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到一個朋友說:“你家娃娃還不到一歲,,你給她讀書唱歌,能聽懂嗎?”
我笑笑,給她說一個愛因斯坦的故事,當年有個鄰居阿姨問他:“我的孩子現在一歲半,現在給他開始早教,早嗎?”
結果愛因斯坦鄭重地說:“夫人,你已經比別的小孩晚了一年半了。”
這個故事不曉得是否真實,但是其中的道理很淺顯易懂,那就是孩子的啟蒙教育,沒有太早的說法,只有越早越好,注重胎教就是這個原因,抓住寶寶的早期啟蒙黃金期,比如閱讀啟蒙黃金期,會事半功倍。
(一)
閱讀能力很重要,是學習一切學科的基礎。
很多家長,如果留意現在學校的教育,你就會發現,現在閱讀能力所在的分值比例是越來越重,不僅僅體現在試題的閱讀量上面,還體現在現在還單獨增設了很多課外閱讀的作業及閱讀理解的加餐課程。
很多人甚至調侃:“再不重視孩子的閱讀能力,別說答對考高分,如果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夠,能不能看完試卷,都有點吃力。”
話糙理不糙,現代社會對于閱讀能力是要求越來越嚴格。
現在信息大爆炸時代,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知識創造價值體現越來越明顯。
在工作的時候,沒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本無法理解問題是什么,何來解決問題?
在學習的時候,比如數學,物理的學科,都讀不懂題目,怎么知道運用哪些知識點去解決問題呢?
甚至于題目都沒法靜下心來閱讀完整,想拿高分成為學霸,還是很有難度的呢。
甚至幼兒園升小學,小學升初中,都設立一個面試環節,其中有一項必答題,那就是:“你一年閱讀幾本書,都閱讀了哪些書,對哪本書印象最深刻,能跟我們講講你都從書中學到了什么道理或知識嗎?”
這個是我認識的一個親戚小孩面試重點小學,曾經問到的問題。
還好的是孩子媽媽從小就注重早教,早早就給他培養讀書的習慣,順利通過面試入學。
閱讀,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為了避免出現以上情況,就得從小就要培養孩子閱讀的好習慣。
早期閱讀,其實從嬰幼兒就可以開始,壓根不要害怕孩子聽不懂,雞同鴨講的情況出現。
嬰幼兒的寶寶的一切視,翻,抓,咬,包括大人的講述,他的聽,復述及發表意見的探索行為,都是閱讀行為,或許他不懂你說的是什么,但是留意看看,你會發現,偶爾他的眼睛會睜得大大的,兩眼放光,安靜或者手舞足蹈,吱吱呀呀表達。
(二)
嬰幼兒閱讀的特點:
1:五感通用,開啟啟蒙閱讀
這個時期,主要是以親子閱讀,陪伴閱讀為主,形式主要是以講故事或玩游戲的方式開始,一般是家長把孩子抱在懷里,一邊看書一邊解說,以提問等方式引導孩子互動,寶寶還小的時候,專注力和注意力都不大夠,可能會爬來爬去。
孩子的觸,聽,看,嗅,視,都是獨有的閱讀方式。
2:對色彩,聲音,圖像感興趣,慢慢過渡到文字。
0-3月的時候,嬰兒的世界只有黑白兩種顏色,這個時候黑白視覺卡是很好的閱讀卡片,一是認知,二是鍛煉專注力
0-6月的時候,孩子的世界慢慢有了顏色,對顏色,聲音,圖像都表現得非常有興趣,這個時候,彩色視覺卡盯著看,有利于加強認知和想象力專注力的培養。
6-10個月,孩子的口欲期很旺盛,也到了撕拉爬扯的時候,除了給孩子鈴鐺搖鈴等,這個時候的閱讀書籍,也要以游戲書的形式陪伴孩子認知世界,比如布書,拉拉書,洞洞書,這些書籍不容易撕壞,耐拉扯,色彩圖像能培養孩子豐富想象力,為后面認識文字的音形義及理解的邏輯思維做過渡,這個過程就是專注力培養的重要時期。
