,我們是可以拿過來,簡單應用的。總之,這是大致的調治方向,我們要懂得一些。
當然,脾虛者,未必一定兼有肝郁氣滯。只是單純的脾虛,運化失常,大便先干后稀,參苓白術散之類的方藥即可應對。
可見,對于生活中這些常見的消化道小問題,我們要牢記“肝脾”二字。很多時候,看似棘手的局面,中醫用調和肝脾之法,就可以解決。作為中醫愛好者和養生愛好者,應該了解一下。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說這么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