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有方法.有工具
這是2018年第44篇原創文章
全文約3200字,閱讀時間6-10分鐘
想象這樣一個情形:
你主持一個會議。會議快開始時匆匆走進來一位女同事,你不認識她。
問題1:你會詢問她的身份嗎?
看到你疑惑的表情,她自報家門說她是代替某位總監來參加的。
問題2:聽到這里,你會忍不住問什么問題嗎?
接著你聽到她在小聲問旁邊的同事:今天開會什么內容啊?
問題3:你會做出什么反應?
據說,喬布斯有一次參加蘋果廣告代理機構的每周例會,結果發現有個不太熟的面孔。他就問她是誰,等她回答后,喬布斯禮貌地要求她離開。“我想這次會議你沒有必要參加。”他說,“謝謝你。”
看過這么一組統計數字:
全球各個組織每年舉行超過三十億場會議。
企業高階主管約有40%~50%的工作時間(約等于每周23小時)在開會。注:我很好奇如果加上非工作時間,這個比例會像耐克的logo那樣嗎?
參加會議的人有90%承認開會時不專心、胡思亂想。
參加會議的人有73%承認開會時會做其他事情。
有50%的會議會超時。
有25%的會議,會討論其他不相干的議題。
有20%的會議是受邀者的代理人參加的。
有9%的代理人不知道會議內容。
開會有什么痛點?
會議時間長,關鍵還拖堂。
議題不清晰,討論會發散。
場面不是一言堂,就是百家爭鳴。
議題議而不決,問題越來越多。
同樣的問題反復開會,不能解決。
發言者不知所云,參會者元神不在。
如何開會才高效?
視角、維度、方法有很多。我總結了以下會前、會中、會后三個方面,也許個別點劍走偏鋒,歡迎拍磚。
會前有準備
準備一:參會人員
參會人員是會議主體,因而很重要。要力求做到精準,恰到好處,不多不少。
人員多了,不容易保證效率,同時更容易滋生推諉。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總監和經理同時參會,一個任務下來,總監理所應當的認為是經理該做,而經理覺得就任務的高度而言應該是總監來做。另一個更典型的例子是會議邀請發給一個部門(部門整體培訓或者其他需要的場合除外),結果整場會議都是在討論只與幾個同事相關的話題,其他同事全部“陪綁”。極大浪費了資源。
一次,美國總統奧巴馬邀請喬布斯參加一次科技大腕峰會,結果喬布斯最后婉言謝絕了,因為他發現奧巴馬邀請的人太多了。
人員少了,關鍵角色或者決策人不在場,無法形成決議,大家自然就沒有動力積極參與。于是要不就是會議變得冗長,因為沒人拍板;要不就是會議草草結束,但是沒有結果。
建議:會議召集人根據會議主題、會議目的以及輸出預期來決定參會人員。這里借用一個IT術語,叫MVP,它本來是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意思(Minimum Viable Product)。我把它引申為Minimum Viable Person,最少量合適的人。要邀請最少最合適的人。
準備二:會議議程
沒有會議議程的會議不是好會議。
議程不提前(至少一天)發出的會議不是好會議。
議題不具體,時間不界定的會議不是好會議。
會議資料不提前發給與會者的會議不是好會議
建議:把上面三條里的否定詞去掉,然后執行落地。
準備三:會議設施
翻頁器/激光筆(通常是二合一)是否好用?
是否需要播放音頻視頻,有連接線嗎?多媒體系統工作正常嗎?
發言者對于麥克風有偏好嗎?是手持的還是腰掛的(俗稱“小蜜蜂”)。
設置的是網絡會議,主持人能夠及時連線上線嗎?
萬一出現問題,有緊急預案嗎?
我見過不同的情形下設置會議少則需要5-10分鐘,多則20-30分鐘來。這讓與會雙方都備受煎熬,尤其是有遠程接入時。當然更離譜的是會議現場顯示屏直接熄滅了。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喬布斯一樣,在沒有PPT的情況下,把自己想要講的依舊表達得足料、足夠、足矣。
建議:知己知彼(會議的設施和準備),百戰不殆。同時預案必須有。
小貼士:我為什么沒有提及會前要強調紀律的問題?因為會議紀律是默認參會者知道并且應該遵守的,正常情況下無需強調。當然放一個提示頁是完全OK的。
會中有掌控
掌控一:會議時間
首先,會議應該準時開始。遇到不能準時開始的情形,會議主持人要及時說明情況,讓在場的人能夠根據情況計劃安排,而避免出現一群人在毫不知情、漫無目的的情況下等待少數人甚至是一個人。大多數時候只是缺席少數人的時候,會議應該準時開始。這不僅體現著時間面前,人人平等,同時也是尊重在場的每一個人的一個表現。
“我對自己的遲到感到非常羞愧。因此,我會馬上向首相提交辭呈。對不起。”
英國國際發展部國務大臣貝茨說完便離開講臺,頭也不回,留下一眾驚呆的上議院議員們……
據《衛報》報道,昨天在上議院會議上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英國國際發展部國務大臣邁克爾·貝茨因為遲到幾分鐘“引咎辭職”。現場猝不及防的議員們紛紛大喊“不!”,連反對黨工黨也站出來挽留他。
當然就上面一幕,你可以說這位大臣是在作秀。但是他的行為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尊重時間,尊重參會人的最基本的道理,體現了基本的職業素養。
其次,要掌控會議進行的時間。會議議程中應該詳細規定每個發言者的時間。
要留緩沖時間嗎?