10-12月,這個時候孩子慢慢學著走路,對世界的探索欲更加濃郁,也能咿咿呀呀嘗試著去表達,這個時候就可以慢慢地口語閱讀,過渡到書面閱讀,可以慢慢開啟睡前親子閱讀模式,并且是固定時間共讀時間
繪本故事就是很重要的工具,家長需要的就是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父母就是最好的榜樣,環境很容易影響行為習慣。
3:孩子注意力不強,不認識字,主要是要慢慢培養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父母需要營造愛讀書的環境,準備充足的適齡書籍,滿足孩子閱讀的需求,并且根據孩子的生長進行適當的調整,最關鍵的是
父母要做個好榜樣,自己喜歡閱讀,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愛上閱讀。
其次,父親也要參與到親子閱讀當中,哈佛大學的實驗證明,爸爸作為陪讀者,對孩子幫助比細心的媽媽更大,因為爸爸更易引發發散思維和更有想象力的討論,對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的語言發育更有幫助。
4:很重要的一點,親子閱讀,陪伴閱讀,主要是以信息輸入為主,父母要多說多描述, 而信息的輸入是為了孩子的語言積累和輸出。
讀哪本書不重要,給孩子1000本繪本故事自己讀,還不如每天都重復陪伴同一本書
孩子能專注參與閱讀多久也不重要,這個過程是可以通過親子陪伴,慢慢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不認識字,聽不懂你說的話是什么意思也不重要,因為慢慢你就會發現孩子會在你發聲的時候眼睛睜得大大的,雖然無法理解每一個字,但是大腦內的語言和理解中樞已經悄然變化,就像聽歌一樣,聽得多了就會跟著節奏手舞足蹈,雖然只看見一片嫩葉長出,不過可以預見一片綠意嫣然。
(三)
早期閱讀的“坑”
這個世界上,沒有不愛讀書的寶寶,只是大人沒找到合適的方法而已。很早的時候,就有專家學者提出,閱讀的核心不應該放在高校獲取知識,尤其是學科知識上,而是更多要放在獲得閱讀的樂趣上面,養成閱讀的習慣。
這也是我們現在提倡除了有用的工具書,還要多讀點無用書的原因,這有利于濡養我們的精神世界。而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不是為了培養一個死讀書的書呆子,更多的是提升孩子的知識量和見識,實際一些,遇到的很多育兒問題,繪本有時候比大人更管用,自然在這個過程,也是有很多坑,掌握訣竅,可以更輕松應對。
1:無字書,我應該怎么編故事?
在小嬰兒階段,很多書都是只有圖像,有顏色,沒有文字,很多父母都不曉得怎么給孩子閱讀?
這個不慌,其實孩子每個階段都有一定的發育規律,而適齡的書籍也是配套適應孩子的發育情況的。小月齡寶寶,3-6個月,天生具備一定的“讀圖能力”,對顏色,線條,圖像敏感,家長只需要引導孩子,通過圖像的大小,顏色,粗細等等,讓孩子看,比如彩色視卡,在旁邊用輕柔的語言描述:“寶寶,你看,這個是一個大大的烏龜,背著重重的殼。”
可以的話,在旁邊唱相關的歌謠或順口溜“烏龜烏龜爬爬,一早出門采花,烏龜烏龜走走,傍晚才到門口,下次一翻到這個烏龜,一開聲她就會樂得呵呵叫 ,證明有印象曾經見過的烏龜反應,是不是挺奇妙的?
2:書讀百遍,能不能換本新的書呢?
比起無字圖書,媽媽更崩潰的是,孩子都已經重復了幾十遍,依然還喜歡同1-2本書,有時候講一頁跟前一天不一樣,還會鬧脾氣:“不對,不是這樣的。”
要換一本書還不干,這個怎么破?
其實,首先家長要了解,重復是孩子的天性,《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我之前有提過,孩子會對他喜歡的東西,重復上百遍,上千遍都不覺得煩,直到他覺得滿意為止,所以對于喜歡的東西重復,是孩子的天性,并且重復容易讓孩子記住,有效親子陪伴就是為了培養閱讀的習慣,也不是件壞事。
如果實在想給他換本書,可以轉移注意力,吸引他的興趣,順利開啟下一個閱讀旅程。比如之前給小家伙們講故事的時候,剛開始講《三只小狼和大笨豬》的繪本故事,連續好多天都是《三只小狼》,都能倒背如流了
然后我就把另外一本繪本故事挑出來,故意夸張的說:“哎呀,這個長頸鹿好高哪?不知道有沒有樓房那么高,能不能把樹上的水果摘下來呢?”
然后小家伙們就涌過來,順利開始了《長頸鹿要上學》的繪本故事。這個接龍式親子閱讀,適合的是稍有閱讀基礎的寶寶,這個接龍的關鍵,就是利用寶寶鐘愛的書變成下一步的基石,慢慢把閱讀體系建立起來,讓寶寶閱讀的路越走越廣,越走越遠。
3:家長親子閱讀時,喜歡用寶寶語,遇到難詞,想著寶寶聽不懂就不給他說。
經常在故事書上,看到一些比較難的詞語或成語,有些家長會下意識的避開,想著這么難,小寶應該不懂,也不曉得怎么說他才懂,就干脆不說,或者用通俗的寶寶語替代。
其實,不常見的詞出現在故事書上,是作者經過思考后專門放上去的,目的就是給孩子增加新的語言樂趣,不要怕孩子聽不懂,因為如果你不說,孩子就無法輸入新的詞匯語言,就無法理解,可能就耽誤孩子的語言發展。
曾經有個同事說,我家小寶居然會“南轅北撤”這個成語了哦,剛跟他老爸分開的時候,兩輛車不同方向時,突然就說出來了,運用得恰如其分,都驚呆我了。
其實這個就是平時閱讀的成果,他從書本上聽來的,結合了對詞語的解釋,實際運用上而已,凡事沒有突然就發生,肯定有原因。
比如,遇到某些難懂的詞,用卡片展示,或手工制作,視頻百度的方式告訴他,就更加直觀。
記得給我家小寶上早教課程,里面就有一節課是關于感覺運動,要穿過隧道來完成,當時課程準備的材料就是幾條彩色絲巾,用膠帶粘在桌子上,然后地上再貼上不同材質的爬爬墊,用不同的紙箱制造不同起伏的道路,引導小寶從墊子爬過,穿過凳子去扯絲巾,“過隧道”的課程,小寶玩得不亦樂乎,既鍛煉了爬行大動作,觸覺系統,還有視覺及小手精細運動,還體驗了高低起伏的隧道,樂得找不到北。
后來跟她說“隧道”,她都表現得異常興奮,所以詞匯量得慢慢積累,用他能理解的方式展示,讓他認知及理解,這個積累量就越來越大了。
4:寶寶讀書坐不住幾分鐘
0-3歲是親子閱讀的啟蒙期,小寶寶喜歡的是爬來爬去探索世界,不一定要乖乖坐著,而寶寶不專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感覺不好玩。
小寶多爬爬能促進大運動發展,小腦平衡能力也不錯,寶寶讀書坐不住也不影響,因為這個會隨著寶寶的長大,慢慢培養起來的,我們就沒有必要為了讀而“讀”。強制壓迫去讀書,是不可取的,最關鍵的就是激發孩子對“書”的興趣。
我堅持,孩子小的時候,書就是玩具,可以撕拉咬扯,也可以讀圖看畫,不要求要懂,只是創造一個被書包圍的環境,哪天他在玩的時候,順帶教教。
有意識的教導某一本書,就要提前做準備,比如給孩子講有關春天的故事書籍,就要準備一些不同顏色的花,可以用絲帶準備或彩色筆畫一副蠟筆畫,或準備一首春暖花開鳥叫的音樂,慢慢導入正式春天,直觀體驗后,孩子也很樂意玩著春天的游戲,很順溜就聽進去這個故事,加上一些詞匯的英語輸入,自然理解與否就要慢慢積累,總之閱讀過程很愉悅就沒錯了。