我的建議是“NO”。
因為流出緩沖時間就會給發言者心理預期:我可以超時一點點。問題是這個一點點每個人的標準不同,所以現實情況是很多發言者就會超時嚴重,攔都攔不住。遇到需要互動的場合,互動雙方力求觀點和陳述不要發散。
建議:
1)會議現場準備時間提示板。我見過最厲害的是時長直接在屏幕上顯示,倒計時有提示,時間到了屏幕直接黑下來。
2)如果你的系統沒有這么先進,可以在會議前溝通好,時間到了時候直接叫停,hard cut。
直接叫停的時候有各種橋段,大家分享幾個。
不能掌控好時間有什么后果?除了會議大幅度延遲,“勞民傷財”之外,你可能會被下一撥在這里開會的人趕出來。什么?你還有更奇葩的故事?
掌控二:圍繞主題
這個是指所有會議的參與者要圍繞著會議主題展開,思維不能發散。主題不聚焦的結果是時間無保證,會議無結論,觀眾沒熱情。
建議:重要場合PPT事先收集確認,會前強調時間的紀律性,會中適當運用Hard cut。
掌控三:把控情緒
情緒是可以傳染的。如果一個會議上有人表現負能量,甚至開始攻擊他人,并且沒有被及時制止,那么帶來的后果就不僅僅是時間失控的問題了。所以會議上把控節奏和情緒是會議主持人的一種能力。當出現場面開始失控且主持人回天乏術時,管理者要及時介入,緩解疏導,必要時會議可以延期。
會后有行動
行動一:會議紀要
連續創業者、拉卡拉董事長孫陶然在自己的個人微信公號說,很多公司的很多會議最后都變成了浪費時間,最大的原因是:很多人往往只開會,但卻不重視會議紀要。
孫陶然認為,高效的會議有三個要訣:第一是,提前通知議題并發給與會者相關的資料,但要注意的是,參加會議的人要少而精,可參加可不參加的人盡量不要參加。原因是,人多了往往會造成不該發表意見的人用了太多時間,而該發表意見的人出于顧忌反而不表達。第二是會議必須要有主持人,引導大家時刻盯住會議的議題,而不是漫無目的地閑聊。第三個要訣就是孫陶然非常看重的會議紀要,
“一個完美會議的完美結果就是一份完美的會議紀要。”會議紀要和會議記錄不同。記錄是對會議內容的記錄,而紀要是對記錄的提煉和總結,要包括會議結論和后續行動計劃。會議紀要的核心必須包括:已有的明確結論;以及后續要做的事情的負責人、進度表和考核目標。
孫陶然說:“會議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得出會議紀要,會議的過程只不過是一個集思廣益或者是得出結論的過程。”因此,會后,會議的最高負責人,必須第一時間根據會議記錄,寫成會議紀要。
建議:
1)有會議紀要;
2)最好當天發出;
3)遵循3W原則:誰,什么時候,做什么?
行動二:追蹤結果
有句話說“會后不追蹤,開會一場空”。加強稽核檢查:要建立會議事后追蹤程序,會議每項決議都要有跟蹤、稽核檢查,如有意外可及時發現適時調整,確保各項會議決議都能完成。確保部門的執行負責人與責任人明確,唯一。我們現在每個月的高管會上,除了當期會議議程外,CEO都會花時間與大家回顧上一次形成的決議,需要開展的行動等等。做到事事有追蹤,件件要落實。
行動三:落地執行
除了領導親自督導追蹤結果外,對于執行不力,無法落地等情況需要一個結果導向的考量甚至是制度安排。比如可以考慮將它納入到KPI(關鍵績效指標)或者OKR(目標與關鍵成果)并定期回顧。當然如果是臨時任務,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輔以適當的激勵。
預告:下篇將分享知名的大佬們都是怎么開會的,并且推薦兩本書。
延展閱讀