猶太人愛書,是整個民族都愛書。孩子出生后,父母就會鄭重教導他,什么都可以丟掉,唯獨書籍不能丟,要愛書惜書,書籍給給我們帶來知識和好運。
全球有近1/5的諾貝爾得獎主是猶太人,這個讀書的魅力足見一斑吧。
當你把培養孩子閱讀愛書深入到骨髓,把閱讀變成游戲,把繪本當成玩具,從小就讓孩子體驗“書籍”玩具的樂趣,讓他體會“書”玩具是很有趣,慢慢就埋下了閱讀的種子,從被動輸入到自主閱讀過渡的時候,就會順其自然。
由一本書遷移到其他啟蒙,也容易。比如《春天來了》的故事中,里面的毛毛蟲都有幾只呢,我們來數一數,好嗎?
順道開啟《數字毛毛蟲》 的數學啟蒙,中間穿插的音樂啟蒙,藝術啟蒙,英語啟蒙,思維啟蒙,日積月累,還怕孩子啟蒙不到家嗎?
5:媽媽是閱讀主力,喪偶式育兒是不對的。
很多時候,家里矛盾重重,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沒有一個靠譜給力的爸爸。
有人說,胎教的時候,胎兒其實對爸爸的聲音反應更大,因為爸爸的聲音深沉,具有穿透力。
有人說,爸爸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起點,爸爸的作用是媽媽永遠取代不了的。
如果爸爸在親子教育的過程長期缺席,很快就會發現,孩子跟你不親,你的話孩子不聽,不愛跟你親近。
反之,如果育兒過程,父母都參與進來的孩子,孩子的安全感和探索欲都會很強,而爸爸陪伴親子閱讀,更易引發發散性思維和想象力的討論,在眼界和胸襟上的培養都是媽媽做不到的。
最簡單,爸爸能單手把小寶提到脖子上,直接去認識門框上面的字畫,或者帶著上樹去掏個鳥窩來認識一下什么叫鳥蛋,而媽媽更多的是細膩溫柔的陪伴為主,兩者各有側重點,缺乏哪一位的陪伴,都容易有遺憾。
曾經有個專家就說過,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恩愛,因為只有給孩子慢慢愛的滋養,孩子心靈滿足,更容易茁壯長大,開花結果。
(四)
早期閱讀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靜待花開!!
很多事情,在很多年就種下了因。如果你不希望同齡孩子,已經能自主閱讀,你還在頭疼為啥孩子不愛讀書的話,就需要從小用心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一般而言,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是跟一個孩子的閱讀量成正比的,反復重復閱讀,親子閱讀的時候用心陪伴,對孩子提出引導性的問答,同時也認真回答孩子的靈魂發問,陪伴式成長。
孩子6個月大時,給她準備撥浪鼓,不要忘了準備一本布書給她觸摸,千萬不要覺得給嬰幼兒讀書是浪費時間,其實更應該是還在肚子里就開始給孩子胎教。
10個月給她準備布偶時,不要忘記也捎帶一套繪本,開始睡前親子閱讀,不愛聽故事,就陪著看讀圖,觀察顏色和線條。
2歲的時候,孩子基本會愛上閱讀,慢慢過渡到自己挑選喜愛的書,自己獨立翻書去理解。
5-6歲的時候,已經能獨立閱讀一些簡單的繪本故事
10歲左右,基本可以閱讀有難度的書籍,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從不認識字,看不懂,到沉浸式閱讀,這個需要家長從小就開始
用心的引導和配合,育兒這段路才起步,默默期待花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